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区的定义、涵义、界定、形成过程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葫芦岛“城城一体化”都市区的形成机制。通过对葫芦岛都市区的样本分析,旨在推进中国关于都市区特别是城城一体化都市区的研究。 文中通过对葫芦岛都市区内部一体化进程的考察、对阻碍都市区一体化进程的障碍因素和推进都市区内部一体化的相关动力的分析,对葫芦岛都市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界定,对葫芦岛都市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历史、目前结构、发展趋势的探究和思考,得出:葫芦岛沿海、带状、组团式都市区是在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支撑下,基于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形成的。并且,由于辽西地区整个大环境的不佳,葫芦岛、兴城两个中心城市和外围乡镇均主要依靠内生力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两个城市的三大组团(连山、龙港、兴城)在城市功能的众多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一体化,各组团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联系日趋密切。两个中心城市的外围沿海乡镇,主要围绕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化、商贸业、资源开发加工等来发展非农业经济,经济的外向度不断提高。“四普”到“五普”之间多数乡镇的人口呈现增长状态,并不断加强与两个中心城市的联系以及拓展与其它地区的联系。与沿海乡镇相比,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客运专线以西的乡镇多数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度较弱,非农经济落后,“四普”到“五普”之间多数乡镇的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在都市区空间扩张方面,由规划力、市场力、市政府区政府的发展欲望、民营企业的推动、环境的作用等共同促成。但是,都市区的空间扩张动力明显不足,造成任何发展机会都不想错过,园区设置过多,空间战略有些混乱。同时,中心城市的中心性不强,表现为对外围乡镇的辐射范围和辐射力均较小,吸纳外围乡镇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很有限。未来葫芦岛都市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取决于葫芦岛和兴城两中心城市之间的协调机制的构建以及葫芦岛与锦州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