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时间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根治术患儿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9101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是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患儿,行根治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PA/VSD根治手术后PMV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220例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A/VSD根治手术的患者,PMV定义为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天。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明确PA/VSD根治手术后患者发生PMV的危险因素。此外,本研究还探索了 PMV与PA/VSD根治手术后患儿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PA/VSD根治手术后PMV的发生率为39.1%,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体外循环(CPB)时间延长(OR,2.51,95%CI,1.33-4.71,P=0.004)、术后侧枝血管介入封堵术(OR,8.06,95%CI,1.94-33.40,P=0.004)和术前白细胞计数异常(OR,2.44,95%CI,1.30-4.58,P=0.005)。快速通道麻醉(UFTA)(OR,0.10,95%CI,0.01-0.86,P=0.038)可使 PMV 发生风险显著降低。Logistic 回归模型的 ROC 下面积(AUC)为 0.72(95%CI,0.65-0.79,P<0.001)。PMV 与院内死亡、肺部并发症、二次气管内导管、肾脏替代治疗(RRT)和其他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增高有关。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CPB时间延长、术后侧枝血管介入封堵术、术前白细胞计数异常和不实施UFTA是PMV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对患儿的炎症状态进行充分和全面的评估,同时,优化术中及术后综合管理策略,减少侧枝血管开放及血流量,或有利于缩短PA/VSD患儿根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进而改善其短期预后。第二部分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改善行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根治手术患儿预后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EE)是否可改善行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根治手术患儿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 2016年至2018年间,诊断为PA/VSD,并于我院接受根治手术的儿童患者。本研究采用1:2比例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PSM),以调整除拔管因素外,其余可能对组间临床差异造成影响的因素。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LOIS),住院时间(LOHS)和院内医疗花费,次要结局指标为围术期并发症(如二次气管内导管,二次开胸,院内死亡,心律失常等)。此外,血制品输注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研究结果:在行PSM后,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组患者LOIS(中位数:1.9天vs.4.1天,p=0.039),LOHS(中位数:9天vs.17天,p=0.007)均显著缩短,院内医疗花费(中位数:69.5×1000元vs.1 13.6×1000元,p=0.041)显著降低。在围术期并发症方面,两组之间二次气管插管,二次开胸,院内死亡,心律失常及肾脏替代治疗(RRT)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但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在EE组中显著降低(p=0.049)。此外,EE组患者的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量显著降低(p=0.041),而两组间悬浮红细胞(pRBCs)及血小板输注量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EE可改善行PA/VSD根治手术患儿的短期预后,并减少其院内医疗花费,同时,不会额外增高该类患儿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综述加速康复外科在儿童心脏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理念的进步,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而近些年,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使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理念产生变革,进而使其预后获得进一步改善。然而,由于儿童心脏手术患者在自身疾病及社会心理方面较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直接将成人指南条目全数应用至儿童患者,其依从性及有效性势必都会有所降低。本文将基于目前我国儿童心脏手术的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儿童心脏手术ERAS研究的最新结果、成人心脏手术ERAS指南以及其他学科ERAS指南,对ERAS在儿童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加以回顾和总结,以进一步促进其在我国儿童心脏外科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开展及普及应用。
其他文献
背景盆腔器官脱垂作为最为主要的一种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植入合成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对于重度和复发脱垂的疗效得到了循证医学证据的肯定,但植入网片带来的网片相关并发症使得该手术方式一直存在争议。疼痛并发症是其中最为棘手的严重并发症,但目前对网片植入术后疼痛的原因和机制尚无深入研究。材料和方法10具新鲜女性冰冻尸体,在尸体标本中进行经阴道植入网片的改良全盆底重建术,对阴部神经、分支
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目的:约三分之一的脑卒中由颈动脉狭窄引起,颈动脉斑块发生破裂进入脑血管,造成急性栓塞,引发脑缺血事件。相比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的破裂几率更高,发生卒中风险更大。大量研究指出,斑块稳定性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临床治疗选择。而受限于人眼的分辨能力与主观判断的阅片方式,目前的无创影像技术仅能判断少数斑块形态特征,难以观察到
目的:肾动脉狭窄患者选择药物治疗或血管重建是否从中获益尚有争议。本研究拟探索影响肾动脉狭窄患者腔内治疗后近远期血压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地纳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单侧肾动脉腔内治疗的肾动脉狭窄患者,收集患者重要的临床信息包括人口学信息、合并症、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影像资料等,并在腔内治疗术前和术后进行了 FD-PBV灌注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随访资料。使用二元logistic
目的泪沟畸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美学问题,涉及下睑和中面部各层次的诸多解剖学变化,近年来得到学者们的深入研究。用于泪沟畸形矫正的下睑成形术在当下己成为面部年轻化治疗的热门选择,与此相对的是,用于客观评估泪沟严重程度的方法仍较为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三维摄影测量技术,以中国人群为对象建立一套针对泪沟畸形的三维测量方法,并验证此方法的可靠性和临床价值。在第二部分,回顾本中心通过眶隔脂肪重置技术矫正泪沟畸
背景及目的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或其配体(PD-L1)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单药治疗在多个癌肿中取得成功,研究者们的兴趣开始转向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但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利用现有临床试验数据,总结抗PD-1/PD-L1联用治疗的不良反应谱,并对其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合并。此外,部分重症不
研究背景: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预后较差。SLE-TMA背后的病因多样,已知的有抗磷脂抗体、ADAMTS13抑制物、感染等,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病因尚不明确,最佳治疗方式不详。零星报道认为,补体旁路激活或许在SLE-TMA的发病中有
研究背景与目的 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常见形式之一。相关血管病变主要包括血管壁脂质玻璃样变以及血管壁β-淀粉样蛋白沉积,分别与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脑微出血没有典型的脑出血临床表现,但与认知障碍有相关性。存在脑微出血的人群在未来发生卒中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对脑微出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预测未来的脑血管事件,同时影响用药决策。已有的关于脑微出血的流行病学大型研究主要立足于欧美人群,针对中国人群的流
第一部分早期结直肠癌经内镜非治愈性切除术后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分析背景与目的:内镜下切除是目前治疗早期结直肠癌主要的手段,当黏膜病理结果提示非治愈性切除,具有追加外科根治手术指征时,需要及时追加外科手术。但在实际临床中,患者按照现有指南追加外科根治手术后,术后病理很少看到有癌残留或淋巴结转移,这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患者的又一次打击,尤其是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如果追加外科手术,
背景和目的:乳腺癌患者面临多种治疗需求,中心静脉置管具有方便、舒适等诸多优点,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关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轻者导致治疗的中断、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增加,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便是常见又棘手的并发症之一。导管相关性血栓有自己独有的一些特性,比如中心静脉导管的类型、导管尖端的位置
目的:探讨大蒜素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与抑制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和细胞凋亡有关,进一步探讨其对细胞内钙超载和细胞凋亡调节的信号传导通路与机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60只实验鼠随机分为大蒜素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大蒜素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按标准流程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其中大蒜素组实验鼠在再灌注前静脉注射大蒜素进行干预。采用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