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前不存在糖代谢异常,在妊娠期才发生的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并发症,往往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如并发子痫前期、会阴裂伤、巨大胎儿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同时GDM还会产生远期的影响,患GDM产妇产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产妇;母亲患GDM的儿童,对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易感性也高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指妊娠前不存在糖代谢异常,在妊娠期才发生的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代谢并发症,往往会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如并发子痫前期、会阴裂伤、巨大胎儿以及新生儿低血糖等。同时GDM还会产生远期的影响,患GDM产妇产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于正常产妇;母亲患GDM的儿童,对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易感性也高于正常儿童。目前妊娠期糖尿病的一线疗法是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适用于所有GDM患者的治疗。尽管MNT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重要作用已经明确,但针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最佳饮食模式仍然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体现食物引起血糖水平波动的能力。低GI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代谢较其他食物缓慢,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并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可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本文主要探讨低GI饮食与其他饮食方式相比在治疗GDM及预防其并发症方面是否有更好的效果。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低GI饮食与其他饮食方式相比在GDM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改善不良妊娠结局方面是否疗效更佳,进而为临床工作中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文章的选题确定的相应的关键词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CBM、Ovide维普医药、万方等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关于低GI饮食与其他饮食模式相比对GDM患者血糖水平控制以及不良妊娠结局影响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2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资料的提取及录入并且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对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血糖、巨大胎儿以及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及胰岛素依赖这五个方面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一共有7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一共包含GDM患者569例,其中低GI饮食组290例,对照组279例。利用Rev Man5.3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GI饮食组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SMD=-0.92,95%CI=-1.77,-0.06,P=0.04)降低。但是与对照组相比,低GI饮食对患者空腹血糖(SMD=0.01,95%CI=-0.22,0.24,P=0.92),巨大胎儿(RR=0.51,95%CI=0.17,1.51,P=0.21)与小于胎龄儿(RR=1.46;95%CI=0.61,3.47,p=0.40)的发生率以及是否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RR=0.80,95%CI=0.53,1.20,P=0.28)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低GI饮食方式相比于其他饮食方式,在降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2.低GI饮食方式相比于其他饮食方式,在降低患者空腹血糖、巨大胎儿发生率、以及减少胰岛素应用方面,无明显优势。3.低GI饮食方式相比于其他饮食方式,并不增加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中医知识概念是问题研究的起点,亦是解决中医传承困难的问题关键。已有的中医知识研究表明,默会知识为中医传承中出现的一些与明言知识传承出现差异的地方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能够以更加清晰的方式阐述这部分知识出现的原因。因此,从默会性视域展开对中医知识的研究。首先,厘清默会知识的概念与特征,默会知识作为一种不能以语言和文字进行编码的知识,其具有独特的认知结构,带有着交汇的“觉知”以及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其次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东北这块战略要地,受限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东北大城市,转移至东北农村地区及少量中小城市开辟根据地并形成最初的东北解放区,由于日伪政府曾对东北过度资源汲取和工商业破坏,东北经济一片萧条。在东北解放区,为支撑大兵团战争,中国共产党依托有利的条件开展土地改革,进行经济建设,商业发展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中国共产党实行对内自由商业政策和对外贸易管理政策,
《道德真经传》是吕惠卿关于道家《老子》思想研究的重要文献。就其文本注疏的特点来看,不仅呈现出了以老解老和以庄解老的诠释特点,还体现出丰富的黄老思想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论体系。本文从《道德真经传》的文本入手,通过对道论、人性论、修养论和治国论等几个不同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深入解读吕惠卿关于《老子》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吕惠卿注解《老子》,以“道”为根本和指归,他继承和发扬了黄老学派道论的特点,
中央苏区时期的调查工作,并不是凭空生成,而是有其丰富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一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调查的思想;二是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调查的思想。在实践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开始了社会调查,旨在通过调查掌握中国国情。在进入赣南闽西中央苏区前,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关系、农运状况、土地革命情形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在中央苏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苏区党员干部
革命老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战争创伤以及自身区域条件限制,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都较为落后。自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个总体指导意见、五个重点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两个区域性政策意见、八个涉及革命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逐步形成了“1258”支持革命老区政策。赣南革命老区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一部分,较早也较全面
马克思的时间观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哲学的循环时间观,扬弃了现代性的直线进步时间意识,重构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在唯物史观变革中实现了时间观革命。马克思从社会历史切入时间,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揭示时间之于人的存在意义,指出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和生命的尺度,也是人的发展的空间,这就把自然时间变成历史时间,确认了人的活动与生命本质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对历史时间的理解是双向开放的,而非单向度封闭式的,时
需要是马克思思想中的基础性概念。虽然需要是马克思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但马克思并未对需要做过系统的论述。同时,需要与人的生存、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梳理马克思需要理论,正确理解需要、理解人的需要,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本文从马克思关于需要的表述入手,根据不同语境下马克思对需要的使用,将零散的表述进行整理、理解,系统梳理了马克思需要理论。同时,将马克思需要理论与人的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
宗教问题几乎是每一位哲学家在进行哲学思考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对于其的关注和阐述则反映了他们对待世界的看法和观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对宗教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同于以往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立足于人的,人是宗教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宗教的支配者,依托唯物主义,创作了大量宗教研究著作,深刻地阐释了“神是人的本质异化”这一重要命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独属于他的宗教异化论。
贫困作为困扰世界各国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是全人类普遍的问题。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时代性的普遍贫困问题进行了剖析,其反贫困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人类解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是马克思对反贫困的思想并没有进行集中论述,而是散见于其各个文本中,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与整理。马克思的反贫困理论是逐渐发展与完善的,他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家、空想社会主义及黑
舍勒本人的思想论及学术界多个领域,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形而上学等,但他所有思想最终都归结为一个问题:“人”的问题。若想要全面把握他的人学思想,就不得不对其核心概念——人格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因此本文的重点在于对舍勒人格思想的砥志研思。首先第一部分论述“Person”概念的缘起与演变,从古希腊和教父哲学时期的面具、位格,再到经院哲学时期的关系、实体、实存、道德存在等,直到近代哲学关于人格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