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研究包葛颗粒剂对酒精引起的小鼠醉酒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研究包葛颗粒剂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包葛颗粒剂对酒精引起的小鼠醉酒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取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酒精肝损伤模型组、包葛颗粒剂低剂量组、包葛颗粒剂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小组小鼠灌胃给药2h后,除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外,其他各组小鼠灌胃给予56度红星二锅头白酒(12mL/kg体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包葛颗粒剂对酒精引起的小鼠醉酒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研究包葛颗粒剂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包葛颗粒剂对酒精引起的小鼠醉酒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取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酒精肝损伤模型组、包葛颗粒剂低剂量组、包葛颗粒剂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小组小鼠灌胃给药2h后,除空白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外,其他各组小鼠灌胃给予56度红星二锅头白酒(12mL/kg体质量),连续灌胃7d,每天1次,第7d灌胃给酒后观察各组小鼠醉酒潜伏期、醉酒期和醉酒睡眠期指标,6h后小鼠麻醉颈椎脱臼处死,取肝脏,称肝重,计算肝指数,测定肝组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观察HE染色后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2)包葛颗粒剂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C57小鼠除正常组外,每天给予液体酒精饲料建立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包葛颗粒剂低剂量组、包葛颗粒剂高剂量组,小鼠给药28d。小鼠处理前一天禁食12h后按0.2mL/10g灌胃30.5%酒精,进行酒精冲击,9h后,小鼠麻醉颈椎脱臼处死,取肝脏,称肝重,计算肝指数,测定肝组织AST,ALT含量,HE染色后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炎症小体(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II/I(LC3II/I)、泛素结合蛋白(p62)的表达。结果:(1)包葛颗粒剂对酒精引起的小鼠醉酒及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与酒精肝损伤模型组对比,包葛颗粒剂低、高剂量组小鼠醉酒潜伏期延长,醉酒睡眠期缩短,醉酒期时间缩短,肝指数、肝组织ALT、AST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与酒精肝损伤模型组比较,包葛颗粒剂低、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损伤减轻,细胞结构相对正常,细胞水肿有一定缓解,脂滴数量明显减少。(2)包葛颗粒剂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与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组比较,包葛颗
粒剂高、低剂量组小鼠肝组织ALT、AST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包葛颗粒剂明显减轻肝脏脂肪变性。Westernblot结果表明包葛颗粒剂能抑制酒精性脂肪肝小鼠肝脏TXNIP、NLRP3炎症小体、IL-1β蛋白表达,降低肝脏LC3II/I表达、升高p62蛋白表达。结论:包葛颗粒剂对醉酒小鼠具有防醉效果,可以改善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包葛颗粒剂对酒精性脂肪肝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纠正肝脏异常自噬,抑制TXNIP/NLRP3/IL-1β炎症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有关。
其他文献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是一种嗜热、好氧的G+杆状细菌。该菌分布广泛,能产生抗逆性强的芽孢,还能产生多种抗生素和酶类物质,是目前生防细菌中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类细菌。芽孢杆菌产生抗菌物质包括脂肽类、聚酮类、肽类、磷脂类和多烯类等。其中,通过非核糖体途径合成的脂肽类化合物占芽孢杆菌抗菌物质的绝大部分。脂肽类化合物包括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泛革素(
本文以江苏、上海等地区的小麦田菵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种子生物测定法和整株测定法测定了不同地区菵草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敏感性水平;以江苏句容小麦田菵草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种子生物测定法和整株测定法,测定了其对芳氧基苯氧基丙酸醋类(AOPP)及环己烯酮类(CHD)除草剂的交互抗性水平,并运用整株测定法测定了江苏句容小麦田菵草种群的多抗性水平;采用培养皿法,初步研究了江苏句容小麦田菵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半翅目盲蝽科(Heteroptera:Miridae)。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与转基因棉的大面积种植,加之棉田防治棉铃虫周药的急剧减少,其危害日趋严重,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害虫。本文就温度、光周期对绿盲蝽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和不同寄主对绿盲蝽体内蛋白酶、淀粉酶、海藻糖酶以及海藻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期以加深了解绿盲蝽随温度、光周期变化的种群动态变化以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平均每年给水稻生产造成10-30%的损失。目前,对该病害的控制主要以选育抗病品种为主,同时辅以化学防治;但由于该病原菌易变,新的致病和抗药性群体的产生分别易导致新选育的抗病品种和药剂失去利用价值。因此,稻瘟病的防治始终是水稻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难题。控制该病害的重要前提是了解该病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分子调控机制。
B型和Q型是烟粉虱Bemisiatabaci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型,且先后侵入我国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发现在很多地区Q型烟粉虱成为了田间的优势种群,而寄生蜂在Q型烟粉虱竞争替代B型烟粉虱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本文在实验室条件(27±1℃、L∶D16∶8、RH70-80%)下研究了烟粉虱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sophia对B型和Q型烟粉虱的寄主选择行为、取食行为、功能反应
二斑叶螨TetronychusurticaeKoch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n、真螨目Acariformes、叶螨科Tetranychidae,是一种危害果蔬和温室作物的世界范围的重要经济害虫。研究发现,在中国二斑叶螨体内广泛感染Wolbachia。Wolbachia是一种细胞内共生菌,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可通过宿主卵的细胞质进行母系遗传。Wolbachia通过诱导胞质不亲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种世界性的重要经济害虫。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被广泛用于防治棉铃虫。然而,由于杀虫剂频繁且不合理的使用,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杭性水平逐年提高,并成为引起90年代初我国北方棉区棉铃虫大暴发的重要原因之-。杭性机理研究表明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性增强在棉铃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中起主要作用。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曾经在我国棉花上大面积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转Bt基因棉花(Bt棉)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并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等棉花主要鳞翅目害虫的为害。Bt棉在整个生长发育期内持续表达Bt毒素,田间棉铃虫种群长期处于Bt毒素筛选压力之下,棉铃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的风险日益加大。钙粘蛋白基因突变已被确认
目的:通过观察维尔迈3号对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维尔迈3号对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本研究纳入血瘀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各34例,对照2组20例。三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三组西医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给予口服维尔迈3号治疗,对照1组给予口服通塞脉片治疗
为了理解全转录组(mRNAs、miRNAs和circRNAs)水平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感染应答,从全转录组水平探讨HBV感染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方面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HepG2细胞系(n=2)和HBV阳性的HepG2.2.15细胞系(n=2)的RNA表达模式。与H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