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碳难选金矿选冶工艺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某金矿石属低硫高碳难处理金矿石,采取常规氰化法进行处理,金的回收率仅为14.84%。为提高金的回收率,论文对该矿进行了工艺矿物学分析、探索试验和工艺条件参数优化,并对工艺生产成本、利润进行了对比分析。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属于碳泥硅质板岩型显微金矿石,其主要金属矿物是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矿物,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等矿物,有害物质碳的赋存形式主要是有机碳和石墨,以有机碳为主。金主要以石英包裹金为主,其次是裂隙金,金粒径绝大多数小于0.01mm,其外形主要为不规则状,其次为粒状、月牙形、麦粒状、细条状、角粒状和三角形。研究采用全泥氰化浸出、竞争吸附浸出、预处理炭浸、氧化焙烧-浸出、单一浮选、浮选-氰化联合流程等流程进行了探索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浮选-预处理-氰化浸出和氧化焙烧-浸出工艺的指标良好,能较好实现金的高效回收。浮选-预处理-氰化浸出流程条件试验表明,当磨矿细度为-74μm含量占90%、丁胺黑药的用量为35g·t-1、2#油的用量为120g·t-1时,可获得产率为16.5017%,品位为5.41g·t-1,回收率为39.09%的金精矿。对金精矿在焙烧温度为600℃下焙烧1h,而浮选尾用为225g·t-1的煤油进行预处理,两种产品合并浸出时金浸出率可达82.43%。原矿焙烧-全泥氰化-炭浸试验表明,在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为1h、磨矿细度为-74μm含量80%、氰化钠用量为500 g·t-1、矿浆浓度为40%、浸出时间为12h、炭密度为18g·l-1、预浸6h和炭浸6h的条件下,金的浸出率可达90.7%、吸附率达到98.83%,指标良好。研究对浮选-预处理-氰化浸出等三种工艺的生产成本、产值和利润进行了初步经济核算,结果表明,原矿焙烧-全泥氰化工艺具有指标好、成本低的优点,其生产利润最高,比全泥氰化炭浸工艺多可多获得利润181元/t原矿。研究可为该难选高碳氧化金矿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对中国西部卡林型金矿的生产应用也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证据规则相关司法解释的陆续颁布和施行,刑事非法证据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排除适用得到司法实务界的充分关注。在此之前,理论界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问题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地下空间开发的日益增多,地铁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地铁车站是地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地铁车站的建设伴随着大量深基坑工程的出现。而一般地铁车
伴随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得不开启信用销售模式,一方面充分挖掘、利用企业的现有生产能力,扩大销售,抢占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增加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利的是,这种模式因此形成的大量应收账款,给企业带来了许多问题和隐患。如果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应收账款将会持续增加,相应的,坏账准备也会增加,管理成本也将会增加,那么,经营利润将会
3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全球速卖通平台(www.aliexpress.com)正式宣布,速卖通将从小额在线外贸批发平台全面转型为面向海外的购物平台。$$    速卖通负责人沈涤凡表示,未来
报纸
本文通过对男子跳高一、二级运动员下肢肌力的测试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以下肌力特征:一级运动员踝关节向心肌肉力量训练效果不佳;一级运动员的两腿膝关节和踝关节伸肌离心肌
<正> 日本专利;J P63120752 本专利为电线电缆制造业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胶料,它是将含无机阻燃剂的乙丙橡胶50—200份,炭黑(粒径为15—60mμ)10—30份,苯并咪唑的衍生物(防老剂
期刊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信息,供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财务核算体系的建立并通过会计反
针对现有仿真工具难以准确仿真微电网及含微电网配电网的现状,研究了微电网的建模技术。基于Digsilent仿真平台建立了适用于潮流分析、动态仿真的光伏发电系统模型,包括光伏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即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简称5G,是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5G技术相比目前4G(4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技术,其峰值速率将增长数十倍,同时将端到端的延时从4G时代的十几毫秒缩短至5G时代的几毫秒以内。正是因为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持续上涨以及超额薪酬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超额薪酬形成的原因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由于薪酬契约的“失效”,众多学者从管理者权力理论的视角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