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导致栖息地环境发生改变,这是城市两栖类物种灭绝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营造栖息地去保护现有城市两栖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多种两栖类物种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灭绝。但是也有部分本土两栖类物种似乎并未受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它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保留下来。作为环境指示物种的无尾两栖类,它是如何在城市化下适应并利用栖息地微生境生存繁衍的呢?研究这一问题能够将城市生态建设和两栖类保育有效联系起来。上海市在提高现有城市公园生态功能的同时,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逾20座郊野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是公园建设和发展的首要目的。公园已经成为城市两栖类栖息和繁衍的重要场所,两栖类保育既是公园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衡量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中,营造适合现有两栖类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微生境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设置并研究了以下3个科学问题:(1)上海市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无尾两栖类生存状况如何?(2)影响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无尾两栖类物种分布的关键性微生境变量是什么?(3)不同类型公园中每一种无尾两栖类繁殖栖息地最适微环境指数是多少?研究地点和实验内容如下:我们选择中国城市化的典型城市上海市作为研究地点,在上海市最先建设的6个郊野公园(104条样线)和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40条样线)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无尾两栖类的物种分布,以及栖息地3种环境因子中的16种微环境变量(水体因子:水体温度、水体pH、水体盐度、水体溶氧量;植被因子:挺水植被盖度、浮水植物盖度、漂浮植物盖度、沉水植物盖度、灌木植被盖度、草本植被盖度、乔木植被盖度;地形因子:0.5 m处水深、坡岸类型、坡角、到对岸距离、距道路距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都调查到了5种相同的物种,分别是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共1821只/次,且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都是金线侧褶蛙在物种分布上优势度最高。物种和环境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均使用R 3.5.1完成。ANOSIM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的物种分布(R=0.128,P=0.001)和栖息地微环境(R=0.092,P=0.001)差异性显著。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检验说明部分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自相关性。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DCA第一排序轴的长度分别是2.559和2.324均小于4,判断两种公园物种分布数据是线性的,使用RDA(冗余分析)更为合理。RDA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显示环境变量对郊野公园(F=1.94,P=0.039)和城市公园(F=2.205,P=0.032)两栖类物种分布影响显著。郊野公园显著性环境变量的影响能力排序如下:浮叶植被盖度(r2=0.5437,P<0.001)>距道路距离(r2=0.2242,P=0.003)>水体温度(r2=0.2073,P=0.002)>坡岸类型(r2=0.1103,P=0.037);城市公园显著性环境环境变量的影响能力排序如下:浮叶植被盖度(r2=0.4989,P=0.001)>水体温度(r2=0.1875,P=0.023)。PRDA分析说明植被因子、水体因子、地形因子对两栖类的分布有单独作用和综合作用,其中植被因子在郊野公园(λ=26.50%)和城市公园(λ=41.71%)最为重要。CART(回归决策树)量化了每一种无尾两栖类的多度和显著性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物种保护提供了生态判别指标。根据这些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最关键环境变量都是浮叶植被盖度,浮叶植被盖度可以作为决定两栖类物种分布的生态指标。(2)栖息地距道路的距离对郊野公园两栖类物种分布影响显著,但对城市公园不显著。(3)郊野公园的主要两栖类显著性的更青睐自然坡岸的水体,而城市公园此现象不显著。(4)水体盐度对城市公园两栖类分布影响显著,而在郊野公园不显著。这体现了由于城市增长、管理方式的不同,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的两栖类对道路距离、水体盐度和温度的选择也表现出了差异性。(5)根据不同类型公园的不同两栖类物种的特点,我们量化了每一物种最佳栖息地的生态指标,为公园建设和两栖类保育提供了实践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