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贵州省普定县喀斯特山地营造的五种不同类型人工林(冰脆李、杜仲、滇柏、桤木、刺槐)为研究对象,运用ICP–MS法测定不同类型林分土壤和树种叶片中六种微量元素(Fe、Mn、Cu、Zn、Co、Mo)含量,对土壤中六种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之间相关性,同时对五个树种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六种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Mo含量最低,其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表聚效应明显,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与全量之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别。(2)六种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指数大小顺序为:Fe>Mn>Cu>Zn>Co>Mo,五种林地有效态Mo、Co元素含量都低于植物正常生长的临界值;不同林分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刺槐林、桤木林、杜仲林、冰脆李林、滇柏林,其中刺槐林最有利于六种土壤有效性微量元素的积累,滇柏林最不利于有效微量元素的积累;比较研究区土壤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活化率,大小顺序为:Cu>Zn>Mo>Mn>Fe>Co。(3)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50.93~117.88g·kg-1,且表聚效应较为明显;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六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并对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作用;研究区土壤pH值的范围为7.58~8.56,土壤pH值升高明显降低六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并对土壤全量Mn、Cu、Mo、Co和有效量Fe、Mn的减少效果更加明显。(4)不同植物微量元素含量不同,从大到小大小顺序依次为:Fe、Mn、Zn、Cu、Mo、Co,植物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态的含量;不同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顺序为:Zn>Mo>Cu>Mn>Fe>Co,五个树种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存在差异,其中滇柏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能力强于其他四个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