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对不公平厌恶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来源 :深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研究表明个体对于不公平行为有强烈的厌恶,即使需要牺牲自身物质利益,他们也要拒绝和惩罚不公平行为。人们的不公平厌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提议者的意图。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提议者的意图是有意或无意的,尚未有研究关注利他意图和利己意图对不公平厌恶的影响。此外,之前的研究更多探讨了明确意图下公平的加工机制,而未指明模糊意图对于个体公平关注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开展了三个实验来回答以上的问题。实验一采用改编的最后通牒任务,被试充当反应者角色对提议者提出的金钱分配方案做出反应,实验过程他们可以觉知到提议者是为自己的利益(利己意图)或是为慈善机构的利益(利他意图)而做出的提议。被试在完成最后通牒任务之后填写问卷,报告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公平感和愉悦感。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增加了提议者意图模糊的条件,即被试不被明确告知提议者的意图,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来研究大脑对于提议者意图的自动化加工。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招募高信任倾向个体和低信任倾向个体参与实验,进一步探究了高低信任倾向和模糊意图对不公平厌恶的交互影响。实验一发现,当提议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来提出不公平方案时,反应者往往会拒绝不公平的提议。相反,当提议者是为了他人的利益提出的不公平方案,拒绝率显著降低,表明不公平提议背后的意图调节了不公平厌恶。同时反应者对利他意图提出的提议感知到的公平感和愉悦感都更高,表明个体对因为利他意图做出的不公平决策评价更为积极。实验二发现,在公平条件下,模糊意图和利己意图的接受率、公平感和愉悦感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不公平条件下,模糊意图的接受率、公平感和愉悦感显著高于利己意图,这说明当提议公平时个体较少注重背后的意图;而当提议不公平时,个体会更多考虑提议背后的意图。在脑电结果上,模糊意图和利己意图会比利他意图诱发更大的FRN波幅,反映了个体在结果评价的早期阶段对于意图效价加工的二元分类评价过程:只有利他意图才是正性反馈。在P3成分上,模糊意图诱发的P3波幅显著小于利他意图和利己意图,表明结果评价的晚期阶段个体更加注重意图的明确性。实验三发现,高低信任倾向的个体面对模糊意图时存在不一样的判断和反应倾向,高信任倾向的个体倾向于把模糊意图判断为利他意图,而低信任倾向的个体则倾向于判断为利己意图。这说明对于模糊意图下的反应和判断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信任倾向对这种判断有明显的影响,高信任倾向个体会比低信任倾向个体对于他人意图有更为积极的预期。综上,本研究表明公平评价不仅仅在于分配结果的公平性,还跟提议者意图有关,两者存在交互。个体对利他意图下的不公平行为接受度更高,评价更为积极,同时表现出对模糊意图的厌恶,这为复杂社会情境下的人们对于分配公平的评价及后续反应提供了解释;同时,我们利用ERP技术探讨了大脑对于意图早期加工的时间进程,揭示了意图的效价和模糊性加工的先后顺序,为意图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提供了大脑自动化的反应数据,后续可以与脑成像研究结合,全面揭示意图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最后我们发现个体的信任倾向会影响到其对于模糊意图的判断与反应,说明对于他人意图的反应和评价会受到评价者自身人格特质的影响。
其他文献
遵守和适应社会规则是社会互动的基础。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发现偏离规则和不断适应规则的能力对个体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要。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决策必然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个体总是会归属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一定的社会身份,因此在与他人互动时不可避免会受到群体身份的影响。最典型的群体身份则为内群体与外群体,在决策时人们倾向于对内群体成员更宽容,即产生内群体偏爱。然而,个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社会
学位
社会排斥是常见的负性社交体验,个体经历短期的社会排斥后会产生负性情绪体验和受伤感受,这种社会疼痛会引起类似于生理疼痛的心理反应。长期经历社会排斥则会降低被排斥者的自尊心,并对人的基本需求(如归属的需要和控制的需要)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考察了高、低抑郁倾向水平个体在右腹外侧前额叶(right ven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r VLPFC)接受神经电刺激后对社会排斥及
学位
人一生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应激事件,应激事件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激活,刺激糖皮质激素分泌。短时间或适当强度的应激事件会让个体集中注意力、提高警惕,从而更好地应对威胁和挑战。但当应激事件或者其影响长期存在时,就会引起慢性应激。慢性应激往往危害个体的身体健康,并对脑、认知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已有的动物和人类学研究表明,慢性应激在结构上导致前额叶体积缩小,并在功能上削弱了前额叶主导的执行
学位
以往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对注意,记忆和决策等各种高水平的认知功能具有损伤作用,而这种损伤作用背后的神经机制仍是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双稳态知觉现象,采用双眼竞争范式(Binocular Rivalry)和基于运动的结构范式(Structure from Motion),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和认知计算建模分析,全面考察睡眠剥夺对个体双稳态知觉加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进而探究睡眠不
学位
自我控制是一种有助于人们抵制诱惑,进行自我调节的心理能力。以往研究发现人们在自我损耗状态(即低自我控制状态)下会比非损耗条件下做出更多的不诚实行为。对此,一部分研究者提出有限资源模型来进行解释,该模型认为人们内部的心理资源是有限的,在前一段任务中进行自我控制任务会快速消耗内部资源,而这种内部资源在短时间内并不容易恢复,则可供下一个任务使用的内部资源就会减少,于是在随后的任务中自我控制的表现也将会下
学位
近年来社会阶层研究的重要进展之一,是社会阶层对人的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迄今为止,该领域的研究局限于行为者的社会阶层对自身的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而涉及行为者的社会阶层对第三方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之间和背后机制之间存在冲突。本研究通过三项实验,逐步探索行为者的社会阶层对第三方判断者社会预期的影响及其背后机制、社会预期的内涵、社会预期的合理性。研究一采用独裁者博弈,即独裁者拥有分
学位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焦虑障碍中的重要跨诊断因素,影响个体对于不确定性信息的加工、解释和反应。以往的研究多关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其他焦虑障碍风险因子的相关,或单一考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某一方面的影响,缺乏对其在焦虑障碍形成与维持过程中之作用的考察。本研究在焦虑障碍的核心特征——恐惧泛化中操纵了可预测情境和不可预测情境,从恐惧泛化的不同方面及其与不可预测性的交互作用的角度,考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水平不同的
学位
奖赏对个体具有重要意义,个体行为表现受奖赏前景驱动。奖赏指的是个体在主观或客观上受益的积极结果。奖赏主要包括两类:除了满足生存需求的初级奖赏(如,食物,水等)外;还有与初级奖赏建有联结而具有价值的次级奖赏(如,金钱或者社会奖赏等)。本研究旨在探究两类次级奖赏即金钱奖赏与社会奖赏在青少年加工中的神经机制差异,以及此差异是否在年龄差异中也具有显著意义。本研究将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以上问题:研究一,采用事件
学位
恐惧泛化是条件性的恐惧反应转移到另一个相似但安全刺激上的现象,然而,过度的恐惧泛化不利于个体适应环境。基于巴普洛夫条件反射的实验模型可以形象的反应恐惧泛化的规律,是恐惧泛化研究当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本研究发现并总结了前人在应用该模型进行实验室研究时在实验材料选择上对恐惧和厌恶两种不同情绪的混淆。基于恐惧泛化领域恐惧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一方面通过问卷法和实验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库初步的搜
学位
恐惧泛化是在个体习得了对某一威胁刺激的恐惧之后,对另一个相似的刺激也产生恐惧反应的现象。适度的恐惧泛化有利于个体对应激环境的适应,但过度恐惧泛化会导致个体对安全刺激也产生恐惧反应,最终形成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作为焦虑症的亚型,社交焦虑被定义为因惧怕负面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焦虑,对恐惧泛化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前人研究显示,个体的恐惧泛化与社交焦虑程度可能分别受到其社会联结——即人际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