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南宋平原君形象接受与阐释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kmn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原君,即战国之际的赵国贵公子赵胜,与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被后人并称为“战国四公子”。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及其事迹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其豪举养士、合楚定纵、毁家纾难等事迹流传甚广,不仅是平原君形象塑造的基石,更是后世创作者的题材宝库,为后世学者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总体说来,平原君的形象从先秦到宋代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其间,历代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书写与阐释并非只是简单地对其进行机械地增减,而是一个从简单到丰富,逐步走向高度凝练和抽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代文人在相关细节的阐释上推陈出新,显示出创作主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本文立足于历代平原君形象接受与阐释的相关文献,采取横向分析与纵向梳理、宏观把握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横向展示了平原君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象,并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探究了当时文人对平原君形象接受与阐释的选择性及其原因;纵向梳理了平原君形象的衍变过程,试图理清平原君形象衍变之因,探索平原君形象的符号化过程。文章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涉及四个问题:其一,从“战国四公子”这一称号的来源、平原君及其事迹在文学上的重要性以及汉以后文人对平原君形象书写的不平衡性三个方面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其二,从生平、养士、评价与形象研究四个方面评述了70年来学界对平原君及其事迹的研究情况,试图发现以往研究的空白点,为本文的创作寻找合理性支撑。其三,从平原君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历代文人对平原君形象接受与阐释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拓宽研究视野等方面略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价值。其四,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作简略介绍。第一章主要是对平原君初始形象的探究。先秦典籍《战国策》、《荀子》等书从政治作为和个人品德两方面塑造了平原君的形象。就政治形象而言,此时的平原君身为赵国之相,在七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可谓“权重名高”;此外,平原君忠君辅国、毁家纾难,对赵国的命运具有重要影响;但与此同时,他贪韩上党、割地求将,表现出浅谋短视的一面。就个人品行而言,平原君告诫平阳君防微杜渐,又听从公孙龙、冯忌的意见,并且极度礼遇鲁仲连,表现出慎终追远、虚怀纳谏、尊贤重士的品质。第二章主要对秦汉文人笔下的平原君形象有所归纳。与先秦相比,此间文献较多,平原君的形象也更为丰富细腻。一方面,秦汉文人在政治形象和个人品行两方面均对先秦文人笔下的平原君形象有所继承,并且丰富了其中的细节,使之更为合理化和复杂化;另一方面,班固将游侠元素引入了平原君的形象范畴,《孔丛子》一书塑造了平原君喜辩好言的形象特征,为平原君增添了新的形象内涵。这个阶段中,《史记》对平原君养士形象的大肆渲染尤其值得关注。第三章主要分析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接受和阐释。此间文献较少,但不可或缺。具体说来,此间文人在继承先秦两汉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接受与阐释的同时,还大胆发掘和创造了诸如“十日之饮”“千金寿宾”等典故中的平原君所展现的新的形象特质,谯周更是首次为平原君在长平之战中的过失做了辩护。凡此种种,均体现了此间文人极高的自我意识,也初步显示了平原君及其事迹在后世解读中多元衍化的可能性。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唐代文人对平原君形象的接受和阐释情况。与以往相比,唐代文人情感外放恣肆,他们对平原君形象的阐述更多是出于自我情感表达的需要,与其说他们在接受与阐述平原君的形象,毋宁说他们将自己心中理想的平原君(或养士者)形象描画了出来,充分显现了唐人的明主贤君情结。此外,唐人对平原君在“平原十日饮”等典故中的形象也有所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符号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平原君形象的接受与阐释中,唐代文人尤其看重平原君的养士形象,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宋代文人对平原君形象接受和阐释的情况。与唐人相比,宋人对平原君形象的接受和阐释显得更为理智、客观,议论性和理论性均有所增强,具体表现在:其一,他们摒弃了唐人对平原君的某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回顾了先秦两汉史学作品中平原君的形象,力图还原平原君在史实中的本来面貌,并对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二,宋人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之际萌发的典故形象之外,还积极创造了与之类似的“买丝绣平原”一典,使平原君的典故形象更为丰富。其三,宋人继承了唐人对“囊锥”这一语典运用的符号化倾向,并且在对平原君语典形象的符号化进程的推动中青出于蓝。
其他文献
家庭暴力不仅是一个现代问题,古已有之。但是对于家庭暴力的认知,古今差异较大。在今人看来,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体侵害行为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家庭暴力的实质内容,而在古代社会,家庭暴力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可以容忍的,只有超过容忍程度的才被时人视为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发生无疑会给家庭关系蒙上阴影,而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细胞,这样一来,家庭暴力对社会也会造成深刻的影响。宋代时值中国古代重要社会转型期,即唐宋变革时期,由唐
蛋白质对于调节和执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少数的蛋白质独立发挥作用,大多数蛋白质通常通过与其它蛋白质或分子相互作用发挥其功能。构建和分析大规模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不仅有助于理解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制,还是探索蛋白质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尽管目前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有的研究仍停留在基因水平上。蛋白质相互作用中已知的“蛋白质”通常被认为是基因通过可变剪接产生的最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新闻文本信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而海量的新闻文本信息是杂乱无序的。面对爆炸式增长且杂乱无序的新闻文本信息,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的难度和时间增加。文本分类技术能够科学有效地对海量新闻文本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目前,随着深度学习在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的突破和发展,各种监督的深度学习算法已经用于新闻文本分类,它们能够有效地提取数据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效果显著,但是需要大量的标记数据,
自2015年国家推进脱贫攻坚战略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但是相对贫困问题仍然会长期存在。下一步我国的扶贫任务主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反贫困工作中,要重点解决农村地区相对贫困人口发展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儿童的健康与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在“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战略背景下,
活跃于公元前5世纪末、4世纪初的克尼多斯人克特西亚斯是一位比较特殊的希腊史家。在波斯宫廷担任了17年的御医后,回到家乡的克特西亚斯通过其经历撰写了《波斯志》和《印度志》等著作。由于内容和题材上的特殊性,部分后世古代作家在撰写与东方相关的作品时,常常将克特西亚斯的这两部著作视为圭臬,转引其关于东方的历史、地理、风俗等内容。但同时,由于克特西亚斯在著作中记载了许多对于希腊人而言陌生而荒诞的情节,以及各
内吸性农药(包括新烟碱类杀虫剂和三唑类杀菌剂)因其广谱和高效的杀虫、杀菌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农业和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用于种衣剂处理(seed treatment)。但其在环境介质和农副产品中的高频检出,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已知负面影响均表明了此类农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性。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内吸性农药的生态毒性的关注度仍然不够,特别是针对农药在土壤中的动态迁移、残留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法过分注重句法、词汇教学,不重视篇章的建构和解读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新的教学方法展开了探究,其中,语篇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内许多学者对语篇理论进行了研究,并试图把该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但许多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大部分针对高中英语。因此,在本篇中,笔者探讨了语篇理论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对语篇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作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带电颗粒,包括各种黏土矿物、氧化物及其水合物、土壤腐殖质、蛋白质以及微生物等。研究表明,土壤各种颗粒的平均表面电荷密度通常高达1013-1014个/cm~2,该电荷密度意味着土壤颗粒表面的静电场强度高达10~8 V/m(水介质)或1010V/m(真空介质)。土壤颗粒的表面电荷影响着土壤中绝大多数的微观过程和宏观现象,比如:离子、质子和电子相互作用的化学过程决定了土壤的酸碱度、缓冲性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养分资源,我国秸秆年生产总量大,但利用率不高。施用氮肥是加快秸秆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关键手段,然而不同氮肥用量下秸秆残渣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微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本论文以华北平原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秸秆包填埋试验和室内盆栽试验,利用固态核磁共振(13C-NMR)、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扩增子测序、宏基因组分析等分子生态学方法,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作为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整合多个认知与元认知过程以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现实情境的能力。我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生活数学要面向全体智力障碍学生,使学生都能够接受适合的数学教育。智力障碍学生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应用在生活或工作中,能够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改良版图示策略是一种为专门为中重度障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开发的新方法,目前国际上对改良版图示策略的实证研究数量有限,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