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类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重要线虫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对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有潜在威胁。为了解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在安徽省的分布,选择灵璧等具有代表性的37个市县。在小麦抽穗期,用“Zig-Zag”法取样,计数根部白雌虫数,计算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安徽省52%采样点检出CCN,淮河以北采样点均检出CCN,江淮麦区7%的采样点检出CCN,长江以南麦区采样点未检出CCN。在萧县大屯镇王兴庄村,利用五点采样法,获得小麦根际土样后,经南澳大利亚植物病害检测中心,对CCN等土传病原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村小麦根际CCN密度达到高风险值,与人工检测密度结果和产量损失结果相一致。用Fenwick&Oostenbrink法分离采自怀远、凤台、灵璧、界首和颍上麦区土样中的孢囊并孵化得2龄幼虫,利用孢囊阴门锥形态特征及De-man法,进行形态鉴定。鉴定结果表明:怀远、凤台、灵璧、界首和颍上CCN均为Heterodera avenae。怀远等5个H. avenae个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但差异不显著。用PCR扩增怀远、凤台、灵璧、界首和颍上CCN种群r DNA-ITS特征片段,并从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河南郑州赵小路树群体、山东单县群体和江苏徐州沛县群体的H.avenae代表性群体ITS序列,与安徽群体用MEGA5.05共同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怀远种群基因长度比其他种群短,且在系统树上与其他群体亲缘较远,自成一类。群体间形态差异与亲缘关系差异无一致性。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分析温度和天数对室内越冬孢囊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化温度15℃,孵化天数19d,孵化线虫数量达到高峰;10~22℃范围,孵化天数10~20d,孵化线虫的数量处于较高水平。3月下旬对萧县马井镇、大屯村、杜楼村及酒店乡4个行政区小麦田进行调查观察,发现所查4块小麦地地上部分CCN病害早期症状明显。采集小麦根土样,带回室内,用浅盘法分离根土样中2龄幼虫,酸性品红染色法检查入侵2龄幼虫,4个采样点根土样中均分离出J2,但是只有马井镇、杜楼村及大屯村3个采样点小麦根内入侵J2。利用大田试验,针对H avenae萧县群体,鉴定了泛麦8号等85个小麦品种的抗性。筛选出泛麦8号等3个高抗品种,漯麦8号等16个抗病品种,周麦22等46个中感品种,济麦21等16个感病品种,周麦18等4个小麦品种表现出感病,未发现免疫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