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员的地位及职责一直是口译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课题。本论文主张译员不应作为交际的旁观者,而是为了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根据具体语境发挥动态调整功能的交际协调者。为论证这一主张,笔者灵活借用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重点论述了动态对等理论对口译研究的适用性,译员偏离原语语义的正当性,以及实施动态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将译员作为交际活动的第三方,亦即译员是与交际当事双方进行平等对话的主体,译员对交际结果必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过对原语中心地位的解构,重新认识译员作为协调者的职责,即:译员不仅要翻译原语意义,还要把握话语意图,对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进行协调。同时译员的口译行为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译员需要把握所处语境的要求,帮助交际双方达到预期目的。本论文的结论是译员作为口译活动的参与主体,为使交际双方顺利达成预期目的,实施动态调整是必要而且可能的。本课题采用理论探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研究课题,探讨动态调整功能的正当性。理论方面,笔者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背景,探讨该理论对口译研究的适用性,为此提出了动态调整概念,并基于该概念试图进一步明确口译员作为交际协调者的具体职责。实证分析方面,笔者采用话语分析的方式,以笔者在从事联络口译过程中收集到的实际语料及资深译员的同声传译材料为例,分析具体语境下译员是如何发挥协调者作用的,并论证了译员实施动态调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一、将奈达的笔译理论借用到口译研究中,拓展了口译研究的视角。二、通过对译员职责的重新诠释,把译员从幕后带到前台。三、填补了国内口译研究语别方面的空缺。国内现行口译研究,大都以“汉—英”或“英—汉”为例,很少涉及汉语与其它语种间的研究,本论文将以“汉—日”、“日—汉”对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口译理论在汉日对译中的实用性,以及汉日对译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