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回顾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65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所有实验假体均来自美国强生公司生产,固定方式为骨水泥固定(75岁以上)和生物学固定(75岁以下)。在围手术期治疗后,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组(26例),股骨头置换组(39例)。术中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全麻,麻醉满意后,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取侧卧位,患肢在上。手术入路应用后路(改良Gibson入路),取髂后上棘前方6-7cm近髂嵴处切开,向远侧经大转子前缘,沿股骨轴线向下6—15cm切开皮肤、皮下、浅筋膜,显露后方臀大肌、臀中肌、前方的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经臀大肌分离显露外旋肌群。切开外旋肌群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显露关节囊。沿股骨颈“T”型切开关节囊,显露股骨头、股骨颈和大转子。在股骨小粗隆上方1.0 cm处截断股骨颈,取出截除之股骨头。清理髋臼内软组织,用髋臼锉依次扩大至可见软骨下骨呈点状出血,根据骨质条件决定是否应用骨水泥,安装髋臼假体。用开髓器行股骨近端开髓,用髓腔锉由小到大逐级扩大髓腔,大量生理盐水冲洗,防止肺栓塞,安装股骨头试模并复位,检查假体的稳定性活动度,屈曲120°,外展45°,内收20°,内旋45°,轴向牵拉约0.5 cm均无脱位。球头的中心位置应与大转子顶端平齐。取出股骨头试模,安装非骨水泥型假体。打人后复位。将外旋肌群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在原肌肉止点处,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防止术后脱位,在关节深处及皮下放置负压引流。单纯股骨头置换与上述假体放置方法一样,只需省略髋臼假体的植入及安放。术后仍应有效治疗、控制术前原有的合并疾病,对心肺功能较差的高危患者,术后应送ICU监护,严密观察循环、呼吸功能,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入普通病房。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间断气囊压迫等方法,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及术后应用抗生素3~5 d,患肢保持中立外展位,24~48 h视引流量拔除引流管。开始髋关节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术后常规摄患髋x线片示位置良好,3~4d开始扶拐或在他人搀扶下下床功能锻炼。进行由不负重,到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的站立行走练习。老年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术后应用药物对症治疗。结果:65例患者平均住院15天,45例经6个月至3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年平均,股骨头置换(82.75±2.3)分,全髋关节置换(81.25±2.1)。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配对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检验。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治疗方法,患者术后6个月、1年、3年Harri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我们认为:为确保良好的疗效,必须在术前应注意病例的选择,注意患者的综合评估及并存疾病处理,充分的估计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全面的评价患者的身体状况的前提下进行。术中规范化操作,合理安排手术流程,注意关节囊的修复,达到即时固定;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措施;预防感染、栓塞等近期并发症。只有有效的防治并发症,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及早恢复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统计学分析证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在近、远期的治疗效果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但二者治疗方法的选择还得因每个患者的疾病特点、骨质情况及自身情况而定。成功的关键是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