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给予更多关注。而近几年,中国影子银行的爆发式增长,也同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讨论。本文将影子银行体系分为银行影子与传统影子银行,银行影子系指银行为规避监管与相关资本和信贷政策的约束,利用现行会计记账法的漏洞,将本应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贷款资产”的业务记为同业资产、投资资产等,以此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业务。根据本文对银行影子规模的测算,中国的银行影子业务规模已经由2011年的9万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5万亿元,对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的融资体系的替代性越来越强。显然,影子银行本身在金融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不具有优势,影子银行针对该类业务空缺发挥了重要作用,短期内增加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活力,与商业银行互为补充;并且,在监管套利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影子银行创新性较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然而,影子银行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影子银行层层嵌套的交易模式会导致融资链条较长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使得对它的监管困难重重,而且致使实体企业的成本也不合理地上升。此外,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来看,由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还不到位,它创造的流动性有一大部分都未纳入中国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围,因此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正确传导,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偏离中央银行预想的目标,也给中国金融体系造成了较大波动。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特殊的金融体系,借款人的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在影子银行体系中也起到了融资枢纽的作用。因此,基于银行影子研究中国特殊的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并评述的基础上,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影子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传统影子银行。其次,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对已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起主要作用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银行影子不同于传统影子银行的信用行为机制提高了社会货币供应量,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再次,鉴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重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银行影子对其造成的较大影响,本文选择将银行影子作为影子银行的代理变量,再选定其他一系列经济变量建立VAR模型,来研究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市场利率、经济总产出以及物价水平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重要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影子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失真和市场利率的波动,并且从信贷传导机制和利率传导机制对中国GDP与物价水平的稳定带来风险。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鼓励影子银行创新的同时加强监管、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到影子银行所发挥的作用等。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还处于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已有的大部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只停留在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与区分、产生原因的剖析等,而本文选择就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其次,相当多的研究者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与未贴现银行票据之和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然而其中有相交叉部分且核算并不完整,因此本文根据孙国峰等(2015)提出的一种测算方式,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出发,根据基本的会计恒等式,通过扣除在资产负债表左边的非影子银行资产来计算出更为精确的影子银行规模;再次,已有的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的文献中都将银行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混合在一起来讨论,没有做出明确区分,由于银行影子不同于传统影子银行的信用行为机制且构成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从银行影子入手来研究它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首先,本文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并评述的基础上,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划分为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银行影子和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传统影子银行。其次,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在对已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进行阐述后,提出了在中国货币政策传导中起主要作用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银行影子不同于传统影子银行的信用行为机制提高了社会货币供应量,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再次,鉴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重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银行影子对其造成的较大影响,本文选择将银行影子作为影子银行的代理变量,再选定其他一系列经济变量建立VAR模型,来研究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市场利率、经济总产出以及物价水平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重要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影子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失真和市场利率的波动,并且从信贷传导机制和利率传导机制对中国GDP与物价水平的稳定带来风险。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鼓励影子银行创新的同时加强监管、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到影子银行所发挥的作用等。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由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还处于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初级阶段,已有的大部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研究只停留在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与区分、产生原因的剖析等,而本文选择就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其次,相当多的研究者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与未贴现银行票据之和作为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然而其中有相交叉部分且核算并不完整,因此本文根据孙国峰等(2015)提出的一种测算方式,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出发,根据基本的会计恒等式,通过扣除在资产负债表左边的非影子银行资产来计算出更为精确的影子银行规模;再次,已有的对影子银行进行研究的文献中都将银行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混合在一起来讨论,没有做出明确区分,由于银行影子不同于传统影子银行的信用行为机制且构成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部分,因此,本文从银行影子入手来研究它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