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疫灾时空分布及环境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hamain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灾是与人类相伴始终的顶级自然灾害之一。深入研究历史时期疫灾流行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可以为当前传染病防控提供历史参考,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本文以明代疫灾史料、气候变迁数据和自然灾害史料为基础,运用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明代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机理。明代疫灾,在王朝分布上,崇祯朝的灾情最为严重,其次为万历朝和嘉靖朝,灾情最轻的为建文和洪熙朝;在季节分布上,春季和夏季是疫灾高发季节,秋季是疫灾多发季节,冬季疫灾最少;在趋势周期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每隔十年疫灾县数约增加9.5个,存在100年和50年两种尺度的波动周期,在100年尺度周期下,经历了约5个“轻-重”转换周期,在50年尺度周期下,经历了约8个“轻-重”转换周期;在省域分布上,明代疫灾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总体趋势,疫灾较严重省份主要位于东北部地区,包括南直隶、北直隶、浙江等省,位于西南部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疫灾普遍较轻;在县域分布上,共有1009个县有疫灾发生,其中疫灾频度最高的为南直隶吴县,达到8.3%,其次为北直隶大兴和宛平县,均为7.94%,有542个县无疫灾发生,疫灾频度为0;在冷热点分布上,疫灾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个区域,冷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三个区域;明代共有10个特大疫灾年份,可以归纳为5个特大疫灾过程。明代全国气候冷暖变迁趋势与疫灾变化趋势相反,波动周期比较接近,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气候温暖阶段疫灾县数显著减少,寒冷阶段则显著增加。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456x-0.577,全国温度距平标准化值每减小1个单位,疫灾县数标准化值增加1.456个单位,气候冷暖变迁可以解释23%的疫灾县数变化。在区域尺度上,华北地区气温与本区疫灾变化趋势相反,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其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631x,温度距平值标准化值每减小1个单位,疫灾县数标准化值增加0.631个单位,气候冷暖变迁可以解释39.6%的疫灾变化;华东地区气温与本区疫灾变化趋势相反,呈低度负相关关系,并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二者间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429 x-0.001,温度距平值标准化值每减小1个单位,疫灾县数标准化值增加0.429个单位,气候冷暖变迁可以解释15.4%的疫灾变化;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气温与各自区域疫灾变化趋势均相反,均呈微弱负相关关系,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明代东部地区干湿变迁趋势与疫灾变化趋势相反,波动周期较为接近,二者间呈低度负相关关系,但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气候的干湿变化对疫灾轻重的影响不显著。在东部各区域上,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干湿变迁与疫灾变化均为微弱负相关关系,都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明代江南地区干湿变迁与疫灾变化为低度负相关关系,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明代疫灾与水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39。具体来说,二者增长趋势具有统计学上显著的完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波动周期性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也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13,疫灾与水灾灾情均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疫灾中心基本与水灾中心重合。二者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421x-20.961,十年水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421个,十年水灾县数可以解释33.1%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明代疫灾与旱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61,疫灾较重时旱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在增长趋势上具有一致性,均呈上升趋势,相关系数为0.998,具有统计学上显著的高度正相关关系,在周期分布上也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44。在空间分布上也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7,即疫灾较重的区域旱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疫灾中心与旱灾中心基本重合。其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546x-18.230,十年旱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546个,十年旱灾县数可以解释74.1%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明代疫灾与蝗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1,疫灾较重时蝗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在增长趋势上具有一致性,相关系数为1,具有统计学上显著的完全相关关系,在周期分布上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41。在空间分布上也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5,即疫灾较重的区域蝗灾也相对较为严重,反之亦然,东北部地区蝗灾较严重的地区疫灾也较为严重,西部及南部地区疫灾和蝗灾都较轻。二者间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705x+10.724,十年蝗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705个,十年蝗灾县数可以解释46.4%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明代疫灾与震灾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43,震灾较重时疫灾也较为严重,反之亦然。具体来说,在增长趋势上具有统计学上显著的完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1,在周期分布上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的低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90,疫灾与震灾同时都较严重的地区包括北直隶北部京师地区、山西省中部太原府地区、南直隶东部应天府地区及陕西省西南部西安府地区等。二者的因果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0.383x+6.354,十年震灾县数每增加1个,十年疫灾县数平均增加0.383个,十年震灾县数可以解释29%的十年疫灾县数的变化。疫灾的环境机理可以理解为影响疫灾的环境要素、影响程度及其作用机理。气候冷暖变迁、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5种要素是对明代疫灾变化具有影响的主要自然环境要素。5种环境要素对疫灾变化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旱灾(74.1%)>蝗灾(46.4%)>水灾(33.1%)>震灾(29%)>气候冷暖变迁(23%)”。环境要素影响疫灾的作用机理,从本质上是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施加影响而体现的,如果多种灾害同时叠加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疫灾。
其他文献
葡萄酒酿造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转化过程,而由酵母菌主导的酒精发酵是葡萄酒生产中最重要的阶段。酵母菌的酿酒特性对葡萄酒的感官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11株优选酿酒酵母
为获得具有应用潜力的抑菌活性菌株,本研究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扩散法对内蒙古传统乳制品酸马奶中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进行筛选、鉴定,并对乳酸菌所产抑菌物质的特性进行了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常常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根据所获得的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重建小口径的动脉(<6mm)和静脉时,由于人工血管植入体内后常激活机体凝血过程,形成血栓,最终导致临床移植失败。因而如何改善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的抗凝能力,提高远期通畅率,成为重
1978年以来,尤其是在2005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储存量从2005年的8188.72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30105.17亿美元,成为外汇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与之同时,我国居民
我国是世界上苎麻分布最广,产量最多的国家,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90%以上。早期发现苎麻多生长于路边、屋后、山沟等处,因此它有“中国草”之称。苎麻具有凉爽、透气、易于吸湿、
花色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水溶性色素,对人体的健康也很有益。花色苷母核上的羟基数目对其活性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多光谱手段,包括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
<正> 一、税务强制执行案件的法律依据强制执行,即执行组织或人员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根据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的规定,强制
道德属性作为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产品属性,对其内涵和表达途径的研究,有助于企业建立基于社会价值认同的新型客户关系。首先,重新界定了道德属性的内涵,在象征性道德属性
进入中老年后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功能逐渐减退,尤其是消化系统。因此消化不良就成为大部分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症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因此消化不良,从而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