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5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此时,共产党虽然暂时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但却受到国民党的围困和消息封锁。国民党的不实宣传使外界无法了解陕北解放区的情况,这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引起了国内外的密切关注。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最先冲破封锁线进入陕北解放区。紧接着,斯诺的第一任夫人尼姆·威尔斯受其影响奔赴延安。他们访问后创作了《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和《续西行漫记》(英文名《红色中国内幕》)等关于陕北解放区的游记。《前西行漫记》是《西行漫记》的雏形,《续西行漫记》的写作明显受到《西行漫记》的影响。斯诺和威尔斯于20世纪30、40年代所写的其他陕北解放区报道或是以上三本游记的缩略或是对它们的补充和说明。因此,可以将以《西行漫记》为核心的陕北解放区游记看作“西行漫记”系列游记。本文以“西行漫记”系列游记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交流为理论视角,试图分析该系列游记的生产、传播,并由此揭示出它与陕北解放区“圣地”形象之间的关系。“西行漫记”系列游记是“跨文化”交流的生动记录,该系列游记中的陕北解放区形象是斯诺和威尔斯在特殊时期带着民主期待、自由向往,借助西方文化经验对解放区的理解和想象,是“西方文化”的镜像,具有自由、民主、平等、文明的特征。它吸引了更多外国记者访问陕北解放区,他们的游记在结构、内容等方面与《西行漫记》等有很大的相似性,进一步扩大了《西行漫记》等的影响力;中国读者看到的游记是翻译而来的译本,翻译的修改强化了陕北解放区的正面形象,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憧憬,他们受游记影响奔赴解放区访问甚至留下参加革命,这进一步扩大了“西行漫记”系列游记的影响力,该系列游记被读者普遍接受后形成关于陕北解放区的知识,解放区的“圣地”形象由此固定了下来。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包括四个方面:1.“西行漫记”系列游记的产生与影响力;2.“西行漫记”系列游记的研究现状;3.现代游记的概念界定以及将《西行漫记》等作为一个系列来研究的原因;4.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整体框架。第一章分析影响“西行漫记”系列游记创作的因素。独立精神、自由民主立场,法西斯危机和中国经历促成了斯诺和威尔斯的陕北解放区之行,也影响了他们对解放区的理解和想象。第二章探讨斯诺和威尔斯的观察重点以及陕北解放区形象的特征。民主期待和自由向往不仅激发了斯诺和威尔斯的解放区想象,还使他们将观察重点放在解放区的社会风貌等方面;解放区生机勃勃的景象刺激、丰富并具体化了他们的想象,使他们将陕北解放区塑造成一个蓬勃向上的希望之所。第三章分析陕北解放区形象作为西方“文化镜像”的本质。“西行漫记”系列游记中的陕北解放区形象是斯诺和威尔斯以西方文化视角对解放区的理解和想象,是西方文化的“镜像”,具有自由、民主、平等、文明的特点。第四章探讨游记的翻译对陕北解放区形象的影响,并分析游记的翻译、传播与解放区“圣地”形象符号化的关系。翻译的修改强化了解放区的正面形象,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憧憬。游记被读者普遍接收后形成关于陕北解放区的知识,解放区的“圣地”形象由此固定了下来。结语揭示“西行漫记”系列游记产生重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凝聚在陕北解放区形象之上的自由、民主等意味是它在当时吸引读者的根本原因;“西行漫记”系列游记成为知识话语体系后具有的权威性也是它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