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脾虚痰浊证的学术源流及组方用药规律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cfl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古代文献为基础,梳理痰证发展过程,从中追溯脾虚痰浊证的学术源流,梳理脾虚痰浊证的发展脉络,并对历代医家代表著作中健脾化痰方剂进行收集,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高频药物提取六君子汤,利用网络药理学探究六君子汤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材料与方法:论文以时代为纲,以论述脾虚生痰相关理论的医家为目,收集古代文献。主要利用中医智库,中华本草,电子版《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等,还参考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对脾虚痰浊证的理论研究、应用等方面收集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脾虚痰浊证的溯源主要是通过查阅医经文献,历代医家著作以及医案文献等,梳理脾虚痰浊证发展脉络。对于脾虚痰浊证治疗的方剂,参考了众多方书以及医家著作,采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分析不同时代的医家对脾虚痰浊证治疗用药的变化,从用药的角度体现脾虚痰浊证发展演变;通过TCMSP据库检索六君子汤活性成分与靶点基因,Gene Card数据库检索与血脂异常相关的靶点基因,用Cytoscape绘制加工六君子汤“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String构建六君子汤治疗血脂异常的蛋白互作图(PPI),对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急性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先秦时期尚未出现“痰”字,但是《黄帝内经》中对有形之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从津液代谢的角度指出脾与痰的内在联系,在本草类书籍中也有治疗“痰”的药物记载;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设立“痰饮病”篇,但其中所述实则为“饮证”的概念;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首次提出“痰”的概念,这是关于痰病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论和证候分类,唐代孙思邈治痰重视顾护脾胃;宋金元时期医家医家已经将痰和饮区分清晰,痰证作为独立病证,其理论框架已经相对完备,医家重视健运脾胃以化痰,产生了“运脾”的概念,脾虚痰浊理论初步形成;明清医家对临床经验进行深化总结,注重痰与脏腑,与气血津液的联系,总结整理痰证的致病规律和临床表现,是脾虚痰浊证的成熟期。2.方剂分布情况:通过在中医智库中检索医家名字,以检索词“痰”“脾”“痰饮”在医家所有著作中进行检索后,得到方剂631首,根据排除标准二次筛选并去除组成相同的方剂后,剩余方剂277首。此277首方剂出自30本古籍,此30本古籍分布于汉、魏晋隋唐、宋、金、元、明、清8个朝代。其中汉代1部,魏晋隋唐4部,宋代8部、金元4部,明代5部,清代8部。4.频次频率情况:277首方剂中共出现药物139种,共2445频次。其中将使用频率≥10次的药物选为高频药物,共49味,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甘草、人参、生姜、肉桂、厚朴、干姜、木香、枳壳、枳实、槟榔、桔梗、丁香、诃子、前胡、大枣、神曲、附子、黄芩、草豆蔻、天南星、青皮、芍药、细辛、沉香、当归、砂仁、泽泻、旋覆花、苍术、藿香、白矾、豆蔻、高良姜、肉豆蔻、香附、黄连、五味子、天花粉、大黄、麦芽、山药、杏仁。先秦两汉时期治痰方剂中,涉及药物种类27味;隋唐时期治痰方剂中,涉及药物55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7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茯苓,共17次;宋金元时期治痰方剂中,涉及药物141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33味,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陈皮,共93次,占总体的6.8%;明代治痰方剂中,涉及药物102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10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半夏,共47次;清代治痰方剂中,涉及药物77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18味,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茯苓,共31次。5.药物性味的分布情况:去除《中国药典》和《中药大辞典》中信息不全的药物之后,此125味中药的四气按照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热性药、凉性药;此125味中药的五味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酸味药、咸味药、涩味药、淡味药。6.药物归经、分类的分布情况:此125味中药的归经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脾经、肺经、胃经、肝经、肾经、大肠经、心经、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此125味中药的药物分类按照使用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止咳化痰平喘药、解表药、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消食药、泻下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涌吐药。7.药物聚类分析情况:将49种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分析,共得到19个聚类组,其中单方组4个,复方组15个。8.药物关联规则情况:当最小支持度设置为10%,最小置信度设置为80%时,得到关联规则14条,其中二项关联规则3条,三项关联规则7条,四项关联规则2条,五项关联规则2条,从结果上看,陈皮→厚朴甘草,生姜→大枣,陈皮→厚朴白术,茯苓→人参白术半夏,白术→生姜人参陈皮,茯苓→前胡,陈皮→厚朴人参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9.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六君子汤治疗血脂异常的关键靶点基因是AKT1、TNF、JUN、PPARG。结论:1.脾虚痰浊证在秦汉时期形成理论基石,经魏晋隋唐发展,至宋金元时期,以健脾化痰为主的方剂开始增多,脾虚痰浊证理论发展鼎盛,明清时期则发展成熟。2.历代医家在治疗脾虚痰证是多选用苦燥、辛散之品,并且考虑到病因,配合补益药和行气药进行治疗。3.化痰、健脾、行气是治疗脾虚痰证的主要治法,同时根据病情寒热性质配合清热药或温里药进行加减。
其他文献
目的:搜集与整理当代医家采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技术对医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的虚证主要病机、实证主要病机、常见舌象、常见脉象,中药治疗的应用规律及配伍规律,以期研究结果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供参考。资料和方法:在中国知网以"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胸痹”、“心系疾病”等关键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再分别以"
目的:探讨化痰散结颗粒对于氧化应激因子4-HNE水平的影响及在治疗碘缺乏性甲状腺肿中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4整周龄且雌雄各半的Wistar大鼠共计182只,在通过常规饲料喂养1周之后,用随机法选出3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并全程以常规饲料喂养,每日予等体积去离子水。而另外的152只大鼠则全程予低碘饲料喂养,并通过高氯酸钠灌胃19天,续喂2天双蒸水,共计21天后随机选取2只进行甲状腺肿模型验证
目的: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脾气虚可导致肝在内的五脏不安,又指出脾虚易为肝乘,表明肝能够耐受脾气虚的干扰而不改变其克脾的属性,其现代医学机制不明。线粒体是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能量生成的主要场所,为肝脏各种功能活动提供能量。本研究主要围绕肝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蛋白质控等,初步探讨肝耐受脾气虚的可能机制。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16只SPF级SD雄鼠,每只体重在190~210克之间,鼠龄7周左右。根
目的:寻常痤疮好发于青少年,常见部位是面部、颈部、胸部和背部,主要表现为开放性或闭合性的粉刺、炎性丘疹、脓疮及结节等皮损,易反复发作,迂延不愈,并可能导致瘢痕及炎症后色素沉着,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针对痤疮的发病机制,本研究采用中药痤疮合剂联合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综合性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分析痤疮发病的中医证候并探讨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4例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挖掘二陈汤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可能的靶点和信号通路,并通过细胞实验进行验证,探讨二陈汤调控氧化应激损伤所致泡沫细胞焦亡水平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二陈汤防治冠心病的潜在分子靶点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二陈汤的主要化合物和其作用靶点;GenCLip3数据库检索冠心病相关蛋白;通过Venny2.1将二陈汤与冠心病相关
曹颖甫是清末民初经方大家,其为人端直、医术精湛,对《伤寒》、《金匮》均有深入研究,堪称一代宗师。其运用经方炉火纯青,尤其在肺系疾病的诊疗中极具代表性。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阅读、收集、整理曹颖甫医学著作曹颖甫医著大成(包括《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及其弟子姜佐景、王慎轩整理刊行的《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等),参阅与曹颖甫相关的文献(包括曹颖甫先生时代的期刊、报刊资料),总结出
目的:通过对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及住院中医药规律治疗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本病发病的一般特点、中医证型情况、入院首次服用中药情况、其他中医疗法治疗本病及治疗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等资料进行整合分析,以期对我院既往治疗本病的认识及对中医辨证、中医药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回顾,从而指导未来的的临床工作。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目的:探讨穿山龙薯蓣皂苷对1型糖尿病小鼠胰腺组织中PDX-1mRNA及Fas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阐释薯蓣皂苷对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β细胞的抗凋亡作用及其机制,为中药穿山龙提取物薯蓣皂苷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89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6-8周龄,SPF级动物饲养室正常适应性喂养1周。用随机法选取1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77只小鼠用以造模,禁食12小时
目的:本课题通过探究《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经方,并检索、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所包含的中药和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出其用药规律,并且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经方防己黄芪汤治疗淋巴水肿,为临床的治疗应用和药物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材料与方法:1.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以“肿瘤、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癌”分别和“淋巴水肿、水肿
目的:为探讨中药白芨对于胃内病变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从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患有胃内黏膜病变或黏膜下病变,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患者共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为单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为中药白芨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