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学生”在公办初中校尤其集中。其问题主要体现在行为、学习和心理方面。正确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教育公平落实情况的检测表,更是教师的职责与担当。教育引导“问题学生”占据了国办初中校教师绝大部分精力。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呵护、投入更多的关注。如果疏忽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无异于将他们放弃。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玷污。本文从“问题学生”的类型切入,以作者所任教的学校为参考,归纳其成因,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对其的引导策略。“问题学生”不是生来如此,首先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家庭教育有连续性和潜移默化的特征。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欠缺,会导致学生行为出现偏差。学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其成长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种种原因导致的教师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使得学校的教育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此外,现阶段我国社会正经历剧烈转型,价值观、社会风气的负向改变对学生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媒体的不良导向,更是加深了教育的矛盾。最后,初中生还在发育阶段,其心理的不成熟也可能加剧自身行为的偏差。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可行的积极的。教师对于家庭教育的干预力量有限,对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也无力控制。所以文章主要从教师的管理角度来探讨“问题学生”的引导策略。着眼课上教学管理,严把课下的教育引导,与家长形成合力,以确保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