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政策制定的偏好分歧与共识形成机制——基于行为实验与社会调查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7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公民参与公共决策都曾陷入或正在陷于参与无效甚至激化社会矛盾的困境。多年来,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一直在反思如何衡量公民参与的有效性以及影响参与有效性的因素,无论是在理论突破还是实践指导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分析视角过于专注开放机制而忽略了政策过程中协调机制的问题。尤其在我国转型期的背景下,不断升级的非制度化公民参与给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政策僵局、执行阻滞以及政策过程中越来越高的社会成本让我们反思:为什么分歧的偏好没有在地方政府的政策过程中得以整合走向收敛?是什么导致了社会矛盾在政策过程中的激化而非消减?为此,“共识”理应成为公共政策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急需对共识的概念与共识形成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共识为导向反思现有的参与制度和政策过程。已有的共识研究呈现两种趋势的分野:民主取向的共识研究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科学取向的共识研究提供了促进共识的技术方案,但两种研究取向因没有对话而无法取长补短,对现实政策过程中复杂偏好的整合都缺乏适用性,尤其是西方语境下的共识构建理论难以移植到中国的政治现实中。  在这样的现实与理论需求之下,本项研究以参与式政策制定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偏好分歧与共识形成机制为主题,在综合公民参与、共识构建理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心理学的偏好理论与管理学的群体决策理论,界定“参与式政策制定”与“政策共识”的概念,并细化为可操作的分析维度与测量指标,构建了“参与式政策制定的共识模型”。通过自行开发设计的“四合一”博弈行为实验,验证公民参与结构的权力、利益、信息维度对共识度的影响作用;通过向三类主体发放雾霾治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上述三个维度对共识内容的影响作用;通过分析城市改造拆迁领域的两个实证案例,比较不同的共识构建路径在现实中的作用与问题,对我国基层政府在公民参与决策中促进共识形成提出建议。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政策共识的形成是多元主体的偏好在变化中由分歧走向收敛的过程,对其测量包括共识度与共识内容两个维度。由于偏好的可变性,政策共识的达成不是多元主体的偏好依托市场机制或民主过程协调取舍的“零和博弈”,而是对话与合作基础上对群体偏好的共同构建。因此,相应的决策机制设计不仅要能够吸纳并表达不同个体对某一政策议题的偏好,而且应能够促进变化着的个体偏好逐渐趋同并形成群体偏好。对政策共识的测量包括“量”与“质”两个维度,其中对共识度的测量包括个体偏好的一致性和群体共识的可接受性两个指标;对共识内容的测量包括政策问题认知、治理主体选择和政策工具选择三个指标。  2、公民参与结构的权力维度失衡是造成个体偏好分歧的主导因素,相应地对权力关系的改变是构建共识的基础性策略。博弈行为实验的分析结果证实,决策主体间的权力配置从一方独揽变为双方共享后,显著提升了个体偏好的一致性和决策方案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进一步证明,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掌握较多权力的政府官员与普通公众的偏好分歧是全面且深刻的。实际案例中,上海市旧区改造“二次征询制”的设计通过对弱势群体赋权改变了原有政府垄断决策权的局面,显著促进了共识度的提升。据此,我们认为权力的分散化配置有利于减少偏好的分歧,促使决策的多元主体达成较高满意度的共识方案。  3、多元主体政策偏好的分歧虽表现为利益诉求的冲突,但仅仅通过利益协调的方式达成的共识流于形式,且有较大的合法性风险。对行为实验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共同证明,在权力维度不予改变的前提下,主体与政策议题利益相关性的变更对个体偏好的一致性和群体决策方案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公民在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并不会因其个人利益的损益影响其对政策工具的选择;且由于政府一方让渡利益的制度空间极其有限,一旦涉嫌非法利益的交易,将影响整个政策过程的合法性和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削弱共识构建的基础。  4、公民参与结构的信息维度对政策共识的影响因政策议题的专业性而不同,信息不对称基础上形成的共识为“不成熟的共识”。信息公开与对称均衡是共识构建的重要策略,尤其对高专业性的政策议题,当政策制定者吸纳公众参与此类政策议题的制定时,若通过专家群体的合理介入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会显著促进政策共识的达成;相反地,政策制定者通过人为垄断信息促进共识的策略只能是权宜之计,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一旦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格局被打破,“不成熟的共识”会迅速变成双方更深刻的偏好分歧,再度构建共识的难度更大。
其他文献
在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老师和家长把学生的成绩视若命根,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困扰着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里,尤其是初中生,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期,自制能力较弱,心理学上说这阶段的孩子性格上处于易冲动期,逆反家长和老师的补课计划,也不愿搞题海战术。其实,课外的练习、补课等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是抓住短短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这是关键,是根本,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学生听课时集中注意力是核心,要
期刊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民办教育起步晚,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方面还存在很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伸与深化。由于初三时忙于应付中考,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转,面对高中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课本知识惘然不知所措,因此容易形成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  1、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学习障碍。学生进入高中大门,对化学一开始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逐渐随之淡化。有的学生与他人相比,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材料,失去了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怕动脑筋,缺少耐
虽然化学在中考文化课中所占的分值比例较低,但其试题特点强调“小、巧、活”,只有五十分的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很大。特别是从近几年河南省中招化学试题分析来看,中考化学试题大都表现出立足基础、突出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考查方式,造成中招考试失误率较高。那么能否通过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高效的复习,通过有意识地引入
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为重要。而创新精神需要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与问题情境是分不开的。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的许多问题:教师重机械的灌输,轻教学情境的设置、学习中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因此,如何创设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
偏方药物别瞎用rn住深山里的老张,平时身体强壮,50岁后渐觉腰酸背痛,房事也力不从心.于是采挖了一些淫羊藿,泡在自酿的米酒中,每天茶余饭后喝两口.过了一个多月,腰膝酸软的症
期刊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技巧之一就是要学会提问。什么是提问?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并对学生回答做出适当评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行自我监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进行信息的加工合成和整理、还可以帮助教师确定所讲内容学生究竟会了没有。所以提问对于一节课来讲是很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尤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要具体,
期刊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在充分认识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探索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较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是亟
“食物上滋生微生物的条件”实验是浙教版《科学》教材七年级上第2章第5节“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中的内容。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案为“肉汁培养微生物”和“面包片培养微生物”,该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在了解食物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了解温度、水分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然而教材上的这个实验,在实验目的要求、实验材料用具和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进方法。  一、存在问题
期刊
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一年来的实践与改革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的新课程标准在物理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与过去有很大的改变,这对我们物理教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通过反思和实践得到良好的发展,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实践一年来的体会。  一、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新课标从课程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轻视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