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学是一门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学科,任何人类活动、任何学科的研究工作事实上都会涉及到伦理问题。翻译伦理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让我们能够全方位地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特性。
处于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翻译研究回归到了伦理问题上。翻译伦理并非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对等,而是以更高的视角范围对“忠实”问题进行关注。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Chesterman)分五个模式阐述了翻译伦理问题,即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居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的伦理。这五种伦理模式分别从五个不同的方便阐述了对译者、译作的要求以及什么样的译者、译作才能称之为优秀的译者、译作。
多年来,关于《红楼梦》的翻译及翻译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在从183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先后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节译或全译,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英译本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两个英语全译本之一。作为母语为英语的译者,他们成功地用地道的英语传达了《红楼梦》的精神,给读者带去了美的享受。《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涉及范围广泛,理论运用多元化。由于“禁忌"本身的伦理性及复杂性,很难对避讳语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翻译伦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来全方位地揭示避讳语翻译活动中的规律和特性。本文即从此视角探讨霍译本对禁忌语的委婉表达——避讳语的处理,从该角度分析译者遵循的翻译伦理规范及其得失。
本文共分三个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伦理的相关理论和安德鲁·切斯特曼关于翻译伦理模式的划分,对本文所论述的课题的理论基础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二章,作者介绍了避讳语的形成、主要特点和功能,并分析了伦理对其形成和功能方面的影响。鉴于伦理和避讳语之间的密切联系,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避讳语的翻译进行研究是完全可行的。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先从词法、句法、文体、文化各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避讳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之不易;然后,结合《红楼梦》中涉及死亡、性或中国特殊文化的避讳语实例,从五个方面,即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的模式对霍译本进行了评判。
虽然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同时遵循翻译伦理的各个方面,霍克斯先生在《红楼梦》的翻译中竭力重现原文,服务读者,达成跨文化交流,遵守翻译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其译本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仅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对霍译本中避讳语的翻译进行了初步讨论,该理论作为一较全面的理论视角,可以为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