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霍译本中避讳语翻译的伦理审视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8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学是一门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学科,任何人类活动、任何学科的研究工作事实上都会涉及到伦理问题。翻译伦理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让我们能够全方位地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特性。   处于文化研究的背景之下,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翻译研究回归到了伦理问题上。翻译伦理并非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对等,而是以更高的视角范围对“忠实”问题进行关注。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Chesterman)分五个模式阐述了翻译伦理问题,即再现的伦理、服务的伦理、交际的伦理、居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的伦理。这五种伦理模式分别从五个不同的方便阐述了对译者、译作的要求以及什么样的译者、译作才能称之为优秀的译者、译作。   多年来,关于《红楼梦》的翻译及翻译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在从183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先后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节译或全译,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英译本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两个英语全译本之一。作为母语为英语的译者,他们成功地用地道的英语传达了《红楼梦》的精神,给读者带去了美的享受。《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涉及范围广泛,理论运用多元化。由于“禁忌"本身的伦理性及复杂性,很难对避讳语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翻译伦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来全方位地揭示避讳语翻译活动中的规律和特性。本文即从此视角探讨霍译本对禁忌语的委婉表达——避讳语的处理,从该角度分析译者遵循的翻译伦理规范及其得失。   本文共分三个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翻译伦理的相关理论和安德鲁·切斯特曼关于翻译伦理模式的划分,对本文所论述的课题的理论基础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第二章,作者介绍了避讳语的形成、主要特点和功能,并分析了伦理对其形成和功能方面的影响。鉴于伦理和避讳语之间的密切联系,从伦理学的视角对避讳语的翻译进行研究是完全可行的。第三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作者先从词法、句法、文体、文化各方面分析了《红楼梦》中避讳语的特点及其翻译之不易;然后,结合《红楼梦》中涉及死亡、性或中国特殊文化的避讳语实例,从五个方面,即切斯特曼提出的五种翻译伦理的模式对霍译本进行了评判。   虽然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得译者很难同时遵循翻译伦理的各个方面,霍克斯先生在《红楼梦》的翻译中竭力重现原文,服务读者,达成跨文化交流,遵守翻译工作者的职业伦理,其译本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仅从翻译伦理的视角对霍译本中避讳语的翻译进行了初步讨论,该理论作为一较全面的理论视角,可以为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提供新的指导。
其他文献
词汇学习一直是二语研究中比较受重视的一个领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在二语词汇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词汇教学方法、技巧等(如:Krashen和Terrell,1983;McCar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她是属于全世界的一场体育盛宴。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是一场重大的媒介事件。准确的说,全世界通过媒体见证了北京奥运会。因为媒体是
学位
戏剧是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但是戏剧的双重身份(既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又可以搬上舞台去表演)致使以往许多研究翻译的学者过多关注戏剧符号系统中语言以外的因素,而很少去关注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元素不断出现在德语文学作品中,持续吸引着包括德语作家在内的欧洲知识界。从17世纪德语文学中对中国形象的描摹,到18、19世纪作家们对中国题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文学家、诗人,也是大力倡导改革与进步的教育思想家。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倡导个人主义学说,强调精神的力量远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