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趋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通过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末稍血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和睡前血糖及静脉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及早餐后2h血糖、C-反应蛋白(CRP)进行比较,观察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Ⅱ)即胰岛素泵治疗与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Ⅱ)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糖达标时间、初始及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CRP水平的变化等指标,从而了解强化控制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⑴选取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T2DM患者共7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病程小于10年,HbA1C>7.5%。其中CSⅡ组36例,MSⅡ组34例,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FBG、2hPG、HbA1C(%)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除外妊娠、肿瘤、外伤、急性感染、肝脏疾病、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疾病所致肾脏病变、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多时点血糖值、血糖达标天数、达标时胰岛素总剂量、低血糖事件及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的变化。CSⅡ组采用诺和锐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泵入;MSⅡ组采用诺和灵R三餐前30min和诺和灵N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起始剂量一般按0.5u/kg/天计算,强化治疗期间监测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⑶统计分析过程采用SPSS12.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值小于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CSⅡ组与MSⅡ组治疗前年龄、性别、BMI、FBG、2hPG、HbA1C、CRP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静脉血FBG分别由13.8±5.24 mmol/L和12.7Ⅱ3.36mmol/L下降到5.51±0.92 mmol/L和6.13±0.98mmol/L,两组治疗后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值均<0.001),CSⅡ组FBG下降更明显(P<0.01)。静脉血2hPG分别由19.28±5.67 mmol/L和18.32±4.04 mmol/L下降到6.96±1.12mmol/L和7.25±1.52mmol/L,两组治疗后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值均<0.001),两组间无差别(P>0.05)。两组的7个时点指血血糖水平显著降低,达标时血糖的均值分别为6.49±0.71mmol/L和6.98±1.09mmol/L,CSⅡ组明显低于MSⅡ组(P<0.05)。达标时最高与最低血糖差值分别为3.68±1.38 mmol/L和4.46±1.79mmol/L,CSⅡ组明显小于MSⅡ组(P<0.05)。CSⅡ组血糖达标时间为3.71±1.56天,显著短于MSⅡ组的5.96±1.82天(P<0.05)。CSⅡ组在达标时和治疗第7天的胰岛素剂量分别是41.28±7.29U/d和36.27±9.56U/d,均显著少于MSⅡ组的48.01±16.26 U/d和45.27±12.06U/d(P值均<0.05)。两组共发生低血糖事件共22例次,CSⅡ组与MSⅡ组分别有6例次和16例次,其中CSⅡ组血糖≤3.9 mmol/L和≤2.8 mmol/L的分别为6和0例次,MS≤组分别为11例次和5例次,前者均少于后者(P值均<0.05)。治疗后静脉血CRP分别由5.81±2.92mg/L和5.93±2.46mg/L降至4.38±1.98mg/L和4.62±2.13mg/L,两组治疗后水平均有显著降低(P值均<0.05),且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SⅡ与MSⅡ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起始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的血糖,促进血糖短期达标,同时可降低血清CRP。但与MSⅡ相比,CSⅡ治疗在降低FBG,降低血糖波动和整体血糖控制方面更显著,并能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和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揭示,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T2DM能及时纠正高血糖,更快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同时降低了血清CRP水平,减轻患者体内的慢性炎症反应,更有利于血糖长期稳定控制,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