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我国财政部推出“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计划”。随之,我国审计市场迎来了第三次本土事务所合并浪潮。在政府大力推动的背景下,我国本土事务所此轮合并浪潮是否实现“做大做强”的初衷格外引人注目。国内很少学者对2006年本土事务所合并效果进行研究,而从审计收费的视角研究事务所合并效果更是少之又少。合并发生后,审计收费的下降或是上升是对合并成效的有力实证。审计收费能够从事务所价格竞争优势来体现合并事务所是否“做大做强”了以及“做大做强”的路径选择。因此,本文通过合并后,本土合并事务所审计收费的变化趋势来检验2006年本土事务所合并效果,从而检验此轮合并浪潮的成效,丰富了有关事务所合并的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与国外相比,2000年以后我国掀起的两次本土事务所合并浪潮主要是政府力量下推动下的结果。我们的本土事务所合并具有较浓的行政化色彩,是在政府主导下非市场化行为。结合中国本土事务所合并的特殊背景,本文进行了本土事务所合并动因分析,并结合DeAngelo(1981b)的准租理论,提出了两个假设,即合并后,与国际“四大”横向比较,本土三家合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先下降再上升和合并后;纵向相比,本土三家合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先下降再上升。本文只考虑大规模的事务所合并。因为若合并双方都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合并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变化就比较大,这样的合并效果就相对较为显著。而一些小合并对事务所规模改变影响不大,因此这些小合并的事务所不太可能因为合并而改变审计收费,故本文不考虑小合并。基于事务所在我国审计市场上的规模性、代表性和典型性,以及合并整合效应逐步显现的时间需要,本文选取了2006年发生合并的信永中和、立信和中瑞岳华三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分析的案例。进一步,本文选取了2005-2010年中国A股市场上连续6年由国际“四大”审计以及本文所提到的三家合并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而保持了合并前后样本的统一。为了更好地检验合并后本土事务所审计收费的趋势变化,本文运用了分年度回归。本文以2005年作为合并前的基准对照年份,2007-2010年为合并后的比较年份。通过查阅了相关新闻,本文发现我国本土事务所合并的谈判进程很快,故将2005年作为合并前的基准对照年份。通过实证回归结果,表明此轮合并本土事务所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计划,其路径选择具有特殊性,即先做大——降低审计收费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再做强——合并整合后实现品牌、规模效应从而收取审计收费溢价。论文创新点有以下几处:第一,从审计收费角度来分析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效果,这丰富了现有相关文献并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我国国内学者对审计收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关注国际“四大”、国内“十大”以及国内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审计收费比较,结论一般限定在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因此研究对象较为固化、研究结论也存在分歧。同时,以往的审计收费研究很少对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审计收费的变化进行直接观察与检验,这显露出了国内对事务所合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关注度较低。第二,本文的结论具有创新性。本文通过实证回归,证明了本土事务所合并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计划,并且“做大做强”的路径选择具有特殊性。这种路径选择即先做大——降低审计收费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再做强——合并整合后实现品牌、规模效应从而收取审计收费溢价。这在现有的文献中是一个亮点。第三,本文为财政部“做大做强”计划的继续推进提供了数据支撑及政策建议。本文的实证表明,财政部的“做大做强”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从监管方、会计师事务所以及被审计单位角度提出了完善“做大做强”计划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