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1例可切除胃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dengm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普外科/胃肠外科200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共4311例胃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整理和总结胃癌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手术方式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通过对比我院普外科专业化调整前后胃癌手术资料进行疗效分析,研究专业化对胃癌疗效的影响。通过回顾794例早期胃癌病理资料,分析早期胃癌预后相关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比较第7版和第8版AJCC/UICC胃癌TNM系统对判断中国胃癌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新版分期系统的优势与不足。【方法】(1)收集200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普外科/胃肠外科进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信息,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随访患者总生存期,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预后比例风险模型。(2)统计上述病例中早期胃癌病例,分析早期胃癌预后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3)分别采用第7版和第8版AJCC/UICC胃癌分期系统对胃癌患者进行分期,采用线性趋势卡方、似然比卡方、COX模型、AIC和AUC等方法,比较第7版和第8版AJCC/UICC胃癌TNM系统的优劣,进一步对第8版分期系统进行评价。【结果】(1)本组共纳入4311例患者,其中男性2942例(68.2%),女性1369例(31.8%),平均年龄62.15±11.56岁,中位年龄为62岁;根治性手术4073例(94.5%),姑息性手术238例(5.5%);全胃切除患者1358例(31.5%);胃次全切除患者2953例(68.5%);开腹手术3622例(84.0%),腹腔镜手术689例(16.0%);行联合脏器切除患者170例。胃上部癌共794例(18.4%);胃中部癌共993例(23.0%);胃下部癌共2003例(46.5%);全胃癌共470例(10.9%);残胃癌患者51例(1.2%);术后病理肿瘤长径均值为4.9±3.0cm,中位数为4.0cm;分化程度为高分化204例(4.7%);中分化983例(22.8%);低分化3124例(72.5%);Lauren分型肠型2179例(50.5%);弥漫型2132例(49.5%);本组患者中,早期胃癌794例(18.4%);3517例进展期胃癌(81.6%),按照Bormann分型Ⅰ型(隆起型)152例(4.3%),Ⅱ型(溃疡型)495例(14.1%),Ⅲ型(浸润溃疡型)2081例(59.2%),Ⅳ型(弥漫浸润型)789例(22.4%);术后病理的T分期,T1期794例(18.4%);T2期占486例(11.3%);T3期1030例(23.9%);T4a期1701例(39.5%);T4b期300例(7.0%);N分期,N0期1607例(37.3%);N1期641例(14.9%);N2期779例(18.1%);N3a期899例(20.9%);N3b期385例(8.9%);本组病例平均送检淋巴结数为24.7±8.9枚,中位送检数为24枚;其中送检淋巴结≥15枚的3859例(89.5%);送检淋巴结<15枚的452例(10.5%);平均转移淋巴结数为5.1±7.1枚,中位转移淋巴结数为2枚;全组病例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2%、64.5%和56.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年龄(P<0.001)、肿瘤部位(P<0.001)、肿瘤大小(P<0.001)、分化程度(P<0.001)、Lauren分型(P<0.001)、Bormann分型(P<0.001)、手术根治性(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M分期(P<0.001)、受检淋巴结数(P<0.001)、神经侵犯(P<0.001)、脉管侵犯(P<0.001)对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提示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mann分型、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受检淋巴结数、脉管侵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后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显著减少,送检淋巴数显著提高,围手术期胃切除相关并发症的较专业化前显著下降;专业化后总生存率显著提高。分析271例Ⅳ期胃癌病理,提示术后是否有肿瘤残留与患者的总生存期具有相关性。(2)794早期胃癌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9%、95.4%和92.0%。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P<0.001)、肿瘤部位(P=0.031)、T分期(P<0.001)、N分期(P<0.001)、脉管侵犯(P=0.005)对早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是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大小(P<0.001)、分化程度(P<0.001)、Lauren分型(P<0.001)、T分期(P<0.001)、脉管侵犯(P<0.001)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肿瘤大小和脉管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胃癌不同部位的肿瘤可发生不同组别淋巴转移。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较长(P=0.014),术中出血量较开腹组显著降低(P<0.001),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14);腹腔镜组腹腔内出血、吻合口瘘、胰瘘、肠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开腹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差异。(3)两版AJCC/UICC分期系统中,共有940例患(21.8%)者发生分期改变,改变均发生于Ⅲ期。Ⅲ期患者共2041例,根据第7版分期系统,ⅢA期患者514例,ⅢB期患者725例,ⅢC期患者802例,5年生存期分别为:ⅢA期56.3%,ⅢB期34.6%,ⅢC期22.6%。根据第8版分期系统,ⅢA期患者883例,ⅢB期患者757例,ⅢC期患者401例,5年生存期分别为:ⅢA期49.9%,ⅢB期29.3%,ⅢC期17.4%。第8版分期系统似然比卡方为1114.6,线性趋势卡方为981.9,高于第7版分期系统的1078.9和946.7。分别利用第7版和第8版分期系统进行Cox回归分析,AIC值分别为23044.4和23015.7。根据两组分期系统绘制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和0.787。【结论】(1)患者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Lauren分型、Bormann分型、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受检淋巴结数、神经侵犯、脉管侵犯对胃癌患者总生存率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Bormann分型、手术根治性、T分期、N分期、M分期、受检淋巴结数、脉管侵犯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我院胃肠外科专业化改革后胃癌疗效得到提高,体现在围手术期并发症降低、微创手术率提高和总生存率的改善。Ⅳ期胃癌患者术后是否有肿瘤残留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2)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脉管侵犯对早期胃癌患者总生存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是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大小和脉管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胃癌不同部位的肿瘤可发生不同组别淋巴转移。腹腔镜手术的近期疗效优于开腹组,长期预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AJCC/UICC第8版分期系统的似然比卡方、线性趋势卡方、AIC及曲线下面积AUC均优于第7版TNM分期,第8版AJCC/UICC胃癌TNM分期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优势。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RASSF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但引起其下调的机制以及RASSF 6在胃癌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仍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 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micro RNA与RASSF6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意义,为胃癌预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iR-181
目的:研究PTX-mPEG-PLGA-PLL-antiCA19-9联合UTMD在促进胰腺癌化疗效果方面的有效性,探索在UTMD的驱动下以及靶向纳米粒子的荷载下,紫杉醇在体内的动态转运特点及在体外的动态摄取规律,了解靶向纳米粒子和UTMD促进胰腺癌化疗效果的潜在机制。方法:复乳法制备载紫杉醇的mPEG-PLGA-PLL纳米粒子,表面枝接抗CA19-9抗体,并对粒径、包封率、释放率等进行表征鉴定。筛选
目的研究肿瘤微环境调控头颈癌侵袭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探寻转移性头颈癌靶向治疗的新策略。材料与方法1.利用Oncomine、TCGA数据库及基因芯片的方法分析EMT相关基因与头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2.应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MT相关蛋白在头颈癌细胞及头颈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3.运用细胞转染技术建立高表达及敲除稳定细胞株,研究EMT对头颈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4.采
心理应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丰富生存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是一种良性心理应激,既往研究显示,EE能普遍抑制小鼠不同肿瘤的生长,但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特别是免疫相关机制尚缺乏深入探讨。本课题将在我们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析入手,并聚焦于神经-免疫调控,深入探讨EE产生这一肿瘤抑制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本课题从以下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
胰腺癌具有乏氧、高代谢、且依赖自噬生长等显著特征。micro RNAs(miRNAs)作为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性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micro RNA-7(miR-7)在胃肠道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但其在胰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具体的分子机理尚未明了。我们前期实验发现:胰腺癌细胞具有较高的基础自噬和糖酵解水平,而miR-7可抑制自噬及糖
研究背景和目的: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消化系统癌症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针对胰腺癌和胃癌发生EMT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揭示miR-301a在低氧诱导胰腺癌EMT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阐明CAV-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在胃癌EMT中的作用,为胰腺癌和胃癌的诊治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标。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和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新药例如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但仍无法避免耐药和复发,该病无法治愈。二甲双胍作为传统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近年来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胰腺肿瘤,也包括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然而,对于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分子机制,特别是骨髓瘤中效应机制至今未明。本课题希望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明确二甲双胍的抗骨髓瘤作用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预测头颈部鳞癌预后和分期的研究根据患者和肿瘤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是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诊治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影像组学方法通过从断层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大量影像信息,将视觉影像信息转化为深层次的影像组学特征来进行量化研究,为客观定量的评价肿瘤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研究
目的:联合血管重建的胰腺根治手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探讨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分析机器人组和开腹组在临床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中心施行的38例胰腺切合联合血管重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15例病人接受机器人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23例行开腹胰腺切除联合血管重建。分析病例的术前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ASA评分等,术中资料包括手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 RNAs)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并且缺乏编码蛋白的能力。作为RNA它们可以在表观遗传调控、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不同层面上参与蛋白编码基因调控,发挥生物学作用,近年来被认为是多种人类恶性肿瘤的关键调控分子,然而Lnc RNAs在肿瘤化疗耐药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潜在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个新颖的Lnc RNA-Linc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