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建立粮食后备储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调节全国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付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以保证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自1998年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建设粮食储备体系,包括大规模投资建设粮食仓储设施,增加中央和地方储备粮规模,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等。目前全国的粮食仓储能力已经能基本满足政府粮食储备和企业周转储存的总体需求,现有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规模已经相当于全国粮食年消费量的16%左右。但现有粮食储备体系仍有两个突出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储备粮在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基本功能;二是怎样做到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履行其基本功能。影响这两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粮食储备布局。由于现有中央储备粮布局不尽合理,造成运作环节多、调运速度慢、管理成本高,同时也使大量的现有仓储设施闲置浪费。 本研究根据粮食物流的特点,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粮食储备的基本功能、运作方式、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我国粮食储备布局的合理性标准和影响因素。通过对仓储设施布局和运输条件与中央储备粮目前的区域布局、品种结构和储存布局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优化储备布局的原则和目标。 尽管我国粮食储备的首要目标是保证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政治目标,但也要充分考虑运作成本和经营效益问题。为此,应该根据靠近市场、交通便利、方便收购、运具合适的粮食储备布局合理性标准,进一步调整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布局。综合考虑我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人口比例、粮食产量、市场敏感程度和易发生自然灾害程度,以及仓储设施布局和交通运输条件,建议将中央储备粮在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分布比例由目前的71:15:14调整为40:40:20。调整的重点是从目前的以主产区为主向其它两个地区转变,特别是向主销区转变。增加在铁路运输沿线和有铁路专用线、专用码头的储备库点;增加一些位于特大城市的粮油加工企业,承担一定比例的中央储备粮储存任务。从品种结构上,也应将中央储备粮三大品种的储存比例从目前的小麦、大米、玉米分别为51:21:27调整为40:40:20。调整的重点是减少小麦、玉米储备规模,增加大米储备规模。为实现上述调整目标,需要改变目前的中央储备粮收购方式,缩短其储存周期,建立粮食储备和加工相互衔接的物流体系,建立动态的储备布局地理信息系统,合理选择储备粮的储存仓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