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代家庭社会转型和教育理念转变,旅游已经越来越成为寓教于乐、加强儿童户外教育的重要方式。以儿童为中心的亲子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针对儿童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趋于成人化,既不能很好地响应儿童的旅游需求,也无法真正满足亲子旅游现象背后家长们的心声。“重需求,轻供给;重成人,轻儿童;重旅游,轻教育”的亲子旅游现象,根源上是业界和学界相对忽视儿童在旅游市场和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文章摒弃了成人对儿童无能、不成熟、脆弱等固有的惯性思维,把儿童当作旅游世界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即旅游的认知主体来研究,以期能为成人理解儿童旅游世界和儿童旅游产品的设计带来一些思考。本文的研究前提假设:(1)儿童能够像成人一样通过经验了解现实并建构现实,其经验模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模式(Sensation),也包括了知觉模式(Perception)和观念模式(Conception)。(2)旅游有助于儿童地方经验的积累和成长,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研究围绕儿童如何认知旅游这一核心问题,探讨5个子问题:(1)儿童在休闲情境下的旅游认知?(2)儿童在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旅游认知?(3)儿童旅游认知具有哪些特征?(4)儿童旅游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是什么?(5)旅游之于儿童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不同的旅游情境,将可能影响到儿童的感觉模式、知觉模式和观念模式。因此,本文选取了存在强对比度的休闲旅游情境和红色旅游情境,探析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选取了典型的儿童休闲旅游地——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以及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基地——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研究儿童认知的案例地。通过妈妈语式的结构性访谈法,收集了175份儿童访谈有效样本(其中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70份,雨花台烈士陵园105份),并导入ROSTCM6.0进行词频、语义网络以及情感分析获得儿童旅游认知的分析维度。在前一步的基础上使用Nvivo11.0进行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建构儿童眼中的旅游世界。最终总结儿童旅游认知特点、机制和旅游对儿童的价值,并建构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过程模型。
在休闲旅游情境中,儿童定义的旅游是:旅游=离开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以玩为中心+游戏活动+开心的情感。当代儿童旅游经历丰富,但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好玩、好看、好吃特征的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这源于儿童生性喜好亲水性、空间移动性和感官刺激性的活动。儿童认为旅游比玩更好玩,时间长,距离远,虽然需要通过长途交通工具才能实现,但是旅游比玩更开心,收获得到的知识更多。儿童对旅游评价通常建立在高度的对比之下,好玩的旅游地评价高,体验差的旅游地评价低。大多数儿童能够理解旅游动机,如亲近父母、经验学习、逃避、奖励实现、乐趣和兴趣等。旅游还可以维系儿童与父母、亲人、同伴和旅游目的地的关系:实现了和父母的共同生命在场,加强了异地亲人的情感连接,增加了和同伴沟通的共同话语,增强了儿童的空间感知和地方感。
在红色旅游情境中,儿童理解的红色旅游是由学校或家长组织的,去一些神圣庄严和建筑有特色和寓意的地方,进行纪念烈士、了解事迹和历史、学习精神等特殊旅游活动,目的是加强儿童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信仰传承,它与“红色”的红领巾、国旗、鲜血相关,与“中国红”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儿童的眼中,红色旅游地雨花台是一个风景的美丽空间、户外的开敞空间和红色的神圣空间,神圣、庄严、美丽是儿童对红色旅游地的印象。增强集体归属感、促进关系、享受乐趣、学习等是儿童的旅游动机。儿童往往对红色旅游地给予高度评价并愿意推荐他人旅游,源于儿童相信红色旅游地承载了烈士事迹和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和加强爱国教育,自身有责任传承和传播爱国精神。尽管红色旅游地是悲伤而沉重的,但儿童能够理解烈士牺牲是为了保家卫国,并将英烈精神、信仰传承和国家认同价值内化,融入到行动上:尊重长辈、好好学习、爱护环境、报效祖国。
整体研究表明:(1)无论是休闲情境还是红色旅游情境下,儿童都能够从旅游印象、旅游内涵、旅游偏好、旅游动机、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等层面认知旅游;(2)儿童旅游认知明显区别于成人版本,具有局限性、发展性、具象性、家庭性和综合性5个特点,旅游之于儿童存在社会化、教育和情感3个方面的价值。(3)儿童和旅游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好奇心是最根本的驱动发展因素,身体机能的成熟、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是认知发展重要的驱动因素,儿童旅游认知是其自身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揭示了旅游的“儿童版本”与“成人版本”之间的差异,从理论上回答了亲子旅游现象存在“重需求,轻供给;重成人,轻儿童;重旅游,轻教育”的背后原因和机制。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儿童时期天真的想法和行为尽管幼稚,却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开始。无论是儿童旅游研究,还是儿童旅游产品的设计,都亟待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视角转变,从作用客体向实践主体转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的旅游世界,给旅游产品设计、家庭、学校带来一定的思考。
研究围绕儿童如何认知旅游这一核心问题,探讨5个子问题:(1)儿童在休闲情境下的旅游认知?(2)儿童在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旅游认知?(3)儿童旅游认知具有哪些特征?(4)儿童旅游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是什么?(5)旅游之于儿童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不同的旅游情境,将可能影响到儿童的感觉模式、知觉模式和观念模式。因此,本文选取了存在强对比度的休闲旅游情境和红色旅游情境,探析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选取了典型的儿童休闲旅游地——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以及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基地——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研究儿童认知的案例地。通过妈妈语式的结构性访谈法,收集了175份儿童访谈有效样本(其中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70份,雨花台烈士陵园105份),并导入ROSTCM6.0进行词频、语义网络以及情感分析获得儿童旅游认知的分析维度。在前一步的基础上使用Nvivo11.0进行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建构儿童眼中的旅游世界。最终总结儿童旅游认知特点、机制和旅游对儿童的价值,并建构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过程模型。
在休闲旅游情境中,儿童定义的旅游是:旅游=离开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以玩为中心+游戏活动+开心的情感。当代儿童旅游经历丰富,但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好玩、好看、好吃特征的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这源于儿童生性喜好亲水性、空间移动性和感官刺激性的活动。儿童认为旅游比玩更好玩,时间长,距离远,虽然需要通过长途交通工具才能实现,但是旅游比玩更开心,收获得到的知识更多。儿童对旅游评价通常建立在高度的对比之下,好玩的旅游地评价高,体验差的旅游地评价低。大多数儿童能够理解旅游动机,如亲近父母、经验学习、逃避、奖励实现、乐趣和兴趣等。旅游还可以维系儿童与父母、亲人、同伴和旅游目的地的关系:实现了和父母的共同生命在场,加强了异地亲人的情感连接,增加了和同伴沟通的共同话语,增强了儿童的空间感知和地方感。
在红色旅游情境中,儿童理解的红色旅游是由学校或家长组织的,去一些神圣庄严和建筑有特色和寓意的地方,进行纪念烈士、了解事迹和历史、学习精神等特殊旅游活动,目的是加强儿童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信仰传承,它与“红色”的红领巾、国旗、鲜血相关,与“中国红”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儿童的眼中,红色旅游地雨花台是一个风景的美丽空间、户外的开敞空间和红色的神圣空间,神圣、庄严、美丽是儿童对红色旅游地的印象。增强集体归属感、促进关系、享受乐趣、学习等是儿童的旅游动机。儿童往往对红色旅游地给予高度评价并愿意推荐他人旅游,源于儿童相信红色旅游地承载了烈士事迹和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和加强爱国教育,自身有责任传承和传播爱国精神。尽管红色旅游地是悲伤而沉重的,但儿童能够理解烈士牺牲是为了保家卫国,并将英烈精神、信仰传承和国家认同价值内化,融入到行动上:尊重长辈、好好学习、爱护环境、报效祖国。
整体研究表明:(1)无论是休闲情境还是红色旅游情境下,儿童都能够从旅游印象、旅游内涵、旅游偏好、旅游动机、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等层面认知旅游;(2)儿童旅游认知明显区别于成人版本,具有局限性、发展性、具象性、家庭性和综合性5个特点,旅游之于儿童存在社会化、教育和情感3个方面的价值。(3)儿童和旅游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好奇心是最根本的驱动发展因素,身体机能的成熟、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是认知发展重要的驱动因素,儿童旅游认知是其自身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揭示了旅游的“儿童版本”与“成人版本”之间的差异,从理论上回答了亲子旅游现象存在“重需求,轻供给;重成人,轻儿童;重旅游,轻教育”的背后原因和机制。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儿童时期天真的想法和行为尽管幼稚,却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开始。无论是儿童旅游研究,还是儿童旅游产品的设计,都亟待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视角转变,从作用客体向实践主体转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的旅游世界,给旅游产品设计、家庭、学校带来一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