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

来源 :南京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当代家庭社会转型和教育理念转变,旅游已经越来越成为寓教于乐、加强儿童户外教育的重要方式。以儿童为中心的亲子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针对儿童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趋于成人化,既不能很好地响应儿童的旅游需求,也无法真正满足亲子旅游现象背后家长们的心声。“重需求,轻供给;重成人,轻儿童;重旅游,轻教育”的亲子旅游现象,根源上是业界和学界相对忽视儿童在旅游市场和旅游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和地位。文章摒弃了成人对儿童无能、不成熟、脆弱等固有的惯性思维,把儿童当作旅游世界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即旅游的认知主体来研究,以期能为成人理解儿童旅游世界和儿童旅游产品的设计带来一些思考。本文的研究前提假设:(1)儿童能够像成人一样通过经验了解现实并建构现实,其经验模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模式(Sensation),也包括了知觉模式(Perception)和观念模式(Conception)。(2)旅游有助于儿童地方经验的积累和成长,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研究围绕儿童如何认知旅游这一核心问题,探讨5个子问题:(1)儿童在休闲情境下的旅游认知?(2)儿童在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旅游认知?(3)儿童旅游认知具有哪些特征?(4)儿童旅游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是什么?(5)旅游之于儿童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不同的旅游情境,将可能影响到儿童的感觉模式、知觉模式和观念模式。因此,本文选取了存在强对比度的休闲旅游情境和红色旅游情境,探析4-12岁儿童的旅游认知。研究选取了典型的儿童休闲旅游地——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以及红色旅游爱国教育基地——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研究儿童认知的案例地。通过妈妈语式的结构性访谈法,收集了175份儿童访谈有效样本(其中南京市玄武湖公园和红山森林动物园70份,雨花台烈士陵园105份),并导入ROSTCM6.0进行词频、语义网络以及情感分析获得儿童旅游认知的分析维度。在前一步的基础上使用Nvivo11.0进行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建构儿童眼中的旅游世界。最终总结儿童旅游认知特点、机制和旅游对儿童的价值,并建构儿童旅游认知发展的过程模型。
  在休闲旅游情境中,儿童定义的旅游是:旅游=离开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以玩为中心+游戏活动+开心的情感。当代儿童旅游经历丰富,但儿童最感兴趣的是好玩、好看、好吃特征的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这源于儿童生性喜好亲水性、空间移动性和感官刺激性的活动。儿童认为旅游比玩更好玩,时间长,距离远,虽然需要通过长途交通工具才能实现,但是旅游比玩更开心,收获得到的知识更多。儿童对旅游评价通常建立在高度的对比之下,好玩的旅游地评价高,体验差的旅游地评价低。大多数儿童能够理解旅游动机,如亲近父母、经验学习、逃避、奖励实现、乐趣和兴趣等。旅游还可以维系儿童与父母、亲人、同伴和旅游目的地的关系:实现了和父母的共同生命在场,加强了异地亲人的情感连接,增加了和同伴沟通的共同话语,增强了儿童的空间感知和地方感。
  在红色旅游情境中,儿童理解的红色旅游是由学校或家长组织的,去一些神圣庄严和建筑有特色和寓意的地方,进行纪念烈士、了解事迹和历史、学习精神等特殊旅游活动,目的是加强儿童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信仰传承,它与“红色”的红领巾、国旗、鲜血相关,与“中国红”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儿童的眼中,红色旅游地雨花台是一个风景的美丽空间、户外的开敞空间和红色的神圣空间,神圣、庄严、美丽是儿童对红色旅游地的印象。增强集体归属感、促进关系、享受乐趣、学习等是儿童的旅游动机。儿童往往对红色旅游地给予高度评价并愿意推荐他人旅游,源于儿童相信红色旅游地承载了烈士事迹和精神,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和加强爱国教育,自身有责任传承和传播爱国精神。尽管红色旅游地是悲伤而沉重的,但儿童能够理解烈士牺牲是为了保家卫国,并将英烈精神、信仰传承和国家认同价值内化,融入到行动上:尊重长辈、好好学习、爱护环境、报效祖国。
  整体研究表明:(1)无论是休闲情境还是红色旅游情境下,儿童都能够从旅游印象、旅游内涵、旅游偏好、旅游动机、旅游体验和旅游评价等层面认知旅游;(2)儿童旅游认知明显区别于成人版本,具有局限性、发展性、具象性、家庭性和综合性5个特点,旅游之于儿童存在社会化、教育和情感3个方面的价值。(3)儿童和旅游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好奇心是最根本的驱动发展因素,身体机能的成熟、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是认知发展重要的驱动因素,儿童旅游认知是其自身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本文揭示了旅游的“儿童版本”与“成人版本”之间的差异,从理论上回答了亲子旅游现象存在“重需求,轻供给;重成人,轻儿童;重旅游,轻教育”的背后原因和机制。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儿童时期天真的想法和行为尽管幼稚,却是我们探索世界的开始。无论是儿童旅游研究,还是儿童旅游产品的设计,都亟待从成人视角向儿童视角转变,从作用客体向实践主体转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儿童的旅游世界,给旅游产品设计、家庭、学校带来一定的思考。
其他文献
社会责任报告是公司向投资者、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群体传递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利益相关者群体评价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社会责任报告具有定性描述多、主观性强、相关披露准则不完善的特点,这给公司管理层实施印象管理行为提供了客观环境上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公司高管薪酬备受政府、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面对内外部压力,公司高管为了证明自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电子商务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并且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消费者在网络购物平台只能看到商家提供的产品信息,无法真实看到或感受到产品,在进行网络购买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和购买风险。为了使消费者能够获得更多与产品相关的真实信息,降低消费者购买的不确定性,帮助消费者购买更合适的商品,各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在线评论功能。在线评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产品升级与创新的同时,开展品牌拟人化营销以加强市场竞争力,品牌拟人化是指将人的外在属性(如外观)、精神属性(如个性、情感、思想)及社会属性(交流、互动)等赋予品牌,使品牌被消费者感知为真正的人。丰富的实践证明了品牌拟人化的积极营销效应,品牌拟人化的研究逐渐得到重视,那么品牌拟人化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营销实践中企业对拟人化品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消费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与消费紧密相联系的诸多产业中,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消费活动多种多样,而旅游购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促进消费者旅游商品的购买对于旅游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冲动购买是旅游购物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消费者旅游商品购买的重要动因。了解消费者旅游商品的冲动购买机制,促发消费者冲动购买的意
学位
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在线旅游业迅速转型,大量的在线旅游网站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在线旅游网站进行信息查询、搜索、浏览、规划行程、在线预订等。在竞争激烈的在线旅游市场环境中,吸引消费者参与价值的共同创造是在线旅游企业新兴的制胜战略。但是价值不是由在线旅游网站单独创造的,而是企业与消费者在体验氛围中共同创造的;消费者的价值共创意愿也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高质量的互动体验产生的。因
随着营销理论不断的深入研究以及服务行业的长期实践,现代服务行业逐渐意识到体验营销是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渠道。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线上购物。相对于实体销售,网络购物最大的特点可能在于消费者可以看到真实透明的口碑评价,消费者可以低成本的获取关于产品的真实信息,更加有助于消费者做出理智的购买决策。品牌体验在品牌的消费者和营销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实
学位
随着国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很多的传统零售商开始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策略。在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线上线下融合会不会造成不同渠道之间的冲突,零售行业实施线上线下融合是否对自身有利。通过对之前学者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之前的研究说明了多渠道零售可以使企业绩效得到提高,但这些文献从顾客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不多。伴随着O2O模式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以期望
当前,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许多企业都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机遇,纷纷打造了虚拟品牌社区,以期望能够构建一个网络品牌推广平台,而虚拟品牌社区的相关问题也成为了许多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为了留住老顾客,提高用户粘性,企业必须提高客户们的品牌忠诚。而虚拟品牌社区作为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老顾客和潜在顾客了解品牌产品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维系品牌忠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顾客在虚拟品牌社区中的体验
随着技术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立身之本。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环境的竞争日益激烈,单一技术下的产品开发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以创新为主导的高技术企业要想获得发展进步必须把实施技术多元化策略提上日程。在学术界,技术多元化逐渐占据多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然而现有学者大多把技术多元化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只
当前我国经济已迈入“中高速、调结构、新动能”的新常态阶段。在国内市场逐渐饱和且竞争同质化的背景下,研发国际化已然成为我国企业寻求新一轮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一股海外研发的浪潮正悄然兴起。然而,学术界针对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结论不一,出现了诸如线性正向关系、线性负向关系以及非线性关系等多种流派,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