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人口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甘肃省87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第四、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究1990年至2010年甘肃省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格局。基于2010年甘肃省六普数据、相关自然指标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探讨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因素对县域人口分布的影响程度。基于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CPE和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CD,对2000年和2010年甘肃省县级、地级及全省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以发现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实现人口合理再分布以促进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1)1990年至201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20年间,甘肃省人口分布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从空间分布的总体看,西北和西南部人口规模较小,东北和东南部人口规模较大;从五大分区看,河西和甘南地区人口数量较小,陇中、陇东和陇南地区较大。对人口分布进行自相关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县域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都存在自相关,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大的县域单元在空间上趋于相邻,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小的县域单元趋于相邻。人口数量高-高正相关的显著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陇中和陇南地区;人口密度高-高正相关的显著集聚区一直是地处陇中的省内唯一特大城市兰州市所辖的三个区:城关区、安宁区和七里河区;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低-低正相关的显著集聚区主要位于河西和甘南两大区。通过人口分布指数的分析,再次表明甘肃省入口向特定县域的集中程度较高,人口分布不均衡。(2)甘肃省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4大类6项指标,利用Open GeoDa软件分别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进行回归分析,再通过分析比较,最终选取空间误差模型为最优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自然因素中县域平均海拔高度与人口分布之间有负相关关系,即人口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有正向作用,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而物质消费水平与人口分布成负相关关系,物质消费水平低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于物质消费水平高的地区。教育和医疗等社会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较大,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当地人口分布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医疗卫生条件对人口分布也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另外,历史人口基数与人口分布有显著的正向关系。(3)甘肃省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一致性。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CPE和人口经济偏离度指数CD,对2000年和2010年甘肃省县级、地级及全省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一致性进行了分析及评价。研究表明:2000年和201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集聚表现出较明显的经济导向性,人口集聚与经济集聚呈现出较明显的不一致性,并表现出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的显著特征,人口与经济的空间一致性程度逐渐改善,即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有所加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相对一致的县区零散分布于河西、陇中、陇东、陇南和甘南地区;人口集聚低于经济集聚的县域单元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河西地区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兰州市的大部分县区,且10年间基本保持这一格局不变;人口集聚高于经济集聚的县域单元主要集中在陇中、陇南和陇东地区,呈片状分布。2000年和2010年,各地区间人口经济一致性差距在缩小,河西和陇东地区的有所减弱,而陇中、陇南和甘南地区的有所加强。2000年至2010年间,就全省尺度而言,人口经济一致性程度呈增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