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流派中最具世俗传奇色彩的“张腔”之所以谓之“腔”,实因此“腔”业已成为一种成型的语言流派风格。“张腔”以张爱玲其文为原型,又由不同时地的作家历经几十年的共同摹仿、历练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腔”并非张爱玲走红之后才产生,也仅非专家学者为研究所做的一种学术界定,而是众多作家长期循张爱玲文之风骨不自觉形成的一种风气,其品格之独特、之鲜明,让人自能从万千文章中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并一脉相承。这种语言风格又以台湾“张腔”最为典型。
“张腔”作品既拥有未经引导却颇为壮观的作者群、读者群,又是多学科跨世纪的热门论题。但理论分析经常畅响在文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语言学界略显冷清。因此,论文以张爱玲作品和台湾“张腔”代表作家白先勇、朱天文、苏伟贞、袁琼琼等人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描写作为原型的张爱玲文与传承其风骨的“张派”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共通的语言风格,探讨形成“张腔”流派的制导因素和风格要素,追本溯源、梳理“张腔”流派对传统语言风格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应该具有相当的学科理论建构意义和实践意义。
祝克懿教授提出用互文理论研究语言风格学的可行性。她认为无意识、非自觉的无标记互文最易与地域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发生联系,某些共同的基因、母题、模式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心中一代又一代留存、积淀下来,能够转换成为有着相同语言风格的文本。论文借此认知拓宽思路,并将该理论设想付诸具体实践,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语言风格学理论是论文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依据;起源于现代语言学、广泛应用于文学批评的互文理论也将被引入“张腔”语言风格的研究,成为拓展理论视野、得出科学研究结论的又一理论依据。在具体研究“张腔”这种复杂的语言风格特征时,论文力求综合考察其负载着社会、时代、历史、心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信息的制导因素,考察其负载着风格信息的物质材料因素,梳理整合“张腔”语言风格形成流变所呈现的整体风貌,探索其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的语言风格特征。
论文主体分为六章,核心思想可归纳成四部分。首先,遵循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思路,从静态、微观的层面逐一分析文本中体现出来的音韵、词语、句式、辞格、篇章等风格要素,得出显性的“张腔”语言风格特征之一:苍凉艳异;其次,将语言风格置于“互文”理论的视野下加以动态、宏观的全新审视,从“张腔”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得出隐性的“张腔”语言风格特征之二:委婉细腻:再次,借由“有标记互文”的启示,用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横向考察“张腔”语言风格形成的制导因素和物质材料因素。最后,逆流而上追根溯源直至中国古典风格传统,纵向梳理“张腔”流派风格与传统语言风格传承与创新的源流关系,全方位还原这一看似庞大繁杂的流派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