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硕博研究生毕业人数首超本科生”

来源 :湖南日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f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体育课程聚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导致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全面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现阶段高校体育选修课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运动项目进行选择,学生均来自不同专业,个体之间差异性较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的教学效率,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如何面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如何真正做到面向
学位
奖章是少先队激励体系中的重要载体。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光荣感为主要任务。奖章激励对少年儿童的光荣感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对争章的描述性记录,从理论视角审视奖章制度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理论的角度思考“红领巾奖章”制度,探讨激励少先队员、提升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办法。因此本研究思考“红领巾奖章”制度的理论基础,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自我决定论的视角进行分析,
学位
面对新冠疫情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教育部直属高校2020届和2021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仍维持了较高水平,但研究生的求职成本增加,就业效益和质量下降。毕业研究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灵活就业和其他就业形式替代继续深造成为更受欢迎的就业选择,教育机构、国有企业表现出更强劲的人才吸纳能力,疫情助推重灾区人才外流并加速毕业研究生流动的区域分化。认为未来高校应加强毕业生的信息素养、
期刊
随着互联网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网络互动交流成为人们社交的新形式。然而,人们在网络社交中常常体验到被忽视和被排斥等消极感受。研究发现,网络社会排斥会阻碍个体基本需求的满足,引发消极情绪,甚至使个体产生抑郁、攻击等心理行为问题。本研究通过纵向设计和实验范式探究青少年网络社会排斥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以及内隐人格观在其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干预研究考察对内隐人格观的干预能否影响网络社会排斥情境下攻击行为
学位
钱能训内阁是北洋时期文治总统徐世昌上台后的第一届责任内阁,继钱能训临时内阁后,正式内阁于1918年12月14日得以组建,1919年6月13日,勉强维持的钱能训内阁在安福系的倒阁风潮中由此式微。钱能训内阁是在各方政党派系矛盾调和与利益妥协之下的产物,其政治运行与实践均在南北各方派系关系掣肘的场域之下艰难展开。伴随府、院双方与会方龃龉升级,北京中央政府内部的政治力量之间不断经历分化与重组,导致内阁内部
学位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逐步恢复师范教育的独立设置,希冀以师范教育作为辅导地方及塑造国民的重要手段。并且受到20世纪20、30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影响,国民政府亦开始鼓励各地乡村师范教育的发展,企图以省府控制下的乡村师范学校,作为连接广大地方民众的桥梁。在此种情形下,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于1931年被建立起来,成为省政府管理之下培养乡村师资和乡政人才的独立学院。湖北省政府希望通过乡村师范教育的
学位
随着我国居民家庭收入的增加,选择在商业银行渠道购买理财产品的人越来越多,这也使得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理财产品营销竞争日益激烈,导致收益空间在不断压缩。在互联网+时代,各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利用网络平台推广自己的理财产品,并不断创新其营销策略,强化与目标市场的联结。GD银行拥有比较成熟的个人理财产品,但其面向全渠道的营销推广策略还需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基于此,本文以GD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个人
学位
儿童对自然有着天生的喜爱,但是随着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自然缺失症”儿童出现的越来越多。帮助孩子告别“自然缺失症”,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成长,已成为幼儿教育者和家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园作为3-6岁儿童实施教育的机构,要重视对儿童亲自然的培养。基于此,研究者通过个案研究法、文献法对幼儿园亲自然活动的开展进行质性研究。研究发现,教师教育观念认同是亲自然活动开展的前提,自然
学位
目的 了解医学研究生职业倦怠情况,为培养医学研究生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2月15日至2021年12月31日,以北京市某三甲医院186名全日制医学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收集个人基本情况、职业认同感、职业忠诚度相关资料,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评估职业倦怠情况。结果 共有186名医学研究生接受调查,29.0%(54/
期刊
随着信息化时代中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变得不可或缺,智能手机使用的相关影响及机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然而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成瘾模型中的问题性手机使用,很少探讨正常性手机使用的潜在积极心理功能。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不必局限于成瘾的视角,而是通过依恋理论框架来理解人们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关系。基于依恋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类依恋对象提供的安全感可以减少疼痛经历给个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智能手机既是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