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哲学是通过语言分析和解释来揭示人及人的世界的科学。语言研究的重心应该由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转移。本文将从语言哲学的维度对情态进行整合性探索,将情态研究从语言内部转向语言外部,从语言学维度转向语言哲学维度,消除“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两层皮"的现象,从而比较全面地构建情态体系。
【关键词】情态;语言哲学;语言学;整合研究
一、会话含义
从本质上说,会话含义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他说的话意味着什么。在康德(Kant)“范畴表”的基础上,格赖斯划分出“量”、“质”、“关系”和“方式"4个范畴,每个范畴包括若干准则和次准则,具体分为质准则(说话要真,证据要充分)、量准则(话语信息要适量,毋过量)、关联准则(话语要有关联)、方式准则(话语要清晰、明确、简洁、有序)。1984年,荷恩将格莱斯的“量”“质”“关系”和“方式"4准则改造成荷恩的两原则,主要包括量的原则和关系原则。量的原则是以关系原则为条件,要使你的话语充分,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关系原则是以量的原则为条件,要使你的话语只是必需的,不要说多于所需要的话语。荷恩级差就是说同类词语不等的语义强度或信息量组成的序列,在相邻的两个词项中,前者为强项,后者为弱项。形成荷恩级差的条件就是前面的强项必须蕴涵后面的弱项,而且强、弱项必须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且词汇性质相同。例如:(all,most,many,some,few)、 (excellent,good)、(hot,warm)、 (always,often,sometimes)、(must,should,may)、 (succeed doing,try to do) (1ove,like)等等。
二、言语行为情态
根据说出的话语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奥斯汀1962年的言语行为5分说:断言类、表态类、宣告类、承诺类和指令类。在满足先决条件、真诚条件、命题条件和基本条件等一定的适切条件之后,才能实施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表明,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言语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表达说话者的心声,这种心声构成话语的意义。在意向状态中,我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意向转移到本身无意义可言的声音和符号中去了。情态表达的是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表达。从其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态表达的意图比较隐含,往往表达的是隐性间接言语行为。Sweetser曾经提出言语行为情态这一概念(Sweeter,1989)。韩礼德把情态的表达方式扩展到实义动词。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英语insist,expect,suggest等言语行为动词可以实施一种言语行为,即坚持、希望、建议,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某种实际结果。例如:
1.She realized that her sister was a witch.
“realize”的使用表明,说话人认为它后面的宾语表达的是一个事实,是发话人在语句中选择这一谓语动词必须预先假定它后面的宾语成分表达命题的真实性。
三、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就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和另外一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它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从语言哲学角度看,主体间性的实现手段是功能性言语,而功能性言语的理据则是“元语用意识"(Verscheren,1999)。Crismore,Markkaken和Steffensen对功能性言语进行分类,把情态归入其中。情态表达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表达。我们将二者结合,可以看出,情态表达蕴含着很浓的主体间性。
四、真实标准
判断话语的真假,须要考虑到话语信息的真假。传统的真值观认为,任何一个给定的命题非真即假,只有具有真值的命题才有意义基础,而真值为假的命题便没有意义基础。从话语的构成成分可以划分出主观因素,包括正面积极情感因素和负面消极情感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主观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如认知、知识储备、环境和情景等等(陈忠,1999)。情态表达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表达。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也就意味着介于是与非、真与假之间。从语言哲学维度建构情态系统,将句子、语篇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定位于说话人的“断定”,从而生发出由“现实”/“真”、“非现实”/“假”以及介于两级之间的过渡情况“可能”构成的情态系统。所以,判断事物的真与假不仅看其负载的客观信息是否正确,而且还要看其负载的主观信息与意图是否一致。这样看来,许多话语在意义二值原则的框架没有意义,而摆脱这个框架便有意义。情态通过表达的主观意向或相信状态,将语言、人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五、结束语
本文只是初探,对于情态的语言哲学研究还应通过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语言分析、解释等实证研究来揭示其实践意义;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要区分不同的研究视域,而是要探索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结合途径,以期更好的为情态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Sweeter,E.E.Root and epistemic modals:Causality in two worlds[J].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82.Page69.
[2]Versch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Page59.
[3]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J].外语学刊,2006(2).第8页.
[4]陈忠.信息语用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27页.
[5]陈其功.话语情态分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6).
[6]金娜娜.情态在两类语篇中的体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关键词】情态;语言哲学;语言学;整合研究
一、会话含义
从本质上说,会话含义理论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什么,而是他说的话意味着什么。在康德(Kant)“范畴表”的基础上,格赖斯划分出“量”、“质”、“关系”和“方式"4个范畴,每个范畴包括若干准则和次准则,具体分为质准则(说话要真,证据要充分)、量准则(话语信息要适量,毋过量)、关联准则(话语要有关联)、方式准则(话语要清晰、明确、简洁、有序)。1984年,荷恩将格莱斯的“量”“质”“关系”和“方式"4准则改造成荷恩的两原则,主要包括量的原则和关系原则。量的原则是以关系原则为条件,要使你的话语充分,能说多少就说多少。关系原则是以量的原则为条件,要使你的话语只是必需的,不要说多于所需要的话语。荷恩级差就是说同类词语不等的语义强度或信息量组成的序列,在相邻的两个词项中,前者为强项,后者为弱项。形成荷恩级差的条件就是前面的强项必须蕴涵后面的弱项,而且强、弱项必须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且词汇性质相同。例如:(all,most,many,some,few)、 (excellent,good)、(hot,warm)、 (always,often,sometimes)、(must,should,may)、 (succeed doing,try to do) (1ove,like)等等。
二、言语行为情态
根据说出的话语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奥斯汀1962年的言语行为5分说:断言类、表态类、宣告类、承诺类和指令类。在满足先决条件、真诚条件、命题条件和基本条件等一定的适切条件之后,才能实施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表明,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言语行为,更重要的是它表达说话者的心声,这种心声构成话语的意义。在意向状态中,我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意向转移到本身无意义可言的声音和符号中去了。情态表达的是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表达。从其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态表达的意图比较隐含,往往表达的是隐性间接言语行为。Sweetser曾经提出言语行为情态这一概念(Sweeter,1989)。韩礼德把情态的表达方式扩展到实义动词。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英语insist,expect,suggest等言语行为动词可以实施一种言语行为,即坚持、希望、建议,在现实世界中产生某种实际结果。例如:
1.She realized that her sister was a witch.
“realize”的使用表明,说话人认为它后面的宾语表达的是一个事实,是发话人在语句中选择这一谓语动词必须预先假定它后面的宾语成分表达命题的真实性。
三、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就是研究一个主体怎样和另外一个主体的相互作用。它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从语言哲学角度看,主体间性的实现手段是功能性言语,而功能性言语的理据则是“元语用意识"(Verscheren,1999)。Crismore,Markkaken和Steffensen对功能性言语进行分类,把情态归入其中。情态表达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表达。我们将二者结合,可以看出,情态表达蕴含着很浓的主体间性。
四、真实标准
判断话语的真假,须要考虑到话语信息的真假。传统的真值观认为,任何一个给定的命题非真即假,只有具有真值的命题才有意义基础,而真值为假的命题便没有意义基础。从话语的构成成分可以划分出主观因素,包括正面积极情感因素和负面消极情感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主观因素以外的所有因素,如认知、知识储备、环境和情景等等(陈忠,1999)。情态表达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表达。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也就意味着介于是与非、真与假之间。从语言哲学维度建构情态系统,将句子、语篇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定位于说话人的“断定”,从而生发出由“现实”/“真”、“非现实”/“假”以及介于两级之间的过渡情况“可能”构成的情态系统。所以,判断事物的真与假不仅看其负载的客观信息是否正确,而且还要看其负载的主观信息与意图是否一致。这样看来,许多话语在意义二值原则的框架没有意义,而摆脱这个框架便有意义。情态通过表达的主观意向或相信状态,将语言、人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五、结束语
本文只是初探,对于情态的语言哲学研究还应通过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语言分析、解释等实证研究来揭示其实践意义;我们的终极目的不是要区分不同的研究视域,而是要探索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结合途径,以期更好的为情态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Sweeter,E.E.Root and epistemic modals:Causality in two worlds[J].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1982.Page69.
[2]Versch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Page59.
[3]李洪儒.系词~人在语句中的存在家园[J].外语学刊,2006(2).第8页.
[4]陈忠.信息语用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第27页.
[5]陈其功.话语情态分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6).
[6]金娜娜.情态在两类语篇中的体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