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2.0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应是教育信息生态学。它是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信息、人、教育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及其整体生态平衡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国内关于“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应用而展开,重点强调“系统”与“生态”理念,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促进教育信息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生态学融合并发展了信息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教育生态学的生态理念,以“生态化”的视角来解决当前教育信息系统出现的相关问题,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教育信息化2.0指向的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供应商、教育主体、社会主体(家长、公众等)构成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人本化”带来的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及媒体终端带来的数据来源的复杂性,迫切要求以“生态”的策略打造开放教育生态系统。其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开放策略,包括开放标准、架构和接口,且需要促进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协同;二是联结策略,在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行业细分与业务垂直划分将更为精细,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的供给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将是常态,如何以标准的形式联结不同数据的生产者,共享服务能力与服务数据,是后续能发挥数据价值的关键。
教育正在从封闭的线性有序的系统,走向开放复杂的动态系统。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教育生态群落。学校的软件设备与硬件设备是学校生态群落的“矿质营养”。本文将从七个方面阐述学校如何借力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教学新生态。
公共服务平台是集全自动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液晶触摸多媒体产品等于一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成果,也是教育发展和各项教学活动需要的必然产物。它从应用上包括课程录制、课程直播、资源管理等一整套的录播应用体系,实现了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演播室等多室合一。作为资源平台的核心构成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进步、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教学环境信息化
杨镇一中校园网主干万兆,到桌面千兆,对外出口有联通1000兆,教育网200兆;每班安装液晶触摸屏多媒体和两个摄像头,录制学生和教师上课活动情况;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传送到服务器,教室内安装有四个触摸查询屏,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可通过查询观看校园及国内外新闻、阅读校内电子图书,登录数字校园观看全校各班上课实录、校园微课及网盘内容,并可对教师进行打分评价、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学校服务器存储容量300T,能保存全校教师上课实录20天。
教学课程数字化
录播教室与网络课程资源库进行无缝对接,实现了资源的录制、导入、生成自动化处理,构成了丰富的学校数字资源库。资源库集成了学校班级自动公共服务平台、学校数字图书馆、教师教学资源、学校电视台等系统。其中课件录制系统采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现教师的自动跟踪和学生站立识辨,无需教师和学生佩戴任何辅助设备,也无需教师和学生做任何额外的操作,真正实现常态化教学要求,保证全自动、智能化地实时录制课程。采用全自动公共服务平台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时录制,可以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语言、互动、细节、资源等原汁原味地录制下来。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化
课程录制完毕的同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标准课件资源并上传至课件资源管理服务器。教师及管理人员可以运用软件对已生成的课件进行后期编辑,添加對应的索引,实现课件屏幕、音频、视频、字幕的同步编辑与输出。通过课件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课件资源进行编目、统计等统一管理,并实现课件的远程点播。
这些音视频资料存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中,既丰富了教学参考资料,又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录制并编辑完成的优秀视频课件还可用来参加教学评比活动,省时省力。公共服务平台让学校教学辅助资源系统多样化,为教师互助交流、切磋教学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课前,教师把教案、学案、课件及相关课程网站信息上传到服务器,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通过教室里的触摸屏、移动终端、PC等进行新课的预习。课中,根据学校的“25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为依据,课堂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检测反馈五个步骤和课前预习、高效课堂、课后巩固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培训、推行导学案、建设学习小组、完善落实评价系统、建设班级文化五大举措落实高效课堂,组织教学。同时,自动公共服务平台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上课过程全程实录。学校领导及家长可全程通过平台观看课堂实际情况。
在公共服务平台中,除保留传统的黑板外,还配备具有触摸交互功能的液晶书写屏,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液晶书写屏上书写要点、圈点、批注,或使用智能笔画出各种几何图形,也可以轻松地调用内置的各学科资源。
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事先预置好的板书摄像头,对板书内容进行全程录制;也可通过采集教师电脑VGA信号,对教师使用的PPT等其他教学资料进行自动收录。在课程录制时,教师可通过导播系统对多路信号源进行相互切换,使录制完成后的课件内容更加丰富、详细,避免单一性。这样,教师和学生观看视频课件时,就好像身处真正的课堂一样。
信息技术与教学诊断评价、个性化反馈有效融合
在上课过程中,领导和其他教师可从教学导入、语言教态、提问设计、讲解分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板书设计、组织教学、巩固检测、总结提升等十个维度进行打分评价,同时,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学生及家长也可进行打分及点评,教研组也可集体进行打分点评、组织教研活动。课后任课教师可看别人打分及评价情况。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教师可不断地反复观看和研究课堂实录,查漏补缺,从而有效改进课堂实践。
在备课活动中,各备课组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还可观看以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拍下的教学视频,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构建完整的生态教学系统
实施互动式直播、点播的教学录播教室最大的优点就是支持全自动录播方式,通过网络服务器进行视频直播和点播,能与相关学校课堂教学对接,实现交互式教学以及提问解答。利用校园网,学生也可以在课下与教师进行网上交流,使得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基于网络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传统的资源平台的录、看功能,上升到了录、看、评、学,构建了学校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自从这套系统使用后,教师们备课、上课更认真,学生们也更守纪,课堂更高效。
数字化环境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以“基于移动互联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研究”为例,我们以三个方面为抓手。一是校内教师的自评、互评,以及跨学科之间的学习。二是学校作为顺义区三大联盟校盟主校之一,实施区域内网络教研,通过录播教室整个区域内教师或学生可同听一堂课,并随时发表评论或意见,实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联盟校之间的学习。三是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北外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学校教师,更具有针对性、随机性、常态性,从而加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一个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环境,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们也致力于科学统一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
教育信息化2.0指向的教育生态体系是一个由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供应商、教育主体、社会主体(家长、公众等)构成的复合社会生态系统。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人本化”带来的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及媒体终端带来的数据来源的复杂性,迫切要求以“生态”的策略打造开放教育生态系统。其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开放策略,包括开放标准、架构和接口,且需要促进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协同;二是联结策略,在2.0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行业细分与业务垂直划分将更为精细,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的供给来自不同的供应商将是常态,如何以标准的形式联结不同数据的生产者,共享服务能力与服务数据,是后续能发挥数据价值的关键。
教育正在从封闭的线性有序的系统,走向开放复杂的动态系统。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教育生态群落。学校的软件设备与硬件设备是学校生态群落的“矿质营养”。本文将从七个方面阐述学校如何借力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教学新生态。
公共服务平台是集全自动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液晶触摸多媒体产品等于一身的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成果,也是教育发展和各项教学活动需要的必然产物。它从应用上包括课程录制、课程直播、资源管理等一整套的录播应用体系,实现了录播教室、多媒体教室、演播室等多室合一。作为资源平台的核心构成部分,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进步、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教学环境信息化
杨镇一中校园网主干万兆,到桌面千兆,对外出口有联通1000兆,教育网200兆;每班安装液晶触摸屏多媒体和两个摄像头,录制学生和教师上课活动情况;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传送到服务器,教室内安装有四个触摸查询屏,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可通过查询观看校园及国内外新闻、阅读校内电子图书,登录数字校园观看全校各班上课实录、校园微课及网盘内容,并可对教师进行打分评价、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学校服务器存储容量300T,能保存全校教师上课实录20天。
教学课程数字化
录播教室与网络课程资源库进行无缝对接,实现了资源的录制、导入、生成自动化处理,构成了丰富的学校数字资源库。资源库集成了学校班级自动公共服务平台、学校数字图书馆、教师教学资源、学校电视台等系统。其中课件录制系统采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实现教师的自动跟踪和学生站立识辨,无需教师和学生佩戴任何辅助设备,也无需教师和学生做任何额外的操作,真正实现常态化教学要求,保证全自动、智能化地实时录制课程。采用全自动公共服务平台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时录制,可以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语言、互动、细节、资源等原汁原味地录制下来。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化
课程录制完毕的同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标准课件资源并上传至课件资源管理服务器。教师及管理人员可以运用软件对已生成的课件进行后期编辑,添加對应的索引,实现课件屏幕、音频、视频、字幕的同步编辑与输出。通过课件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课件资源进行编目、统计等统一管理,并实现课件的远程点播。
这些音视频资料存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中,既丰富了教学参考资料,又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录制并编辑完成的优秀视频课件还可用来参加教学评比活动,省时省力。公共服务平台让学校教学辅助资源系统多样化,为教师互助交流、切磋教学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课前,教师把教案、学案、课件及相关课程网站信息上传到服务器,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通过教室里的触摸屏、移动终端、PC等进行新课的预习。课中,根据学校的“25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金字塔理论为依据,课堂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检测反馈五个步骤和课前预习、高效课堂、课后巩固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培训、推行导学案、建设学习小组、完善落实评价系统、建设班级文化五大举措落实高效课堂,组织教学。同时,自动公共服务平台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上课过程全程实录。学校领导及家长可全程通过平台观看课堂实际情况。
在公共服务平台中,除保留传统的黑板外,还配备具有触摸交互功能的液晶书写屏,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液晶书写屏上书写要点、圈点、批注,或使用智能笔画出各种几何图形,也可以轻松地调用内置的各学科资源。
公共服务平台可通过事先预置好的板书摄像头,对板书内容进行全程录制;也可通过采集教师电脑VGA信号,对教师使用的PPT等其他教学资料进行自动收录。在课程录制时,教师可通过导播系统对多路信号源进行相互切换,使录制完成后的课件内容更加丰富、详细,避免单一性。这样,教师和学生观看视频课件时,就好像身处真正的课堂一样。
信息技术与教学诊断评价、个性化反馈有效融合
在上课过程中,领导和其他教师可从教学导入、语言教态、提问设计、讲解分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板书设计、组织教学、巩固检测、总结提升等十个维度进行打分评价,同时,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学生及家长也可进行打分及点评,教研组也可集体进行打分点评、组织教研活动。课后任课教师可看别人打分及评价情况。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教师可不断地反复观看和研究课堂实录,查漏补缺,从而有效改进课堂实践。
在备课活动中,各备课组对重点章节进行集体备课,还可观看以前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拍下的教学视频,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教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特别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
构建完整的生态教学系统
实施互动式直播、点播的教学录播教室最大的优点就是支持全自动录播方式,通过网络服务器进行视频直播和点播,能与相关学校课堂教学对接,实现交互式教学以及提问解答。利用校园网,学生也可以在课下与教师进行网上交流,使得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同时也增进了师生间的关系。基于网络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传统的资源平台的录、看功能,上升到了录、看、评、学,构建了学校完整的教学生态系统。自从这套系统使用后,教师们备课、上课更认真,学生们也更守纪,课堂更高效。
数字化环境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以“基于移动互联下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研究”为例,我们以三个方面为抓手。一是校内教师的自评、互评,以及跨学科之间的学习。二是学校作为顺义区三大联盟校盟主校之一,实施区域内网络教研,通过录播教室整个区域内教师或学生可同听一堂课,并随时发表评论或意见,实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和联盟校之间的学习。三是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北外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学校教师,更具有针对性、随机性、常态性,从而加强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教学提供一个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环境,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我们也致力于科学统一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