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因为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目前,如何让40分钟变得更加充实、和谐、精彩,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下,语文教师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课堂上赏识学生,让其乐学
我认为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是激励学生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给予有分寸的褒奖。学生的一个见解得到教师的赞许,一技之长得到教师的肯定,一次作业得到教师的表扬,乃至教师对学生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期望的目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都会化成一股动力。白居易得到顾况的赏识,才诗满天下。作家丁玲曾说,自从叶圣陶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便激发了她对文学酷爱的热情,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扮演的是点燃学生这一“火把”的角色。赏识学生是教师的一种美德、一种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有出息的学生,多数是在教师的赏识下,经过自己的努力,踏上成功之路的。
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对小说三要素只回答对其中两个。是看到已经回答上来的两个,还是盯住没回答上来的一个,是说“怎么连这么基本的概念都没记住”还是说“不错,你记住了两个”,其效果不言而喻。若采用前者,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本节课最后概括克拉丽丝的性格时,有一位学生用的是“有心计、泼辣”,而我备课时用的是“精明、泼辣”,于是我对学生说:“你用得比我准确。”并且当即把板书写成了他用的词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老师上课,板书时未留意,将“大义凛然”误写为“大义冽然”。有位学生当即指出老师把字写错了,老师立刻请这位学生上台纠正。这位学生得意洋洋地写了四个字——大义凌然,全班学生为之哗然。老师并未讽刺该生,而使用十分诚恳的语气要求学生查词典,最后还是该生把错字改正了。老师借机讲了成语的构成及用法的知识,并语重心长地说:“像这样比较常用的成语,老师不小心也会出错,同学们更不能粗枝大叶。”他还热情表扬了刚才为老师纠正错字的学生。这位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热乎乎的,而且记住了老师的教育。以后遇见拿不准的字就查字典、词典。这个案例充分说明赏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赏识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蓬勃向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很多情况下,有思考就有答案,且往往答案并不唯一,即便答案唯一,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中激励学生相信自己、勇于发言,并及时表达欣赏之意。教师的赏识让学生看到了成绩,就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好学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教师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说说对宋定伯的看法,教参上说“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我的一位学生却说:“我觉得宋定伯这个人很阴险、狡猾。”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其实鬼并没有伤害宋定伯,反倒是宋定伯先套出鬼的忌讳,然后把鬼变成羊,最后还拿去卖钱。”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地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索,才会有所创造。
素质观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打破常规,提倡学生驳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现代教学论来看,提倡学生驳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乐于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为激励学生驳问,教学中就要建立良好的民主式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创造良好的时机和条件;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有创见的驳问,要及时鼓励、肯定、表扬:对提问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泼冷水,不要揶揄、歧视;要把学生的驳问列入教学计划,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留有时间让学生驳问,使学生养成深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会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对知识、技能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就能在课堂中收获信心和进步,从而好学语文。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民主就没有心与心的交流。语文课堂能融入赏识和民主,学生的心灵就能舒展、快乐、轻松地飞翔。
一、在课堂上赏识学生,让其乐学
我认为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是激励学生获得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及时地给予有分寸的褒奖。学生的一个见解得到教师的赞许,一技之长得到教师的肯定,一次作业得到教师的表扬,乃至教师对学生一个肯定的手势、一次期望的目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爱、自尊、自持的信念,都会化成一股动力。白居易得到顾况的赏识,才诗满天下。作家丁玲曾说,自从叶圣陶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便激发了她对文学酷爱的热情,选定了文学作为她终身的事业。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扮演的是点燃学生这一“火把”的角色。赏识学生是教师的一种美德、一种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有出息的学生,多数是在教师的赏识下,经过自己的努力,踏上成功之路的。
我在上《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对小说三要素只回答对其中两个。是看到已经回答上来的两个,还是盯住没回答上来的一个,是说“怎么连这么基本的概念都没记住”还是说“不错,你记住了两个”,其效果不言而喻。若采用前者,只能使学生对回答问题产生畏惧感,从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本节课最后概括克拉丽丝的性格时,有一位学生用的是“有心计、泼辣”,而我备课时用的是“精明、泼辣”,于是我对学生说:“你用得比我准确。”并且当即把板书写成了他用的词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热情。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老师上课,板书时未留意,将“大义凛然”误写为“大义冽然”。有位学生当即指出老师把字写错了,老师立刻请这位学生上台纠正。这位学生得意洋洋地写了四个字——大义凌然,全班学生为之哗然。老师并未讽刺该生,而使用十分诚恳的语气要求学生查词典,最后还是该生把错字改正了。老师借机讲了成语的构成及用法的知识,并语重心长地说:“像这样比较常用的成语,老师不小心也会出错,同学们更不能粗枝大叶。”他还热情表扬了刚才为老师纠正错字的学生。这位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热乎乎的,而且记住了老师的教育。以后遇见拿不准的字就查字典、词典。这个案例充分说明赏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赏识能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蓬勃向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很多情况下,有思考就有答案,且往往答案并不唯一,即便答案唯一,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中激励学生相信自己、勇于发言,并及时表达欣赏之意。教师的赏识让学生看到了成绩,就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二、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好学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教师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如:在教《宋定伯捉鬼》时要学生说说对宋定伯的看法,教参上说“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很有智慧,令人喜爱”。我的一位学生却说:“我觉得宋定伯这个人很阴险、狡猾。”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其实鬼并没有伤害宋定伯,反倒是宋定伯先套出鬼的忌讳,然后把鬼变成羊,最后还拿去卖钱。”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地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索,才会有所创造。
素质观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应该打破常规,提倡学生驳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现代教学论来看,提倡学生驳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教师提出来,这是他们乐于学习、主动钻研的表现。为激励学生驳问,教学中就要建立良好的民主式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创造良好的时机和条件;要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提出的有创见的驳问,要及时鼓励、肯定、表扬:对提问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泼冷水,不要揶揄、歧视;要把学生的驳问列入教学计划,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要留有时间让学生驳问,使学生养成深思、善问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真诚地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尽可能地予以采纳,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就会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对知识、技能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就能在课堂中收获信心和进步,从而好学语文。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民主就没有心与心的交流。语文课堂能融入赏识和民主,学生的心灵就能舒展、快乐、轻松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