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递,轻个性体验的现象。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其目的已不是单一的求知,而是更为关注和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教师要以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见解进行高屋见瓴的引导、启迪和提升,并作出必要的价值判断。引导策略包括:创设体验阅读情境,亲近文本,设置问题,对话交流,评点体验。
关键词:体验阅读教学;引导策略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注重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条缕析地讲解,学生所接受到的是经过教师反复咀嚼过的材料,食之,味同嚼蜡,不能唤起学生的体验。另外,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教师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分析题。这样的阅读根本不同于自主阅读,可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们仅仅围绕着针对材料所设计的题目来阅读,阅读的目的就是完成题目,根本就谈不上在阅读中进行生命的体验。再次,教师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缺少针对性。有些指导过于笼统,如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多写。有些指导过于肤浅,如要求学生遵循“预习、听讲、复习、练习”的学习过程。缺少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即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形成生命化的体验。高中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面对当前的阅读教学的实际,我认为确立体验阅读教学观是非常必要的。
一、体验阅读的内涵
体验是主体对客体一种生命化的经历,经过体验客体已成为主体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①体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亲身体验,这是主体直接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对生活产生体验;另外一种是亲心体验,是主体没有直接参与生活实践,而是用心去经历客体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体验阅读属于亲心体验,就是主体在阅读对象中,阅读对象经过主体的亲心经历,从而产生体验。在体验阅读中,阅读主体的生命是充满情调的。“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②阅读客体一般都是凝结着真善美并蕴涵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随着主体的阅读体验,这些蕴涵情感的真善美因子就进入阅读主体的生命意识之中,他们的灵魂因之越来越纯净,人格因之越来越高尚,情感也因之越来越丰富。
二、体验阅读的策略指导
传统的阅读策略指导不能把学生引向阅读体验,体验阅读策略应该是为学生与阅读对象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或者说有了恰当的阅读策略,学生很容易在文本的阅读中产生体验。不同的文学样式,容易引起阅读者的体验的策略是不同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体验阅读策略:创设体验阅读情境。教师努力创造适合学习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要眼中有人,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讨论交流的参与者,不要做一锤定音的拍卖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上《七颗钻石》一课时,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进入录音棚。师问:同学们,童话应该怎么读呢?童话是写给咱们儿童看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朗读童话时应该怎样?有学生说:“我们在读童话时应有感情地去读,要配合人物的性格来读。”有学生说:“童话里有人物、有故事,所以要充满感情地来读。”这时候大屏幕显示:用童声来读。接着,余老师说:“可以这样读。”并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示范朗读课文开头部分,然后学生便各自快乐地大声“用童声”来读课文了。这样,余老师以自己的语言和范读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到了一个童话的情境里去了。当然可利用音乐(配乐)创设情境。音乐与文学有着难解之缘。笔者在上朱自清《春》一课时,就用了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情境中,感受春天的美丽,体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亲近文本。这是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关键。立足语言,基于文本,通过语言文字体味作品的神韵,获得个性体验,是文本阅读的原则。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搜集信息,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受。连文本内容都不熟悉,就让学生去进行个性体验,是不现实的,是浮光掠影的,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体验和感受一节课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当然要视文本的长短、深浅和学生的阅读速度、习惯)。文本内容阅读的指导,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以《孔乙己》为例。一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如文中末句“大约的确死了”。二是文中的关键细节。孔乙己买酒时的“摸、排”两个动作。三是文中的疑义之处,如孔乙己的死亡原因的探究。四是文中的重要段落。如孔乙己两次出场的不同之处。五是全文的把握。如作品的思想内涵、构思、语言特色等。同时教师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速读及圈点勾画的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文本阅读,必须要立足于语言,从体验文本语言入手。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离不开对语言的个性体验。否则学生的个性体验是一种“伪体验”。对文本的阅读有时并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实还有一个二次阅读的过程,即“初步感受——探究讨论——再次品味”的过程。这里要特别强调文本阅读的再次品味,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深思、体验、感受,有时是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无法完成的,因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否则犹如隔靴搔痒;设置问题。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局限,得出的问题和体验可能没有共性,也有可能游离于文本的对话之外,或者根本就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说不出体验来。这时教师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没有被学生所体验到的内涵,引出同学带有个性体验的谈话。如说说《沁园春·长沙》中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教《孔乙己》一文则可设置如“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的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等多个问题。老师要善于从学生众多的问题中梳理、整合出一两个能从全局上贯穿全文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不加梳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就无法保证对话的质量,讨论交流很可能流于形式。笔者的做法是,在文本阅读后,让学生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与同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讨论情况,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挑选能反映共同问题的小组发言,其它学生补充。这样能避免陷入琐屑的、无谓的讨论;对话交流。包括师生、生生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和师生对话的形式,对自己的感受和问题,及教师设置的问题,一起讨论,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坚持自己偏颇乃至错误的理解,而是教师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独特的体验、充分的根据去说服别人,或者是被别人说服。通过交流、讨论,大家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体验、见解,在互相接纳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同之处,不断地修正的自己的观点,进而反思,从而建构对文本新的体验;评点体验。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是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产生体验的过程,运用评点法是展开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文学阅读之先,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就是在调动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与新的阅读世界展开对话,使新的阅读世界能顺利融入原心理结构,产生新的心理图式。阅读者对文本评点的过程就是阅读者对文本世界进行新的心理建构过程,也是产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评点法适用于阅读一切文学作品。评点方法有两种:①注读法,侧重对文章中词句的诠注和对内容的阐释,记录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对文本的认识。以解释为目的。注释的方式有眉注、夹注、旁注、尾注等。注读法的要求:勤查、勤思、勤写。②批读法是通过对文本圈、点、批、画来帮助阅读的方法。侧重于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观点见解、构思谋篇、表达手法等加以品评褒贬,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以鉴赏为目的。
体验阅读教学的引导策略,强调的是自我体验下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也不同那种“放羊式”的教学是一种“无序”下的“有序”。本着“立足文本,平等对话”的原则,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学生、文本的实际,灵活采取引导策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准确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内涵,更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丰富人文精神。这是个性体验的目标。
注释:
[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4.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
关键词:体验阅读教学;引导策略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注重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条缕析地讲解,学生所接受到的是经过教师反复咀嚼过的材料,食之,味同嚼蜡,不能唤起学生的体验。另外,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教师让学生做大量的阅读分析题。这样的阅读根本不同于自主阅读,可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学生们仅仅围绕着针对材料所设计的题目来阅读,阅读的目的就是完成题目,根本就谈不上在阅读中进行生命的体验。再次,教师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缺少针对性。有些指导过于笼统,如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多写。有些指导过于肤浅,如要求学生遵循“预习、听讲、复习、练习”的学习过程。缺少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即在阅读过程中没有形成生命化的体验。高中新课程标准多次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面对当前的阅读教学的实际,我认为确立体验阅读教学观是非常必要的。
一、体验阅读的内涵
体验是主体对客体一种生命化的经历,经过体验客体已成为主体生命中的一部分。“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①体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亲身体验,这是主体直接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对生活产生体验;另外一种是亲心体验,是主体没有直接参与生活实践,而是用心去经历客体所产生的一种体验。体验阅读属于亲心体验,就是主体在阅读对象中,阅读对象经过主体的亲心经历,从而产生体验。在体验阅读中,阅读主体的生命是充满情调的。“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归结点也是情感,体验的终结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②阅读客体一般都是凝结着真善美并蕴涵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随着主体的阅读体验,这些蕴涵情感的真善美因子就进入阅读主体的生命意识之中,他们的灵魂因之越来越纯净,人格因之越来越高尚,情感也因之越来越丰富。
二、体验阅读的策略指导
传统的阅读策略指导不能把学生引向阅读体验,体验阅读策略应该是为学生与阅读对象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或者说有了恰当的阅读策略,学生很容易在文本的阅读中产生体验。不同的文学样式,容易引起阅读者的体验的策略是不同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体验阅读策略:创设体验阅读情境。教师努力创造适合学习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兴趣。老师要眼中有人,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讨论交流的参与者,不要做一锤定音的拍卖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上《七颗钻石》一课时,有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进入录音棚。师问:同学们,童话应该怎么读呢?童话是写给咱们儿童看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朗读童话时应该怎样?有学生说:“我们在读童话时应有感情地去读,要配合人物的性格来读。”有学生说:“童话里有人物、有故事,所以要充满感情地来读。”这时候大屏幕显示:用童声来读。接着,余老师说:“可以这样读。”并模拟一种童稚的声音,示范朗读课文开头部分,然后学生便各自快乐地大声“用童声”来读课文了。这样,余老师以自己的语言和范读将学生的情感引入到了一个童话的情境里去了。当然可利用音乐(配乐)创设情境。音乐与文学有着难解之缘。笔者在上朱自清《春》一课时,就用了配乐朗读,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音乐情境中,感受春天的美丽,体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亲近文本。这是学生个性体验的基础,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个关键。立足语言,基于文本,通过语言文字体味作品的神韵,获得个性体验,是文本阅读的原则。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搜集信息,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初步感受。连文本内容都不熟悉,就让学生去进行个性体验,是不现实的,是浮光掠影的,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体验和感受一节课一般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当然要视文本的长短、深浅和学生的阅读速度、习惯)。文本内容阅读的指导,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以《孔乙己》为例。一是文中的重要语句。如文中末句“大约的确死了”。二是文中的关键细节。孔乙己买酒时的“摸、排”两个动作。三是文中的疑义之处,如孔乙己的死亡原因的探究。四是文中的重要段落。如孔乙己两次出场的不同之处。五是全文的把握。如作品的思想内涵、构思、语言特色等。同时教师示范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速读及圈点勾画的方法,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文本阅读,必须要立足于语言,从体验文本语言入手。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离不开对语言的个性体验。否则学生的个性体验是一种“伪体验”。对文本的阅读有时并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实还有一个二次阅读的过程,即“初步感受——探究讨论——再次品味”的过程。这里要特别强调文本阅读的再次品味,是因为学生对文本的深思、体验、感受,有时是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无法完成的,因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必须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否则犹如隔靴搔痒;设置问题。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局限,得出的问题和体验可能没有共性,也有可能游离于文本的对话之外,或者根本就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来,说不出体验来。这时教师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中没有被学生所体验到的内涵,引出同学带有个性体验的谈话。如说说《沁园春·长沙》中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教《孔乙己》一文则可设置如“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的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等多个问题。老师要善于从学生众多的问题中梳理、整合出一两个能从全局上贯穿全文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不加梳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就无法保证对话的质量,讨论交流很可能流于形式。笔者的做法是,在文本阅读后,让学生提出一两个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与同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当中,了解讨论情况,在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挑选能反映共同问题的小组发言,其它学生补充。这样能避免陷入琐屑的、无谓的讨论;对话交流。包括师生、生生交流。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同桌合作和师生对话的形式,对自己的感受和问题,及教师设置的问题,一起讨论,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并不意味着鼓励学生坚持自己偏颇乃至错误的理解,而是教师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在对话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观点,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独特的体验、充分的根据去说服别人,或者是被别人说服。通过交流、讨论,大家整理、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学会倾听他人的体验、见解,在互相接纳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不同之处,不断地修正的自己的观点,进而反思,从而建构对文本新的体验;评点体验。阅读文学作品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是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产生体验的过程,运用评点法是展开与文本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文学阅读之先,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就是在调动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与新的阅读世界展开对话,使新的阅读世界能顺利融入原心理结构,产生新的心理图式。阅读者对文本评点的过程就是阅读者对文本世界进行新的心理建构过程,也是产生生命体验的过程。评点法适用于阅读一切文学作品。评点方法有两种:①注读法,侧重对文章中词句的诠注和对内容的阐释,记录自己的主观思想和对文本的认识。以解释为目的。注释的方式有眉注、夹注、旁注、尾注等。注读法的要求:勤查、勤思、勤写。②批读法是通过对文本圈、点、批、画来帮助阅读的方法。侧重于对文本的思想内容、观点见解、构思谋篇、表达手法等加以品评褒贬,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见解。以鉴赏为目的。
体验阅读教学的引导策略,强调的是自我体验下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也不同那种“放羊式”的教学是一种“无序”下的“有序”。本着“立足文本,平等对话”的原则,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根据学生、文本的实际,灵活采取引导策略。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准确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内涵,更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丰富人文精神。这是个性体验的目标。
注释:
[1]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4.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