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一个不懂创新的人,很难立足于21世纪的社会。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实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打造“鲜、活”的语文课堂。
1 鼓励求异,突出一个“鲜”字
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是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它往往与想象紧密联系。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对议,发展求异思维。
如在《丰碑》一课中,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要求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示什么意思”时,有的学生就从原文中找到了“好象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学生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老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新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张扬个性,注重一个“活”字
发展学生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让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论争,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
如在教《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有的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并不一定要诸葛亮知道,是在表达自己的诚意。学生经过一番争辩,最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符合现代人讲究办事效率,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结合当时的年代,第二种做法也并非不值得,这恰恰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表现。通过紧张激烈的“唇枪舌战”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学生出口成章、能口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岂不受益非浅?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辛勤的园丁,有责任浇灌这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了新时教师的神圣使命,刻不容缓。
3 启发想象,体现一个“创”字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鲜、活”是为了一个“创”字,创造是“鲜、活”的升华。丰富的联想、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学生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非常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创新思维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地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1 鼓励求异,突出一个“鲜”字
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是以求得大量新颖思维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求异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它往往与想象紧密联系。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对议,发展求异思维。
如在《丰碑》一课中,在老军需处长死后,“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当我要求学生回答“这个手势表示什么意思”时,有的学生就从原文中找到了“好象要向战士们借火”,这时,我让学生们再想想这手势还有没有表现其他意思的可能。学生就讨论开了,有的说是老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管他,继续前进;有的说是军需处长要战士们不要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不同的答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赋予文章新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张扬个性,注重一个“活”字
发展学生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中让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论争,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
如在教《三顾茅庐》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有的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并不一定要诸葛亮知道,是在表达自己的诚意。学生经过一番争辩,最后认为第一种做法符合现代人讲究办事效率,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这种做法也未尝不可;结合当时的年代,第二种做法也并非不值得,这恰恰是刘备求贤若渴的表现。通过紧张激烈的“唇枪舌战”辩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学生出口成章、能口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岂不受益非浅?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着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辛勤的园丁,有责任浇灌这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成了新时教师的神圣使命,刻不容缓。
3 启发想象,体现一个“创”字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鲜、活”是为了一个“创”字,创造是“鲜、活”的升华。丰富的联想、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它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学生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非常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创新思维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加以正确地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