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字神主牌到黄老先生神位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d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理学大儒黄道周曾在平和大溪教书、灵通山上读书,当地民众自古非常崇敬黄道周。笔者在大溪调查黄道周史迹期间,获悉大溪镇湖仔岭村祖上为黄道周书童;黄道周送书童三件礼物,以及该村自开基传袭至今的祭拜“黄老先生”特俗,引起笔者关注。
  湖仔岭村地处大溪之莲花山半山腰,全村姓陈。祖祠福庆堂在一座半圆形的两层土楼正中,称为“中厅”,背靠莲花山,正对秀美的灵通山。福庆堂一楼为湖仔岭村历代陈氏先祖神主;二楼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旁边一条横彩写着“黄老先生”,一张古老的杉木祀桌显得很有年代,桌上摆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香炉,祀桌后面墙壁贴着一张题写“黄老先生神位”红纸。81岁的陈钦带老人介绍,湖仔岭村是大溪店前村陈氏“九世祖”于清朝初期开基的,他们店前的“八世祖”陈富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到黄道周家里当书童。当年先生曾送陈富一幅书法作品及一双草鞋、一枝硃笔作留念。先生在世时,文章学识、道德气节已名扬天下,“八世祖”陈富非常敬重先生,这三件礼物视若至宝。黄道周就义四年后,其长子及门生到南京把先生的尸骸偷运回来,于十一月二十三日葬在漳浦北山。后来陈富也回到大溪店前,结婚生子。陈富总忘不了先生的恩情,遂按照大溪风俗,以先生下葬日的前一天,即十一月二十二日为祭拜日,每年这一天在家里祭拜先生。迫于当时形势严峻,陈富不敢明写黄道周灵位,只刻一个“黄老先生神位”牌,每次祭拜就把先生送的硃笔、草鞋及墨宝摆在神位牌前。陈富发达后,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早逝,次子入文庠,三子入武庠。陈富临终时,把先生送的三个礼物做为传家宝,要求子孙后代一定要收藏好,每年祭拜日不能忘记祭祀黄老先生。后来,陈富的次子陈炎率族人开基湖仔岭,建立陈氏祖祠“福庆堂”,按照父亲交代的黄老先生“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遗愿,把“黄老先生神位”牌放在二楼,全村族人于每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集中祭拜黄老先生,成为湖仔岭村特有的习俗,世代传袭下来。遗憾的是不知什么时候那个“黄老先生神位”牌不见了,族人在祀桌后面贴张写着“黄老先生神位”红纸,保持每年祭拜“先生公”特俗不变。陈钦带老人指着桌上旧香炉对笔者说,这是他爷爷在民国年间换的,桌上还放一对以前那个换下的旧香炉耳朵,一边刻着“光绪丙午年吉旦”,一边刻着“众弟子有求必应”等字。
  湖仔岭村除了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集中祭拜,每年元宵节,“黄老先生神位”前还供奉9只面粉做的神龟,村民也会带糕点糖果来祭拜。过去祭祀,负责保管三件宝贝的族人会把它们摆挂出来,结束后再收藏。遗憾的是1989年,墨宝失窃了,目前这三件宝贝已荡然无存。当年关于黄道周墨宝失窃而向公安局的报案材料是陈永石老人写的,老人现年76岁,他表示那幅墨宝是评价历史26位名人,字体是行草,高约230公分,宽50多公分,记得有“诸葛亮”三个字和末句“黄道周再顿”,再盖一个方形的印章。
  目前,陈钦带老人还珍藏一本编于乾隆年间《胡子岭陈氏族谱》原稿,记载“八世祖”陈富生于崇祯七年甲戌十二月十七日,卒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八月廿九日。对照《黄道周年谱》记载,黄道周因平台召对,最终被连降七级,调任江西布政司都事,于明崇祯十二年初(1639)返回漳浦北山,以前疏批旨有“朋串”之语,乃于北山墓庐附近建十朋轩和九串阁。十朋轩列管夷吾、诸葛亮等26人;九串阁列屈原、贾谊等30人。次年因江西巡抚解学龙举荐,被弄臣陷害,诬陷结党,道周于五月至南昌赴逮。经过一年多刑部监狱、诏狱关押受审,道周以“永戍酉阳”获释出狱。明崇祯十五年八月(1642),道周在赴戍途中,得知官复原职,具疏辞谢,于年底又回漳浦北山墓庐。明崇祯十七年九月(1644),道周辭墓赴弘光朝启用,从此永别漳浦。从黄道周在漳浦这两个时间段的行迹看,陈富有可能在这段时间到黄道周身边当书童,若是在明崇祯十二年或次年,当时陈富是6、7岁幼童;若是在明崇祯十六年或次年,陈富是9岁或10岁少年。黄道周在离开漳浦前,十朋轩刚建不久,书写一幅有关《十朋轩诸位》内容的草书作品及一支硃笔、一双草鞋送给陈富。

  望着这个在陈氏祖祠受香火三百多年的黄老先生神位,笔者想起2011年东山县文史学者黄炳钦发现并考证的一个无字神主牌。当时,在铜陵镇菜园仔底黄道周故居左边的黄厝下厅神龛上,发现一座普通杉木制作的无字神主牌,上宽下窄,竖立在一个杉木底座上,与平常神主牌显然不同。时居菜园仔底黄厝99岁的陈素云老人介绍,她18岁嫁到菜园仔底黄厝,就知道黄厝下厅这座无字神主牌,逢年过节或祭祀祖先的日子,菜园仔底黄厝家家户户都要到下厅来祭拜这座无字神主牌,从未间断。后据考证,这座无字神主牌是清朝初期,菜园仔底黄氏族人为祭祀抗击清军、不屈而死的黄道周,迫于当时清廷高压统治,不敢明写黄道周神主,只能用这座无字神主牌祭拜,表达家乡菜园仔底黄氏族人对黄道周的无限敬仰,这种祭拜沿袭至今。
  无独有偶的是,黄老先生神位置在福庆堂二楼是因为陈氏祖上出于敬重黄道周“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的遗愿;而黄道周家乡铜陵民间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丧俗,也体现同样的含义。亡者入殓前,丧事主事者用“请”来的清水为亡者洗净身体,让孝男头戴竹笠,赤脚站在天井的小竹凳上,两手伸直,由丧事主事者把为亡者备好的寿衣一件一件在孝男的手臂上套好,衣裳的袖口用黄麻片稍系住,然后把套好的寿衣从孝男的手臂褪出来,给亡者穿上。丧事主事者给亡者更衣完毕,口中大喊一声“头不戴天,脚不踏地,放心去吧”,孝男才摘掉头上的竹笠,从竹凳上下来。这种特有丧俗,就是为了纪念四百多年前在南京就义的黄道周而设的。黄道周被害后,各地民众敬仰他的德义节操,纷纷用各种方式纪念他。清廷统一政权后,铜陵民众不敢公然纪念这位抗清英雄,便在丧俗中加入这段仪式,纪念黄道周的大义气节,这个丧俗铜陵民间至今依然保留。

  在福庆堂,还有村民告诉笔者,黄老先生很“灵感”(灵验),平时村民们家里要是牲畜、小孩有微恙,他们会带些纸香到“先生公”神位拜,立马会好起来。而这种事情在铜陵民间也有,铜陵城内盐埕顶黄氏派出菜园仔底黄氏,家族内有一幅黄道周像,由家族各亲房轮流供奉,传说家族内有人得寒热病,将这张黄道周画像供在病人房里,第二天病人就会好了。从铜陵到湖仔岭,一个是海滨出生地,一个是山乡结缘地;从无字神主牌到黄老先生神位,一个是家乡亲人为其所立,一个是视黄道周如亲人而敬立,在特定的年代,他们同样无畏高压的统治,坚持祭拜黄道周无怨无悔,这是对黄道周的真挚敬仰!把神位置于二楼、在丧俗融入特别的仪式,又是这两个地方纪念黄道周的独特做法!相信黄道周神灵能够保佑平安,更是这两个地方已经把黄道周奉若神明!
  黄道周为什么会得到铜陵、大溪民间这么高规格崇敬,盖其一生刚正磊落、忠君孝亲、才学嘉德感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大民众。黄道周年轻时曾在顿坑(时属平和)耕读十几年,在大溪教读两年许,留给平和不少的题文诗咏,有赞咏灵通山的《梁山锋山赋》、有为王文成公祠撰写的《王文成公碑》、有为当年平和修志所作的《序》文,为一个县著述如此之多,在其生平实属罕见。纯朴的平和与他结下深厚的感情,正如他在《王文成公碑》评价:“平和独以偏处敦朴,无诐邪相靡。其士夫笃于经论,尊师取友,坊肆贸书,不过举业传注而已”。黄道周虽然已就义四百多年,但铜陵与大溪敬仰先生的习俗并没有随时间淡化,而是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传承,其内涵确实值得关注。
其他文献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声声的“对不起”。很多时候,别人的一句“对不起”,我们都应该原谅对方,因为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宽容是一种美德!可也有很多时候,一声“对不起”,再多的自责,都是远远不够的。  在韩国影片《快乐寻回犬》里,因为对母爱的渴望,汉千辛万苦找到了妈妈,但是妈妈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美好生活,冷酷地拒绝了他们,无情地丢下了这两兄妹,让这年幼的两兄妹历经死去活来的诸多磨难。两兄妹先是遭到姨
期刊
我从火车的轻摇中醒来,不知身处何时何地。但我清晰地想起宏村,想起我下午刚去的宏村,心里有丝丝的惆怅。我想起旅行袋里的两条长裙,心才略略定了下来。我为何怅然,是宏村的美景没看够,还是宏村的美裳没买够?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到宏村,从从容容地把美景看个够,把美裳买个够?  宏村只是这次旅程的一个小站。踏进宏村,就想到“桃花源”三字。艳阳烈日下,绿柳成荫,綠波轻漾,池边绿荫下年轻的写生者的脸孔让人感到青春的骄
期刊
初夏时节,久雨转阴。蛰居日久,便想放飞心情,像风筝一样去悠游一番,于是想起经常路过的明代古刹龙湫岩。龙湫岩倚壁半山,俯眺漳江,遥望梁岳,曲径通幽,钟磬绵绵,正是寻幽览胜、清净禅修之所,何不登高望远、禅房听音?  天气微凉,薄雾氤氲,出了阳霞,一望无际的荷塘扑入眼帘,直伸远方。虽值初夏,荷花还未吐蕊,田田的荷叶像无数的小伞在水云间飘摇,又像密密的小天鹅凌波起舞,婀娜可爱。  紧挨着荷塘的是一川稻浪,
期刊
夏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就在你不经意间。蓦然间抬头,窗外盎然绿意中点缀着朵朵红艳。那画面如此熟悉,那花影依然动人。五月的凤凰花就是点燃夏天的第一把火炬。  看,夏日阳光的柔波,荡漾在凤凰树的绿冠上,轻盈的夏风拉出一簇簇灿烂的红,与蓝天白云一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想起从前读师范时操场上的凤凰树。凤凰花儿开的时候,我喜欢晨跑,晨风轻轻地拂过,红色的花瓣就会一片一片往下落,地上织就了一条红色的地毯。跑到
期刊
山风有点粗犷,从山的某一边迢遥而来,漫过无边苍翠,掠过曲水碧湖,从群石之隙滑翔而过。草木摇曳,碧湖荡漾,鸟语啁啾,只有遍山的石头不言,群立的石峰不语。  并峙群立的石峰,漫山遍野的石头,以惟妙惟肖的万物之姿或插天入云,或伏山卧地,令人叹为观止。随着峰回路转,迎面而来的不仅有蓊郁林木、九曲碧水,还有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石头星罗棋布。更不时就有奇石入眼,若灵龟驮鱼,若海豚出水,若二蛙相依,若犀牛斗鳄鱼
期刊
清心帖  我再次感觉身体内的草狂乱生长  没有绿意,没有风安抚  真想把自己放逐  像一只轻盈的梅花鹿  越过黑蜮蜮的林木  隐入大块大块暮色苍茫中  一个有洁癖的人  无法随心所欲洗濯自己  你不难想象我垂头丧气的模样  只看见北溪、西溪两条大河交汇  只听见瑞竹岩的月亮浮现水面  西湖愿景  把古漳州最美的湖泊  压在传说底下  水做的一本历史书  有无限风景荡漾  我愿是湖畔卖茶的书生  有
期刊
走进梧龙古村落群的时候,我差点惊奇地叫出声来。  这地方,既熟知又陌生。我知道梧龙这个村落,却从未真真深入。夏天,我时常穿越村中公路前往海边揽胜,从未知在幢幢楼房新居中掩藏着如此规模的古村落群。这是动我心魄的瑰宝,若不是随团到此采风,确难识其真容。  梧龙村,它位于西铜公路的西埔镇一侧,几被高速发展的城市高楼所掩没。村中保存完整的古村落群,犹是荒漠中的一块绿洲,它的目光正注视着城市发展中的一切毁灭
期刊
一群海鸥在旧镇敦照港并不宽敞的水面上忽高忽低地飞舞盘旋,一阵阵的俯冲或尖叫才让人们更真切地意识到这一汪的平静已确是货真价实的海湾了。  旧镇原名牯镇,因在牛牯山下而得名,后去“牛”旁改为古镇。而在闽南语的读音中,旧镇的“旧”就发“牯”的音。新福街,全长七百多米,末端连着敦照港的后港尾码头,中间与崎街相交接。因为老街的一面紧挨着港湾,所以与闽南骑楼的大多建筑略有不同的是地基和底层部分多为当地的花岗岩
期刊
清晨, 在一阵虫唱鸟鸣中醒来,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春天。外面下着雨,空气中弥漫着潮湿温和的气息,九龙江恬淡微腥之风拂面而来。阳台的含笑花腼腆地绽放着,宛若娇羞的少女怯怯地低眉浅笑;红茶怒放,鲜艳欲滴,兀自燃烧着自己的热情;柠檬结果子了,风一吹,果子在枝头摇晃;楼下的长春藤顺着墙壁悄悄地爬了上来,露出了青青的一角。远处小区昏黄的河道灯还没有熄掉,隐隐约约地透着些许光……石码是座宜居的小城,平和而宁静,
期刊
“雁过留声,人走留名”。轻拂历史的风尘,一块昔日不为人所注意的石碑被撩开神秘的面纱,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午休正酣,阿国的手机倏然打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淘到宝了。他知道我平日里对“考古”较感兴趣,电话里催促要我赶紧到新陂来,越快越好,说迟了就遗憾了。神秘兮兮的,搞得睡意全无,到底是什么稀罕物?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事不宜迟,立刻驱车前往,原来是他们村里挖掘到了一块石碑——“去思碑”。  “去思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