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花木深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n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夏时节,久雨转阴。蛰居日久,便想放飞心情,像风筝一样去悠游一番,于是想起经常路过的明代古刹龙湫岩。龙湫岩倚壁半山,俯眺漳江,遥望梁岳,曲径通幽,钟磬绵绵,正是寻幽览胜、清净禅修之所,何不登高望远、禅房听音?
  天气微凉,薄雾氤氲,出了阳霞,一望无际的荷塘扑入眼帘,直伸远方。虽值初夏,荷花还未吐蕊,田田的荷叶像无数的小伞在水云间飘摇,又像密密的小天鹅凌波起舞,婀娜可爱。
  紧挨着荷塘的是一川稻浪,绿浪如绸,趁着初夏的凉风,细细地给大地披上密实的羽衣。那绵软的质地,让人放飞思绪,让思想的精灵在绿毯上打滚。
  芦笋素以雅致飘逸的身姿而留人驻步,一畦畦笋秧连接成片,迷迷蒙蒙,如烟如雾,如云如瀑。正是芦笋盛产季节,无数的菜农像插花一般,衣着五颜六色的服饰,在笋田里忙碌穿梭,无数鲜嫩香甜的芦笋从他们手中一一折起,汇成洪荒,走向餐桌,飞向世界。
  不到片刻,龙湫岩的石牌坊就以敞开之势守候路旁,随时欢迎各路游客前来观光拜谒。龙湫岩位于福建省云霄县东厦镇白塔村,又称“白塔岩”,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清代及近代均有重修。
  在山腰处停车俯视,虽身处山门之外,却已有登高的气象。闽南水乡,夹杂在斑驳的楼房之间,密密匝匝地横亘眼前。江水澄净,微波涟涟,尘俗之气,在此一洗而空。
  山门之内,一溜石阶曲折而上,望不到龙湫岩的全貌。几次登临,古老的石阶已换成今日的模样,内心却还是有点错愕,仿佛无法接受岁月的更改。

  记得第一次带母亲来此求签,是在我大学毕业不久,一部自行车,把我和母亲连成一体,共同奔赴一场庄严肃穆的朝拜。在世人眼里,這里没有聚众讲学、弘扬儒学的黄道周,也没有博学多才、救民水火的林偕春,人们只知道这里有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有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于是远近的民众,皆因菩萨的灵感闻讯赶来拜谒,小小的寺庙总是烟雾升腾,钟声缭绕,他们把巨石拼接的台阶踩得溜光滚圆。台阶左侧紧临深涧,每逢雨季,奔腾的激流,冲击着巨石,震动着幽谷,让人仿佛进入李太白笔下的天姥山,大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觳觫恐惧之感。万一不慎失足,跌入山谷,卷入洪流,那是怎样的后果?
  为了加强防护,在没有铲土机的年代,人们费劲洪荒之力,以愚公移山的决心,毅然挪开巨石,又以精卫填海的信念,铺砌了匍匐于台阶陡壁之上的蜿蜒巨龙,并在紧邻峡谷的那侧焊上推不倒、烧不毁、晒不腐、淋不烂的现代建材,只求信众平安,主客两便。
  扶着栏杆,不禁心生怅然,往日咆哮的巨龙,如今隐遁何方?绿苔如衣,覆盖在巨石之上,石罅之间,隐约可见丝丝的清泉,像游丝一般,如梦如幻,若隐若现,它们匍匐着,蠕动着,完全失去往日冲击视觉、撞击灵魂的音画效果。

  拾级而上,林木葱茏,树树相伴,枝枝相交,它们依旧保持原貌,没有增一棵,也没有减一棵,只是树干更粗壮了,树冠更高耸了。幽幽夏木,俨然已成为原始森林公园,又像未开发的热带雨林。
  空气中漂浮着草木的芬芳,甜甜的沁人心脾。只觉深锁的肌肤在悄悄打开,像沐浴阳光吸收雨露的小花儿,清澈露珠源源渗入每个毛孔,滋润着每寸肌肤,那吸足负离子的肌肤,嫩得可以拧出水来。
  树干上布满苍苔,有的还攀援着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藤本植物,它们错杂交织,仿佛给树干披上镂空的绣衣。数百年来,这些石缝间的生命,一直坚守在自己的舞台,源源地展示自己的华彩,仿佛倾尽一生在表演一场庄严的华衣秀。
  石壁之上,台阶之间,一袭袭绿衣滋养着人们的双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些绿色葱茏的外衣,像精灵一样无处不在,只要有裸露的地方,就有它见缝插针的影子。它们以自己的杰作昭告世人:“我是春的使者,夏的知音,我用卑微的身体,给春夏一点诗意和敬礼”。
  蜿蜒的小径迢迢伸向远方,曾下决心穷尽山林,但尽头在何方?落叶斑斓的小径,滑过鞋底有油油腻腻软软绵绵之感。沙沙,沙沙,久居静寂的小屋,如今重返自然,瞬间爱上了足底跫音,爱上了浅唱低吟,仿佛大地呢喃,又仿佛空谷天籁,清澈空灵。
  山腰处有一红砖拱门,门楣上书“铃袈深处”,据说乃明代乡贤黄道周手迹,旁有碑刻为证:“乡贤石斋先生手迹碑记:明末乡贤石斋黄道周先生尝登临此一胜境,为题‘铃袈深处’四字,此手迹不独为名山古刹增光,尤足令人仰慕其为中华英烈之高风亮节,因原匾未有落款,恐后世失传,爰书数语,以示来者”。
  空谷幽幽,千林竞秀,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止十年?千百年来,绵绵的雨露,涓涓的山泉,不断滋养着它们。年复一年,它们用落叶沉积沃土,滋养自己,也繁育子孙后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老树枯了,新树出了。年年岁岁树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间迢递,它们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历经沧桑,终于以今天的模样迓遇我们。
  树木如此,人复如何?
  遥想四百年前,无数先贤云集于此,他们读书讲学,把酒临风,看眼中杯渡,谈济世华章,历史的文化在他们口中传承着,治世之经纶在他们笔下传播着,先辈的文化,正以博大的情怀,一代代传承下来,直至百代。若不具备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哪能承载济世大业,成就万代英名?

  大雄宝殿前方,朦胧的江南水乡像氤氲的画卷铺展眼前,云水脉脉,有绿毯铺陈其上,绿毯上镶嵌着一撮撮楼房,像一幅巨大的锦绣舒卷自如。锦绣之上,巨龙蜿蜒,向远方铺展,望不到尽头,那是便捷的出行通道——高铁,这些高铁盘桓在祖国大江南北,塞外江南,把无数的行者,以最快捷的方式,妥妥地传递到远方。
  沉思间,一条白龙从远处游移着,越来越近,越来越快,眨眼间,它已出现在眼皮底下,哗哗几声,瞬间钻进山洞,消失在视线里,向深圳方向疾驰而去。
  云雾茫茫,绿水悠悠,思绪也跟眼前的天地浮游飘荡,在这高瞻远瞩的宝刹,神游一番又何妨?
  钟音袅袅,禅院寂寂,突然想起常建的《题破山寺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极爱常建的这首诗,爱它清静幽深,意境雅致。
  繁华世间,大家都在向外寻求,只有回归内心,反观自我,以简单明净之心烛照世界,才能以静制动。佛说,一切皆因妄念起。妄念起时,如坠云雾而不知所困。
其他文献
我住在一个小山村——北山。那地儿很小,偏僻、孤单,只住着十来户人家。淡淡的青草芬芳,略夹着清新的泥土味儿。几棵高大的南杨樱,树叶细碎浓密,蓊蓊郁郁的树荫,笼罩着十几家低矮简陋的平屋。北山上,一層层梯田一层层绿,一片蓝幽幽的橡胶林,像一块巨大的蓝色绒布,覆盖着整个山头。村口,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悄无声息地向南延伸,默默地与百米开外的乡村公路相连。小路两旁,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可闻那细微的,叮叮咚咚的
期刊
木心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晚来欲雪》,共三十五小节,其中第六节和第十六节最有味道。  第六节说,初临瑞士,牛奶和冰淇淋空前地好喝好吃,后来只觉得牛奶是牛奶,冰淇淋是冰淇淋。问问最近刚到瑞士的人,答说牛奶和冰淇淋非常之好喝好吃。  然后木心先生就转到了下一段——“爱情?”然后什么都不说了。言尽而意不尽。  先生把爱情和牛奶冰淇淋扯在一起,果是巧妙。爱情是什么模样呢?爱情,起初都是万般好的,如同携着喜悦的
期刊
这几天连续下阵雨,而且很大,像泼下来似的。工作室的一个书法助教,昨日就被雨吓得不敢出门来上课。说是北方没见过下这么大的雨,又是下雨又是打雷的怪吓人。也难怪,江南相对于北方,雨下得往往有些捉摸不透的缠绵悱恻,而江南再下来的闽南,则下得有点不近人情的离谱和暴烈了,让人着实消受不起。我也只能应允她不来,于是只能自己教,单干。但今天下午却出奇的不下雨,几日阵雨所带来的凉快会误以为是退回了不久前的初春天气。
期刊
前不久,整理抽屉,意外发现一本诏安一中学生证和团员证,如获至宝。翻开学生证,里面夹着几张诏安一中的住宿收据。看着30多年前的“老古董”,在诏安一中学习的点点滴滴瞬间从脑海里飘散开来……  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考上诏安一中的。作为乡村小学的学生,要考上诏安一中很不容易。记忆里,乡村小学的毕业生报考诏安一中的录取分数线要高于县城的毕业生。  乡村来就读诏安一中的学生,基本上都住宿。当时的宿舍是平房,
期刊
一提到庸常,很多人可能都会不屑一顾,把它用于幸福,更是感觉有贬义之感。的确,越是平淡无奇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的简单而平常,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和惊天动地,出门时的一句叮咛,生日时的一声祝福,生病时的切切关怀,失意时声声安慰,幸福就在这庸常的点点滴滴中,只有懂得了珍惜与感恩,才能体悟这来自庸常生活中的幸福最真的滋味,温暖亲切,无处不在!  我们大多数人的每一天其实都很平凡:上
期刊
这个故事场面劲爆,一如动作大片:警察冲上大桥,有一男子手持白色包袱,正在大桥上行进。警察从几个方向围拢,控制桥两端,悄悄向男子逼近。男子是嫌疑人,几分钟前他在自家居住的外口公寓点燃两个土制炸药包,其中一个引爆,没炸到人,另一个因丢到墙角水洼,引线熄灭没有爆炸。群众报警,嫌疑人携另一炸药包和匕首逃离,被警察包围于大桥上。男子高举打火机大叫,威胁警察不要靠近,否则引爆炸药。千钧一发之际,警察中走出一个
期刊
几只鸭在水里游着,游着,就游进了童谣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游进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意盎然的画面里。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了鸭就为了让它长膘,让它们在水里游一游也是为了让肉质更为细嫩紧致,而后成为盘中美餐。酷爱美食的姐夫吃肉不忘丈母娘,给我母亲送来了一只白头绿羽的番鸭。它在纸箱子憋屈地闷着,一被放出来,开心得直扑翅。  有好吃的做母亲的总
期刊
桥,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建筑物,就像山里人每天开门见山一样熟悉而平凡。但建国以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对生活在九龙江北溪两岸的华安人来说,桥是可望不可及,看桥、走桥、过桥,那只是个梦想。沧桑巨变,如今,华安人梦想成真,一座座大桥,宛若巨龙横卧一江两岸,天堑变通途。  華安是闽南山区小县,全县16万人口分散在1315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福建省第二大江九龙江主干流北溪,由北向南贯穿全境,蜿蜒曲折107公里
期刊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一声声的“对不起”。很多时候,别人的一句“对不起”,我们都应该原谅对方,因为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是:宽容是一种美德!可也有很多时候,一声“对不起”,再多的自责,都是远远不够的。  在韩国影片《快乐寻回犬》里,因为对母爱的渴望,汉千辛万苦找到了妈妈,但是妈妈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美好生活,冷酷地拒绝了他们,无情地丢下了这两兄妹,让这年幼的两兄妹历经死去活来的诸多磨难。两兄妹先是遭到姨
期刊
我从火车的轻摇中醒来,不知身处何时何地。但我清晰地想起宏村,想起我下午刚去的宏村,心里有丝丝的惆怅。我想起旅行袋里的两条长裙,心才略略定了下来。我为何怅然,是宏村的美景没看够,还是宏村的美裳没买够?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到宏村,从从容容地把美景看个够,把美裳买个够?  宏村只是这次旅程的一个小站。踏进宏村,就想到“桃花源”三字。艳阳烈日下,绿柳成荫,綠波轻漾,池边绿荫下年轻的写生者的脸孔让人感到青春的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