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模式下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心理状况调查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fusion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滋病致孤儿童生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在生活、医疗、受教育权利得到基本保障之后,心理健康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突出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阳光家园”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心理成长方面的特征,力图更加科学地完善”阳光家园”安置模式。
  〔关键词〕艾滋病致孤儿童;“阳光家园”;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2-0006-04
  
  一、研究的背景、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
  “艾滋病致孤儿童”通常是指自己身体健康,但父母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一方或双方已经去世的那些孩子。自己身体健康,父母一方或双方感染艾滋病毒但并未过世的孩子,通常被称为“准艾滋病致孤儿童”。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截至2004年,全世界有超过1400万的15岁以下儿童因艾滋病失去一方或双方父母,到2010年,预计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数量将达到2500万。[1]在中国,也已有超过7.8万个孩子成为“艾滋病致孤儿童”。[2]按照目前艾滋病的流行状况和艾滋病患者死亡病例的持续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可能会增长到26万左右。[3]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的统计,河南省共有艾滋病致孤儿童2844人,艾滋病导致的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5191人,患者及其直系亲属7.8万人,其中儿童感染者2153人,全省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共有4万余人。[4]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和国务院“防艾办”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指导下,河南省自2003年起开始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实行分类救助,初步探索建立了以“三项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①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安置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救助安置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由于政府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加之民间机构的介入,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存与教育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必要的“心理支持”仍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
  
  (二)研究对象
  基于驾驭能力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我们选择了“阳光家园”这种安置模式下的艾滋病致孤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阳光家园”安置模式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建的福利机构,针对分散养育有困难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按照本人或其监护人的意愿,自愿选择进入福利机构,实行集中养育。河南省兴建了21所这样的福利机构,通称“阳光家园”。截至2004年底,河南省选择在“阳光家园”集中供养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占安置总量的11.5%。[5]在当前情况下,尽管机构供养也有一些弊端,但作为一种安置方式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总有一些艾滋病致孤儿童找不到合适的安置方式。建设“阳光家园”,对他们实施集中供养,是对分散供养的补充,是养育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辅以访谈,对河南省“阳光家园”安置模式下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及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阳光家园”中收养的大多数是双孤的艾滋病致孤儿童(也有部分单孤,主要是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其理论年龄为7-18岁,但在实际调查中由于低龄儿童不好填答问卷,大龄儿童出外打工或求学,故其基本年龄一般为10-15岁。
  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首先确定驻马店市上蔡县卢岗村、开封市尉氏县邢庄村和大营村三个“阳光家园”的艾滋病致孤儿童为调查对象,然后随机发放问卷100份,有效回收问卷91份,在填答问卷的儿童中又随机抽取10人进行了个案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家园生活
  调查显示,艾滋病致孤儿童对自己在“阳光家园”的日常生活总体上持正面评价。比如,有过半数(51.6%)的受访者表示在“阳光家园”中“经常”感觉到很幸福,“从来没有”感觉到幸福的为0。在食宿方面,“经常”感到满意的也达到了57.1%,“从来没有”感到满意的只有1人。同时,有59.3%的受访者认为“家园”的老师“经常”对自己很好,只有4人(占4.4%)认为“家园”的老师“从来没有”对自己好过。据此可以认为,在“阳光家园”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是有保障和积极成效的。
  调查还显示,52.7%的受访者只有“偶尔”的课余爱好和极少的娱乐方式,7.7%的受访者“从来没有”,两者相加达六成之多。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艾滋病致孤儿童在“家园”的娱乐方式只有看电视,条件较好的才有篮球、乒乓球等,这样就使部分“家园”的孩子沾染上了吸烟、打扑克、网络成瘾等不良习惯,由此来打发无聊的时间,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与“家园”的关系方面,只有两位受访者表示“经常”想远离“家园”的束缚,这显示出“家园”的管理模式还是比较宽松和灵活的。但调查也显示,与有近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家园”的老师经常对自己很好相对应,也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 占6.6%)或“偶尔”( 占42.9%)有过不尊重“家园”园长或其他管理人员的行为;而表示“非常”喜欢“家园“管理模式的占39.6%,选择“偶尔”喜欢的则达到56.0%,这显示出“家园”在管理方式上确实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在个案访谈中,有艾滋病致孤儿童反映,不喜欢“家园”的理由是“家园”无法提供给他们更多的长辈关怀,有时几十个孩子就一两个园长或管理人员,无法充分体会到长辈的关爱;有的孩子不喜欢的原因则是感觉“家园”的模式有点束缚,对作息时间管理严格,比较限制自己的自由。
  
  (二)自我评价
  在问卷中,直接针对艾滋病致孤儿童自我评价的询问共有22个。调查结果显示,对其中17个询问的回答中“偶尔”出现的频率最高,这其中又有11询问回答“偶尔”的超过了半数。据此可以认定,艾滋病致孤儿童的自我评价及心理状况均处于非极端状态,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是一个个性特征不那么鲜明的群体。
  调查结果显示,对自己性格“非常”满意的受访者占38.5%,“偶尔”满意和“从来都不”满意的合计占61.5%,已经成为主流意见。与此同时,感觉自己性格“非常”内向和“偶尔”内向的分别占26.4%和41.8%,两者合计为68.1%。这表明,近七成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个性特征中包含了内向因素,而这种因素到底是让他们对自己的性格满意还是不满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有两个个案:
  黄某,男,15岁,长得人高马大,一看就知道劲头十足,但是和他说话时,刚开始不理人,问他的名字、爱好等,一律回答“不知道”,而且目光朝向外侧,不看别人的眼睛。随着心理辅导的深入,我们逐渐了解了他不说话的原因:平时学习不好,不能引起老师的重视,便利用沉默的方式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牛某,男,16岁,沉默寡语,平时总是低着头,不喜欢说话,看起来特别老实厚道。当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表达自己思想时,他的眼圈特别红。原来,他在“家园”外和其他孩子一起上学,经常见伙伴们讨论他父母的情况。特殊的身世使他不敢跟别人说话,担心引起歧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沉默寡语。
  调查结果还显示,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情绪时好时坏。有时很急躁,非常容易生气,偶尔也无精打采,感情上很容易受到别人的伤害;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无法入睡,偶尔也会做噩梦。他们并不喜欢表现得非常坚强,但也不是没有一点坚强。据此可以推断,他们和正常人的心理状态是基本一致的。
  调查结果也显示,艾滋病致孤儿童很少觉得自己特别坏,只有8.8%的受访者“经常”感觉自己特别坏。他们对生活“非常”有信心的占59.3%,“偶尔”有信心的占29.7%,合计基本达到九成,只有1人表示自己有过自杀念头。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探讨如何识别、描写、评估和运用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主体间指的是作者对作者和读者交际双方的间接调控。文章认为,Hyland提出的元话语模式能够有效描写和评估学术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资源,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系统性,能够对语篇中的主体间建构模式进行有效的描写,从而实现对成品语篇进行主体间层面上的分析。另一方面,元话语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学术写作中如何进行主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繁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其中温州商会作为在市场中自发形成的经济领域的社会组织,在推动温商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分析温州商会与政府的关系演化所经历的阶段,可以探索温州商会今后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第三部门;温州商会;政府;前景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2-0031-05 
期刊
〔摘要〕话语标记是为进行中的话语提供语境坐标的语言手段,well、now和then等话语标记具有连贯和指别功能,并在不同语境坐标中呈现出其话语标记功能的复杂性。作为语境坐标的话语标记有助于增强话语连贯,但话语标记不是必不可少的连贯手段。well、 now和then等话语标记可视为多功能的语境线索。  〔关键词〕话语;标记;连贯;语境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
期刊
〔摘要〕文章以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为对象,将教民在日常生活及义和团运动这两种不同情境下的信仰状态与行为状态结合起来考察,从宗教信仰的形成、发生及其对教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天主教民的信仰特征作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耙梳和剖析,由此揭示中西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在中国下层社会冲突、离合与熔融的过程。  〔关键词〕乡土;宗教信仰;天主教;近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 通过研究E地铁工地的老一代农民工,发现受制于城乡制度区隔、社会区隔、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工作场所的劳动关系以及家庭生计维系等多重结构因素,老一代农民工在工作场所采取了生存伦理的日常实践策略,并在行动层面表现出总体服从的特征;而在劳动权益受损时,则发展出以农民工身份作为武器的维权策略,并伴随维权目的的达成而强化对农民工身份的认同。概言之,在多重结构因素约束下,老一代农民工基于当前利益计算的
期刊
〔摘要〕随着国内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论文发表情况正被日益广泛地用于评价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得作为承载科研成果载体的科技期刊本身的质量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简称JUSTB)为案例,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在2001—2007年间刊登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载文情况、引文情况、基金项目、论文作者情况、被引频次、h指数、即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访谈和标准化访问的基础上,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代课教师年龄大、教龄长、贡献大、精神可贵,但工资及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低,弱势地位凸显,身份焦虑感强,正常权利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矛盾心理状态明显。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正视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作用,借鉴国际上的作法,对代课教师进行科学分层、分类,加大国家对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等方
期刊
〔摘要〕居民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至关重要。国内相关研究只使用了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来衡量健康水平,然而健康是多维的,该指标可能未能全面度量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还同时使用短期疾病冲击、疾病史、身体质量指数、营养摄入等多个健康指标。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一般健康状况没能完全揭示我国居民真实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包括其在内的各个健康指标均为此可以提供相对独立的
期刊
〔摘要〕城中村与失地农民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和产物。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中村以及失地农民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凸显。本文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鲁东南X社区失地农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状况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认同和接纳程度较低,而较低的社区参与度和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影响着社区认同的形成。社区认同的提升不仅需要社区物质和社区文化的双重建设,更要注重社区核
期刊
〔摘要〕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北京Z社区老年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区四个方面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提高需要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双重努力。  〔关键词〕社会参与,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化  〔中图分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