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荐理由:
徐则民,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幼儿国十佳中青年教师、上海市首届市级骨干教师、静安区幼教名师等荣誉称号。现主持上海游戏教育研究所的游戏研究工作。本期选栽她的博客,刊登徐老师在游戏教育过程中关于游戏探究、师生互动、游戏生成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反思,以期引起读者对幼儿游戏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和孩子一起聚焦生活中的“为什么”
2008年2月21日
在和孩子讨论游戏内容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这些年来这可是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
“其实,剪刀还能做木工,我爸爸就用过。”这时又有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全班孩子“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哑口无言。我真的有一丝冲动想告诉孩子们:“就是因为剪刀本领大呀!”然而我还是忍住了,和孩子们一起把问题记到了班级中的“问题树”上……
2008年2月23日
周五,寄宿制的孩子要回家了,临走的时候我问起:“谁还记得奇奇的问题?”没想到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两天前我们共同面对的那个“大问题”。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去调查一下“生活中剪刀到底有什么用?”
2008年3月6日
思索了一整天后,终于还是写下了一个集体活动的教案,我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来实施我们的“深入教育”。
活动目标:
1 在幼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的交流知道剪刀在生活中的各类用途。
2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剪刀,发现剪刀的异同,引发幼儿对剪刀进一步探索。
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我首先组织幼儿做一个“说剪刀”的游戏。我将幼儿分成两组,用轮番抢答的形式来说说“生活中剪刀可以剪些什么”。
其次,我引导孩子玩一个“分类”游戏:利用大家收集的各种资料。根据教师的指令将资料归类。如:当剪刀剪哪些东西的时候。它是厨房用品呢?当剪刀剪哪些东西的时候就成为学习用品呢?什么时候剪刀可以成为木工工具……等到这一游戏结束,我还利用剩下的资料。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再次归类。
最后,我引领幼儿观察生活中收集的各种剪刀,启发讨论:剪刀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剪刀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不同?
活动结束了,反思所有的过程觉得的确有收获,因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归类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问题”。
可反思所有的过程我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我觉得活动中终究还缺了一点什么!
2008年3月12日
“到底缺什么呢?”我依然在思索。
今天。我把前两天集体活动中幼儿归类的各种结果展示在教室墙面上。孩子们对此还是兴致勃勃,他们不约而同地围聚在我的周围又一次讨论开了。这次他们的讨论就显得很有“水平”了,他们争着说:“当剪刀剪这些东西的时候,剪刀是学习用品。”“剪刀还可以是缝纫用品。”“剪刀是园林工人用的工具……”
我特地找来了奇奇,问他:“能告诉我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木工工具,还是厨房用品呢?”他响亮地回答我:“因为剪刀样样东西都能剪,剪刀的本领很大的。”他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终于意识到了“我缺的是什么了!”
在与孩子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作为教师的我到底该关注什么?是利用大量收集的资料来解决“剪刀分类”这一知识点?还是挖掘现有的、大量的资料引导孩子去领悟“剪刀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儿童的一种态度、一种情感?
2008年3月13日
我以为在师生共建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绝对不能仅仅关注主题活动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在实践中精选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态度。这天,创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剪刀店里的故事》,并在休闲活动中讲给孩子们听,以弥补内心的“缺憾”……
剪刀店里的故事
夜晚,剪刀商店关门了。剪刀们和以往一样又开始开会了,今天他们在讨论“谁的本领大”。
儿童剪刀得意地说:“瞧我。我的模样最漂亮,花花绿绿的,小朋友都爱我!”
缝纫剪刀不服气地说:“我才奇特呢!我的头是弯曲的,我能在缝纫机里工作!”
绿化剪刀不同意说:“要说本领,你们瞧瞧我的个儿,就能猜出我‘力大无比’!”
手术剪刀也不甘落后,它大声地说:“我的本领最大,手术中少不了我,我可以挽救生会……”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直到第二天清晨商店开门了他们才停止了争吵。
这天,剪刀商店特别热闹,有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小朋友来参观商店。小朋友走进商店都忍不住地嚷嚷:“这把剪刀真漂亮!”“这把剪刀真大呀!”“这剪刀的头怎么是弯的?”“呀。剪刀都是不一样的!”“剪刀为什么不一样呀?”……
幼儿园的老师讲话了,她告诉小朋友:“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剪刀,剪刀的用处可大啦,所以人们就根据不同的用处将剪刀设计成各种各样的……”老师的话让孩子们明白了道理,柜台里的剪刀们也听到了老师的话语,它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从此以后再也不争吵了。
2008年3月15日
将近三周的活动终于结束了,对孩子们来说共同探究“生活中的大问题”是有收获的!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明白了很多。曾经一直以为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很近,然而,孩子们却让我知道了:原来我并不真正理斛他们,孩子们会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中发现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大问题”,这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倾听儿童、走近儿童”的重要性:其次,在同应幼儿需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不需要安排预设活动?”“怎样确立预设活动的目标?”这些思考将成为我日后行动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这也让我汗颜,曾经有那么多“莽撞的教育”;同时,在和孩子们的共建活动巾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更加留意每个幼儿的表现表达,我必须腾出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在这类活动中,他们是真正的主人;最后,我想说“在和孩子们的共建活动中,我渐渐地忘记了自己是个老师,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我在和他们一起长大!”——这是我许多年来没有过的感觉!
从“我是中国人”看幼儿生成与教师预设
2008年5月20日
还记得去年过完教师节。我一边掐指算着离国庆的日子,一边翻看着教师指导用书,我设想在教室的墙面上布置上中国地图、五星红旗等材料,以此来引发幼儿进入《我是中国人》的主题。
有一日,几个孩子在游戏中突然想到要开“烟花店”。于是。我在区角游戏中投放了多种纸质材料。手剪成“菊花”状,拿在手上摇晃。看着她们做出 的五颜六色的“烟花”,我灵机一动,于是就用废旧盒子和瓶盖子制作了一个“照相机”。
交流的时候我举着我的“照相机”告诉孩子们:“哪天你们放烟花的时候,我要将美丽的烟花拍摄下来!”孩子们说,要等到过年才放焰火。我大声求饶:“啊?还要等五个月啊?太长啦!”于是就有孩子“中计”把放烟花的日期提前到了国庆节。
其实,交流的时候除了热衷地探讨放烟花的日期外,孩子们对我手中的“照相机”也爱不释手!游戏才结束,就有人躲到活动区找出了许多废旧物品模仿着制作了各自的照相机。
国庆节要到了,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资料袋,让孩子们在国庆期间带上自制的照相机到大街上找国旗……
国庆节时孩子们真的背上了他们自制的照相机走上了大街。
过完国庆节,孩子们又开始了他们的游戏,这回孩子们主动提出要玩“到上海旅游”的游戏,显然,国庆期间的经历让他们有了游戏的欲望。他们一边“构造”着各种建筑,一边模仿着游客到上海的主要景点游玩。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游戏中玩起了“国庆花车节”。“造一辆怎样的花车?”“花车上该请谁坐上去呢?”……这都是孩子们关心、讨论的话题,最终在我们的花车上澳大利亚公主和土耳其王子还结婚了呢!
在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家乡有着情不自禁的喜爱情感,由此我开始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关于上海的信息,产生了活动“喜欢上海的理由”。
同时,班级里收到了孩子们在国庆期间的“收获”,他们用绘画画出了国庆期间找到的“五星红旗”。我翻看着每一本记录本。由衷地感慨“五星红旗真的是无处不在”!于是。我就设计了集体活动“我爱五星红旗”,在实施教材“我的火车就要开”中孩子们讲到了内蒙古,从此我们的游戏中有了“神州飞船”基地……
在“神州飞船”基地里。我们不仅收集了大量的宇航员叔叔的资料,还积极地设立了各种考试选拔宇航员,班级里的小何成为了第一个通过测试的宇航员。当我连续跳绳50个,得到“通过”的卡片后,我成为了班级中第五个可以上天的宇航员。为了能让我顺利升空,孩子们在比较中寻找着最适宜的材料帮我制作宇航服,他们尝试各种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我的身高、腰围等,最终我穿上了他们亲手为我制作的宇航服“登”上了太空。
以上记录的是我和孩子们的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我面对幼儿的生成预设了以下活动回应幼儿:“放烟花游戏”,是教师提供各种材料支持幼儿的生成;“制作照相机”,是教师创设良好环境诱发幼儿的生成;“国庆找国旗”,是教师设置新的问题拓展幼儿的生成;“喜欢上海的理由”,是教师利用家庭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成;而“我爱五星红旗”,则是教师通过预设集体活动引领幼儿的生成。那么,幼儿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又获得了什么呢?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教师的行为暗示中获得了游戏的新灵感;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体会着各类游戏的快乐:在环境的渲染下接受着各种良性的信息;在不断提供的信息刺激下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体会着探究的乐趣……
徐则民,上海市静安区南西幼儿园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幼儿国十佳中青年教师、上海市首届市级骨干教师、静安区幼教名师等荣誉称号。现主持上海游戏教育研究所的游戏研究工作。本期选栽她的博客,刊登徐老师在游戏教育过程中关于游戏探究、师生互动、游戏生成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反思,以期引起读者对幼儿游戏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和孩子一起聚焦生活中的“为什么”
2008年2月21日
在和孩子讨论游戏内容时,奇奇突然问:“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厨房用品?”我很惊讶,做教师这些年来这可是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问题,但我清晰地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
“其实,剪刀还能做木工,我爸爸就用过。”这时又有小朋友在一旁补充。于是,我追问全班孩子“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所有的孩子哑口无言。我真的有一丝冲动想告诉孩子们:“就是因为剪刀本领大呀!”然而我还是忍住了,和孩子们一起把问题记到了班级中的“问题树”上……
2008年2月23日
周五,寄宿制的孩子要回家了,临走的时候我问起:“谁还记得奇奇的问题?”没想到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准确地说出两天前我们共同面对的那个“大问题”。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利用双休日去调查一下“生活中剪刀到底有什么用?”
2008年3月6日
思索了一整天后,终于还是写下了一个集体活动的教案,我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来实施我们的“深入教育”。
活动目标:
1 在幼儿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集体的交流知道剪刀在生活中的各类用途。
2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剪刀,发现剪刀的异同,引发幼儿对剪刀进一步探索。
在这样的目标引领下,我首先组织幼儿做一个“说剪刀”的游戏。我将幼儿分成两组,用轮番抢答的形式来说说“生活中剪刀可以剪些什么”。
其次,我引导孩子玩一个“分类”游戏:利用大家收集的各种资料。根据教师的指令将资料归类。如:当剪刀剪哪些东西的时候。它是厨房用品呢?当剪刀剪哪些东西的时候就成为学习用品呢?什么时候剪刀可以成为木工工具……等到这一游戏结束,我还利用剩下的资料。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再次归类。
最后,我引领幼儿观察生活中收集的各种剪刀,启发讨论:剪刀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剪刀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不同?
活动结束了,反思所有的过程觉得的确有收获,因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归类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问题”。
可反思所有的过程我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我觉得活动中终究还缺了一点什么!
2008年3月12日
“到底缺什么呢?”我依然在思索。
今天。我把前两天集体活动中幼儿归类的各种结果展示在教室墙面上。孩子们对此还是兴致勃勃,他们不约而同地围聚在我的周围又一次讨论开了。这次他们的讨论就显得很有“水平”了,他们争着说:“当剪刀剪这些东西的时候,剪刀是学习用品。”“剪刀还可以是缝纫用品。”“剪刀是园林工人用的工具……”
我特地找来了奇奇,问他:“能告诉我为什么剪刀既是学习用品。又是木工工具,还是厨房用品呢?”他响亮地回答我:“因为剪刀样样东西都能剪,剪刀的本领很大的。”他的话让我茅塞顿开,我终于意识到了“我缺的是什么了!”
在与孩子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作为教师的我到底该关注什么?是利用大量收集的资料来解决“剪刀分类”这一知识点?还是挖掘现有的、大量的资料引导孩子去领悟“剪刀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儿童的一种态度、一种情感?
2008年3月13日
我以为在师生共建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绝对不能仅仅关注主题活动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要在实践中精选那些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态度。这天,创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剪刀店里的故事》,并在休闲活动中讲给孩子们听,以弥补内心的“缺憾”……
剪刀店里的故事
夜晚,剪刀商店关门了。剪刀们和以往一样又开始开会了,今天他们在讨论“谁的本领大”。
儿童剪刀得意地说:“瞧我。我的模样最漂亮,花花绿绿的,小朋友都爱我!”
缝纫剪刀不服气地说:“我才奇特呢!我的头是弯曲的,我能在缝纫机里工作!”
绿化剪刀不同意说:“要说本领,你们瞧瞧我的个儿,就能猜出我‘力大无比’!”
手术剪刀也不甘落后,它大声地说:“我的本领最大,手术中少不了我,我可以挽救生会……”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直到第二天清晨商店开门了他们才停止了争吵。
这天,剪刀商店特别热闹,有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小朋友来参观商店。小朋友走进商店都忍不住地嚷嚷:“这把剪刀真漂亮!”“这把剪刀真大呀!”“这剪刀的头怎么是弯的?”“呀。剪刀都是不一样的!”“剪刀为什么不一样呀?”……
幼儿园的老师讲话了,她告诉小朋友:“因为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剪刀,剪刀的用处可大啦,所以人们就根据不同的用处将剪刀设计成各种各样的……”老师的话让孩子们明白了道理,柜台里的剪刀们也听到了老师的话语,它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从此以后再也不争吵了。
2008年3月15日
将近三周的活动终于结束了,对孩子们来说共同探究“生活中的大问题”是有收获的!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明白了很多。曾经一直以为我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很近,然而,孩子们却让我知道了:原来我并不真正理斛他们,孩子们会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中发现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大问题”,这让我清醒地意识到“倾听儿童、走近儿童”的重要性:其次,在同应幼儿需要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不需要安排预设活动?”“怎样确立预设活动的目标?”这些思考将成为我日后行动的一个重要“关注点”,这也让我汗颜,曾经有那么多“莽撞的教育”;同时,在和孩子们的共建活动巾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更加留意每个幼儿的表现表达,我必须腾出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在这类活动中,他们是真正的主人;最后,我想说“在和孩子们的共建活动中,我渐渐地忘记了自己是个老师,更多的时候我觉得我在和他们一起长大!”——这是我许多年来没有过的感觉!
从“我是中国人”看幼儿生成与教师预设
2008年5月20日
还记得去年过完教师节。我一边掐指算着离国庆的日子,一边翻看着教师指导用书,我设想在教室的墙面上布置上中国地图、五星红旗等材料,以此来引发幼儿进入《我是中国人》的主题。
有一日,几个孩子在游戏中突然想到要开“烟花店”。于是。我在区角游戏中投放了多种纸质材料。手剪成“菊花”状,拿在手上摇晃。看着她们做出 的五颜六色的“烟花”,我灵机一动,于是就用废旧盒子和瓶盖子制作了一个“照相机”。
交流的时候我举着我的“照相机”告诉孩子们:“哪天你们放烟花的时候,我要将美丽的烟花拍摄下来!”孩子们说,要等到过年才放焰火。我大声求饶:“啊?还要等五个月啊?太长啦!”于是就有孩子“中计”把放烟花的日期提前到了国庆节。
其实,交流的时候除了热衷地探讨放烟花的日期外,孩子们对我手中的“照相机”也爱不释手!游戏才结束,就有人躲到活动区找出了许多废旧物品模仿着制作了各自的照相机。
国庆节要到了,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资料袋,让孩子们在国庆期间带上自制的照相机到大街上找国旗……
国庆节时孩子们真的背上了他们自制的照相机走上了大街。
过完国庆节,孩子们又开始了他们的游戏,这回孩子们主动提出要玩“到上海旅游”的游戏,显然,国庆期间的经历让他们有了游戏的欲望。他们一边“构造”着各种建筑,一边模仿着游客到上海的主要景点游玩。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游戏中玩起了“国庆花车节”。“造一辆怎样的花车?”“花车上该请谁坐上去呢?”……这都是孩子们关心、讨论的话题,最终在我们的花车上澳大利亚公主和土耳其王子还结婚了呢!
在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家乡有着情不自禁的喜爱情感,由此我开始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各种关于上海的信息,产生了活动“喜欢上海的理由”。
同时,班级里收到了孩子们在国庆期间的“收获”,他们用绘画画出了国庆期间找到的“五星红旗”。我翻看着每一本记录本。由衷地感慨“五星红旗真的是无处不在”!于是。我就设计了集体活动“我爱五星红旗”,在实施教材“我的火车就要开”中孩子们讲到了内蒙古,从此我们的游戏中有了“神州飞船”基地……
在“神州飞船”基地里。我们不仅收集了大量的宇航员叔叔的资料,还积极地设立了各种考试选拔宇航员,班级里的小何成为了第一个通过测试的宇航员。当我连续跳绳50个,得到“通过”的卡片后,我成为了班级中第五个可以上天的宇航员。为了能让我顺利升空,孩子们在比较中寻找着最适宜的材料帮我制作宇航服,他们尝试各种工具、运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我的身高、腰围等,最终我穿上了他们亲手为我制作的宇航服“登”上了太空。
以上记录的是我和孩子们的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我面对幼儿的生成预设了以下活动回应幼儿:“放烟花游戏”,是教师提供各种材料支持幼儿的生成;“制作照相机”,是教师创设良好环境诱发幼儿的生成;“国庆找国旗”,是教师设置新的问题拓展幼儿的生成;“喜欢上海的理由”,是教师利用家庭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成;而“我爱五星红旗”,则是教师通过预设集体活动引领幼儿的生成。那么,幼儿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又获得了什么呢?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在教师的行为暗示中获得了游戏的新灵感;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体会着各类游戏的快乐:在环境的渲染下接受着各种良性的信息;在不断提供的信息刺激下开始接受新的挑战;又在与家长的互动中体会着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