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嫁接,柔性生存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因一些客观因素从熟悉的环境嫁接到上海,换了土壤、空气和水分,成为新移民。
  他们在上海,事业或大或小,物质和可支配的权利或多或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在这个城市如鱼得水,伸缩自如,滋润自在。
  如果说“刚性嫁接”到上海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才能完成,那么在上海“柔性生存”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一种悟性,一种对这个城市文化的认可和全情融入……
  
  有一种诱惑名叫上海
  文/沙然
  田先生,上海恒瑞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老家北京。
  今年是田先生的本命年,也是他移民上海的第4个年头。他是皇城根儿脚下长大的地道北京人,成长经历和北京街头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长着棱角分明,笔笔有如刀刻的一张脸,挺直高大的身板,性格刚毅执拗而又不失浪漫天真,做事随心所欲,不按常理出牌,整个一个《大宅门》里的白七爷和《结婚十年》里的成长的综合体。年过30,在事业中天的时候却选择了离开北京,扎根上海,几年下来,他在此安家落户,娶妻生女、打理生意,日子似乎过得异常滋润。在深夜上岛咖啡轻柔的音乐声中,他点燃一支烟,慢慢讲述着自己和上海有关的故事。
  离开北京是因为疲倦。对一切都心生倦意。因为一些感情纠葛,一些缠人琐事,我狠下心,对自己此生最爱的女人说,还是分开一段时间吧,如果一年之后,彼此依旧牵肠挂肚,那么此生就让我们一直携手走下去吧。她哭得肝肠寸断,但是,因为向来顺着我惯了,还是点了点头。不过一年而已,很快就过去了,我当时就这样想着,这样来到了完全陌生的上海。
  我从北京一路开车过来,十几个小时的枯燥驾驶,好似永远到不了头,简直心力交瘁。但是一过高速公路,进入上海地界,那会儿刚刚入夜,迎面是开阔的马路两边崛起的高楼,鳞次栉比,灯火辉煌。不知为什么,我一下子就被每家每户窗口上亮起的灯给震住了,那种温暖的灯光给了我最初的勇气和慰藉。刹那间,我对上海一见钟情,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有宿命般的归属感。我忽然很想她,要是把她一起带来,这不就有家了么?多好的一个家啊!一片闪亮的华灯在眼前变幻着,我流泪了。
  住进酒店之后,我就开始看房了,几天之后,在浦东张扬路买下了一套现房,那时楼价还未大涨,品质高档的楼盘比北京便宜不少,而且升值空间极大。两个月后,住进我自己精心设计布置的新家,伴随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袭卷而来的是更深的失落感。家里空荡荡的,听得到回声,我在北京的生意都关掉了,在上海又能做些什么呢?
  接下来的一年里,忙忙碌碌的,我为了在上海生存、立足、过得更好而奋力打拼。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城市,尤其近两年,楼市开始翻起了筋斗云,我也不停地买房、卖房,不停地做着各种赚钱和赔钱的生意。最后,我选择了做餐饮,火锅店和港式茶餐厅。等我的生意稳定了,性格也渐渐平和的时候,我猛然惊觉,我来上海定居已经四年多了,当初和她的约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爱而不得是人生最深挚的痛苦,但是我,只能一声叹息,因为我早已经习惯了上海的潮湿、方便、开化和自由。
  比起北京遛弯的悠闲、上班的懒撒而言,上海是一个节奏紧张、步伐飞快的都市。在这样一个城市里生活,时间真是脆弱得不堪一击。你首先想到的必定是生存以及如何生活得更好,对于有点事业基础的人来说,来到上海,更像穿上了《红菱艳》里的舞鞋,非跳到累死不能脱下来。情感对处在上海经济大潮的风口浪尖的人来说,是一种无福消受,甚至没空去想的奢侈品。很多时候,欲望代替了爱情。
  不过,田先生还是喜欢这个城市。她每天都在费尽心机地引诱他。
  
  一个女人爱上一座城市,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
  文/吴剑
  琳梓,27岁,上海某水产贸易公司财务,老家浙江定海。
  
   一个女人爱上一座城市,也许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25岁的琳梓在来上海时应该属于“海归派”。在新加坡求学3年后,她本能地选择回来,但她拒绝了母亲回到家乡的希望,而是毅然决定在举目无亲的上海寻找自己的天堂。
  “我喜欢上海的感觉,既能让人在十里洋场、在隐秘的弄堂浓浓地怀旧,又可以徜徉在霓虹的街头享受现代的,有时会令人有种时空交错的错觉,很迷人的感觉。”刚到上海的日子并非琳梓想象中那么美好,毕竟一个女孩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完全独立的生活,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首先是工作,海外学子早已不是不像前些年那么吃香,“海龟(归)派”已变成了“海带(待)派”。找工作的那段时日对琳梓来说还历历在目,“若不是我当时一鼓作气,抱着一股冲动,也许我现在已经在家乡过上安逸的日子了,我当时就觉得我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简历投了无数,很多都是石沉大海没有音讯,单面试就经历了十几次。等到终于找到现在这家在陆家嘴的贸易公司,已经是两个月以后了。这两个月琳梓瘦了好多,妈妈到她租的阁楼来看她,心疼得直落泪,倒是琳梓一付大功告成的喜悦。放着家里别墅式的房子不住,却来上海住“鸽子笼”,妈妈一直无法理解。不过琳梓一直相信总有一天她会在上海拥有自己的房子,哪怕不大,她也会让它成为温馨的小屋。
  从此琳梓开始光鲜靓丽地上班,光鲜靓丽地享受上海。“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点,灰灰暗暗是一天,明明媚媚也是一天。况且上海的女孩都很会打扮,她们能把几十块的衣服穿出几百块的效果,一直令我很佩服。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道养眼的风景。”琳梓每天化精致的妆,穿优雅的职业套装,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上海都市丽人。
  她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决不希望工作的烦恼来扰乱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周末的时候,在茂名南路的酒吧间里,喝上两杯“超级火焰”,微带醉意的和身边人交谈,从外贸谈到出国留学,唯独不涉及私人情感,她没有真正的醉过,因为还没有找到醉了以后能够放心地将自己托付的人,但换来这份闲情却也是颇为享受的。夜晚走在满是梧桐树叶的马路上,华灯依然,独自品味着夜风的洒脱,累了就扬招打的,开门的第一句话是全上海夜晚十一点以后通用的:“师傅,打个八折……”除了独自享受夜晚的迷离,随意的一茶一坐、星巴克她都爱去,和好友晒着太阳,看看窗外的风景、聊聊心事、发发呆,很放松很好。有时就想这样一直过下去,没有物质的欲望,没有太大的压力,很惬意的生活偶尔会让她忘了自己初到上海时的那股拼劲。
  不过这只是一时的麻痹自己,回到现实琳梓还是一如既往有点烦恼,这点烦恼来自她对现在生活的不满足。她所在的贸易公司规模并不大,但工作却不简单,虽然工作不如大公司分工那么细,自己所管辖的事务似乎还能涵盖在大公司根本不可能接触的工作,但跳槽的念头却没有消失过。“在大公司接触面更广,只要有能力就会有更多升迁的机会,甚至是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琳梓希望再次给自己一次挑战,她给自己报了夜校,让自己忙到几乎没有约会的时间.“让自己更忙碌,是为了今后跳槽作积累,我不希望自己一直原地踏步,有了积累才会更有底气。”当然如果还有一些空余时间,琳梓最希望学的就是拉丁舞,既能让自己更富有激情,又能保持完美身材,岂不一举两得?
  因为城市的魅力,因为自己的性格使然,琳梓不知不觉中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一名有着刚韧目标的新都市女性。
  
  周游世界之后,扎根上海的理由
  文/沙然
  梁先生,AC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亚太区总部高层,老家南京
  
  梁先生生于七十年代中期,他的经历颇为复杂。身为南京人,却在北方长大,又在国外求学多年——北欧国家是他最为熟稔和喜欢的地域之一。以出色的英语能力为基础,加上在瑞典这个移民国家留学的经历,瑞典语、丹麦语、荷兰语、意大利语……各种语言在他而言犹如听我们听各省方言一样亲切有趣。
  梁先生学的是目前最为炙手可热的金融专业。现在瑞典人开办的AC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担任高层manager,主要负责亚太地区金融项目的规划与管理,因此,又比常人多了很多了解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的经历。一番游历下来,他依照秘书的建议,把家安在了乌鲁木齐南路一带。
  一开始,梁先生并未觉得自己住的地方有多么好,在国外呆久了,空旷的雪野和开阔的马路,令他有驰骋自如的驾御感。初来上海,他一眼看中的就是浦东世纪大道的一马平川,和陆家嘴那犹胜东京银座的高楼大厦。一个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上海,这才是他想像中可以屹立于国际大都会之林的城市轮廓。反而,上海西区老洋房泛起的梅雨季节的味道、墙壁上蔓延的苔藓,里弄里一排排竹竿上晾着的滴水的“万国旗”令他始终觉得逼仄和潮湿。
  但是,上海的好处,是在安家之后住久了才慢慢品味出来的。梁先生说,对上海的感觉有如先结婚后恋爱,是一种琐碎细节堆砌出来的日久生情。他动情地说起那天深夜加班回来,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被影影绰绰的倦意笼罩着,本以为自己是个“孤魂野鬼”,正在自叹自怜的时候,只见路上依旧车水马龙,出租车和24小时便利店随处可见;饿了,街头就有糖炒栗子、麻辣烫、火锅店、本帮菜的馆子,各种小吃一家挨着一家,生意红红火火。眼前的一切,让在人烟稀少得近乎冷清的北欧生活惯了的他备感温暖。难得浮生有闲,还可以到安福路、五原路、永嘉路、思南路轧轧林荫道,兜兜小店,看看话剧。有时候,生活的乐趣不在浓汤赤酱里翻滚,而在清茶淡水中裹藏。他说,在上海住着,做什么都特别方便!
  梁先生的公司位于南京西路一家甲级写字楼内。上班下班的匆忙人流中,他总能发现许许多多衣着富于特色,尤其是配饰独具匠心的女孩从身边擦肩而过。南京西路是现今上海当之无愧的美女集中营,更难得的是一种女孩所特有的精巧和温婉。如果把后半生交给上海,这样一个养眼更养心的城市,再娶一个同样养眼更养心的妻子,人生至此足已矣——梁先生如是说。
  
  在上海“玩游戏”的男人
  文/吴学英
  康小林,上海浩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营“第一网游”游戏网站(www.d1d1.com)。老家江苏南通,1997年9月移居上海
  
  记得第一次打电话预约采访的时候,康小林的原话是“我不是新移民,我是上海的”,看来他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刚性嫁接,柔性生存”的蜕变。
  1997年9月,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的他忐忑的踏上了上海这块充满诱惑和刺激的城市,但是四年的象牙塔的大学生活,他没有生活和竞争的压力,有的只是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前晕眩的感慨以及黄浦江边脚下外滩的舒适。在他享受着上海的气息的时候他喜欢上了上海这个城市,周末的时候走在繁荣的南京路上,呼吸着喧闹的味道;漫步在安静的弄堂里,回忆着典雅的韵味。核工程专业的他却对期货、股票格外的感兴趣,据他透露,为此他还小赚了一笔,原来从大学时代开始就已经渗透出来未来企业家的锋芒了。
  非常幸运,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他又完美的完成了一次蜕变,凭着他出色的口才和缜密的思维能力、过硬的“专业技术”,他被上海的一家大型企业录取了,职位是采购加零碎的活儿。公司开出的薪水也不低,刚踏出校门的他虽然欣欣然,却也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闯出点名堂。
  在大型企业工作了一年多,好强的他内心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虽然父母觉得他在上海工作也不错,也没给家乡人丢脸了,但是他的心中有一股很强的念头:他想拥有一份他自己的事业。手中紧紧地握着《商界领袖》,然心里仍旧做着激烈的矛盾,万一失败了,也许就什么都不剩了,一切重新开始,那么他还能在上海立足吗?他明白他没有烧钱的资本,所以他还是希望自己多积累些经验,不能太操之过急。
  2003年底,康小林在网吧和众多游戏迷朋友的身上找到了曙光,随着网络游戏的盛行,游戏迷人数骤然上升,可是却很少有专业的网络游戏发布平台,他想为全中国的网络游戏迷们创立这样一个平台,可是他自己不会玩游戏啊,怎么办?康小林再次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2004年初,康小林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这一步踏出了他对上海的憧憬,也踏出了他对自己的挑战道路,上海此时在他心中已经不再风花雪月,而是一个拼搏的战场。创业至今,康小林已经快一年没看电视了,太多的时间是在公司里通宵、加班度过的,什么事都得自己亲力亲为,游戏网站的事情琐碎而繁杂,对网民的服务甚至可以说是终身的,当然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网站一天比一天红火,此时任何辛苦都值得了。
  
  一个忠厚的投资银行家
  文/吴学英
  储德兴,上海儒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吉庆岳西县,1994年移居上海
  
  “学历是一种包袱,真正创业的人会把学历、身段、包括以前的成功都抛在脑后,只有真正的到一线去,你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信息和价值。”储德兴说。
  1990年安徽大学毕业以后,进入银行工作,待遇不低,工作不累,本可以安安份份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但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也许与生俱来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卯劲,工作了四年以后,忠厚的储德兴再也按捺不住想闯一番事业的心。但父母极度反对,父母总想不通为什么个子单薄的儿子要放弃这么好的工作,出去受苦。那时的储德兴,上海在他脑海中是那么遥远,只有在电影《上海滩》里依稀能拾掇到自己对上海的憧憬和幻想。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当时的储德兴注入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新鲜的血液,再也顾不得家里人的反对,1994年,储德兴毅然辞掉银行的工作,决定闯荡上海滩。当他第一次真实地站在上海黄浦江边望着滔滔江水时,他陶醉了。当时的他非常理性地选择了报考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只有自己真正准备好了,上海才会接纳我。”朴实的储德兴希望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此时的他又一次面临找工作的坎坷,“我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又没社会经验,当时真的很怕自己无法融入这个城市。”他笑着对我说。
  非常顺利的,他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同样不错的工作,无依无靠的储德兴很快在上海找到了家的感觉,公司的宿舍让他度过了无数个温馨的夜晚。那时的储德兴总是会把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看书,通读《孙子兵法》。当时的上海骨子里仍旧渗透着排外的气息,外地人的方言在上海人眼中就像是刘姥姥或刘老根,这让很多兴奋地到上海来的新移民心里漫溢着过多的孤独和寂寞,于是总不由地在工作时表现出一股抵触的心理,甚至一度地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城市。
  真正改变他生活的是四年的德隆生涯。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整合中国传统产业,立足于资本市场与行业投资相结合的国际化战略投资公司,他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是一个响亮又神秘的名字,就在这个精英团体里,储德兴如鱼得水,不仅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特长,更练就了他缜密的战略头脑。
  2004年德隆的故事停止。此时的储德兴没有任何犹豫,羽翼日渐丰满的他,明白自己应该真正开始为自己的上海之旅做一篇完美的文章了。
  从创立自己的公司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摸爬滚打,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市场分析以后,他发现有太多的中小型企业缺乏专业的投资指导,也有太多的小型企业在艰难地走着,他们需要一个专业的投融资专家为他们指引一条光明的道路。“把战略性、机构性的思维带到小企业是非常失败的”,做惯了大战略、大手笔的储德兴曾经一度困在“上去容易,下去难”的尴尬境地,但是这个困境并没有困扰他太久,他做了一个很大的决定,他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体系。“为中小型企业服务”,这便是储德兴的的“野心”。
  现在的储德兴,在上海安家立业,其乐融融。他送给所有在上海闯荡的外地小伙子们,特别是那些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年纪不小,但是尚未找到自己心爱之人的成功人士。“因为事业我们曾经遗失了一些东西,相信在某一个角落你的公主仍然在痴情的等待着你去接她回家,我们是出色的,我们是有责任心的,我们一定会找到我们的公主并带她回到温暖的家。”此时的他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上海这个大家庭,他享受着上海的摩登,享受着上海带给他的磨练,享受着上海带给他的惊喜,享受着外滩带给他的激情。
  “上海,水深不可测。”储德兴如是描述上海,我想也许这也是上海能够胸怀宽广的缘故吧!在这大海深处,你可以任意的遨游,触礁了你可以勇敢地带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向前探索,也可以等待别人救援把你送回温暖的家。
  最后他说,他非常喜欢“新移民”这个称呼。
  
  从“尘埃待定”,到“尘埃落定”
  文/陆漪
  VICKY,上海美和语言进修学校培训师,26岁,老家江苏
  
  来上海前,VICKY便信誓旦旦要好好作为一番,先前是个小城镇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在摇身一变成了高级语言进修学校的培训师,专教外国人学中文。VICKY说,她喜欢这样的改变,虽然依旧混迹在英语的圈子里,但感觉生活充实和兴奋了不少。
  首先,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语言。以前教书时杂事太多,无暇学习,现在可以一边教书一边接受语言学校的培训,同时还在外面报了几门别国语言进修。问她,英语、日语、法语一起上,会觉得累吗,或者说,会习惯于在它们之中周旋吗?VICKY笑了笑回答说:“多学点语言总是好的,我现在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教学,而且有多种选择,相信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认识VICKY很久,记得她刚来上海时,还曾茫然地在msn上更名为“尘埃待定”,如今却是俨然一副“尘埃落定”的样子了。她说,因为喜欢上海的氛围,所以来闯一闯,一开始就作好了思想准备,结果是比她预料得要好得多。因为有很好的英语基础,VICKY在上海找寻工作轻而易举,她总说有积累就不会害怕,不会觉得前方黑暗一片,果然如是。
  如今的她,已非常熟悉上海的城市脚步,上课、培训、夜校几不误。虽然有些累,但因为是自己的喜好,所以做起来很有劲道。
  又问她,一个人住在租借的房子里有何感想,会对未来有更远的梦想吗。VICKY说,一个人生活总归没有太大的安全感,总觉得是在提着胆生活,不知道未来的路究竟怎样,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在上海立身。很多时候她会考虑将来的事情,心里暗暗地有所打算。而现在,她唯一能做的,便是不停工作、学习、培训,多积累语言知识,为今后作准备。总体来说,VICKY对自己在上海的前景比较乐观,这个有着甜美笑容和自信特质的女孩子,已经在上海留下了自在昂然的脚步。
  
  同题问答
  1.来上海几年?为什么来上海,最初是什么吸引你?打算呆多久?是否打算“连根拔起”、彻底扎根?
  VICKY:2年。我来上海,是想找寻一种更好的生活。我喜欢上海的多元化文化,这种荟萃式的文化正是我来上海的诱饵。
  田先生:四年多了。就是为了离开北京,国内能和北京相媲美的城市惟有上海,所以来了。准备一直呆下去,做个彻底的新上海人。
  梁先生:快五年了,上海是国内金融中心,学金融的肯定要到这个熔炉里锤炼一番。不确定,也许几年后又走了,暂时想不了那么远。
  储德兴:来上海11年,因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觉得从事经济方向,应该选择上海,故考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相信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将来肯定会长期在上海发展,彻底扎根上海。
  吴劲松(上海帝萨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12年,最初是来上大学。不知道要呆多久。
  章军(上海中油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前前后后加起来有十几年了吧。 1986年来上海读书的。1990年毕业后,回到了家乡。1994年,重新回到上海工作。
  沙然(本刊记者):三年零三个月。因为母亲是上海人,想叶落归根,就陪她来了。打算一直呆下去,除非将来的另一半想移民国外。
  
  2.你认为上海最迷人之处是什么?
  VICKY:集各地之精华,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田先生:什么事情都比较有规矩。人群素质较高。
  梁先生:生活方便。
  储德兴:上海最迷人的地方是他存在的机会,他的国际化;上海可谓是“深渊藏蛟龙”。
  吴劲松:安全和环境。
  章军:我喜欢上海,因为,上海是我发展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上海最迷人的地方是,上海是成功者的家。她具有无比的包容性。
  沙然:海派文化。石库门、林荫道、老洋房、夜生活……
  
  3.你感觉自己充分享受过上海么?享受了什么?
  VICKY:还谈不上充分享受。因为有些“充分”是要用金钱来换取的,所以在你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上你也不可能有充分的享受。
  田先生:没有,太忙了,来不及享受。
  梁先生:充分谈不上,总有新的享受等待着你,不过美食和夜生活让我记忆深刻。
  储德兴:还没有吧,多数是忙着工作。谈享受的话,还没有,现在的条件还没有成熟。
  吴劲松:算吧。
  章军:上海有米氏西餐厅的美食和绚丽的LV旗舰,有88楼的金茂和每小时431公里的磁悬浮,有柏林爱乐的顶级演出和大剧院的天鹅湖,但,最最令人享受的是:上海,是成功者的天堂,也是立志成功人士的战场。
  沙然:享受上海的几个瞬间:第一次在SASHA里手握一杯红酒看别人打桌球,第一次在BABYFACE里看到鱼贯而入的俊男美女,第一次在马德里咖啡馆喝我现在也觉得是最香浓的咖啡,第一次在光影斑斓的外白渡桥上吹晚风,第一次吃到诱人的排骨年糕,葱油开洋拌面,第一次随心所欲兜西区的马路,却一路兜到了蔡元培故居、丰子恺故居、阮玲玉故居、张爱玲故居……素净与妖娆,陈旧与摩登,文化与时尚,激烈对撞的各种元素在上海混元如一。
  
  4. 觉得上海是否适合人居?
  VICKY:上海适合人居,但如果有更大的空间,更少的污染,人们会生活得更好。
  田先生:适合。
  梁先生:当然。
  储德兴:还可以,上海工作机会很多,发展机会很多,但对于居住来讲,感觉成本很高,生活质量对大多数人来说不能算高,但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治安是比较好的。
  吴劲松:一般。
  章军:非常适合。
  沙然:按照我的排名,国内最适合人居的城市前三甲依次是:杭州、大连、上海。
  
  5. 对上海最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VICKY: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她能提供一个物质与精神都很丰富的平台,让你更方便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更大程度地施展你的才能。我对上海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交通的拥挤。
  田先生:最满意的还是方便,最不满意的是太看重钱,尤其在商场上,利益第一。丢失了义气两个字,没法改造,这是城市性格。
  梁先生:最满意的是:方便。最不满意的是:还不够包容。眼界不够开阔,太自以为是,四十岁以往的人群中,市侩气息还是比较浓的。
  吴劲松:最满意是上海的治安,最不满意的是上海的公务员的工作态度。
  储德兴:对上海最满意的地方:治安好、办事规范、国际接轨程度高、时尚和传统并存。已经适应上海的上海,没有什么最不满意的地方。
  章军:最满意:上海一直在发展。不满意:上海的交通。
  沙然:最满意:规则、秩序、方便。最不满意:贫富差距令人惊讶。
  
  6.目前在上海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你觉得上海会给你什么?
  VICKY:目前我最想在上海得到的就是稳定又满意的生活状态。我觉得上海会给我这一切,但她的赐予要靠我的努力去换取。
  田先生:爱。和相爱的人厮守。上海能给我安定的生活,让我遗忘过去。
  梁先生:妻子、家庭。希望如此。
  吴劲松:没有什么最想得到的,上海会给我上海的生活。
  储德兴:在上海最想得到的是个人价值体现,我觉得上海会给我这个机会。
  章军:上海已经给了我很多,上海给了我发展的机会,这个,已经使我终生受益了。
  沙然:爱人和财富。在上海,努力加机遇一定能得到后者,却未必能得到前者。
  
  7. 上海你感觉最格格不入、水土不服的是什么?你如何解决它?
  VICKY:在上海我感觉最不习惯的是不能经常穿高跟鞋,因为总要有很多路要走,所以为了不委屈自己的脚,只能委屈自己的身高了,穿平跟鞋呗。
  田先生:与人的沟通,思维不在一个平台上,尽量角色互换吧,遇到棘手的事情多想想,如果我是上海人,应该会怎么做。
  梁先生:好像没有。车多而马路又比较狭窄,开车太难受了。
  储德兴:初来上海时候,对上海的排外文化觉得很不适应,也不想学习上海话;现在,虽然不能说好上海话,基本可以听得懂。我觉得应该和上海文化融合一起。现在的上海也和10年前大不一样,移民城市更加明显。外来人不觉得孤独了。其实,排外现象,哪里都有,小城市也有,大城市也有,甚至家庭也有,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吴劲松:没有格格不入的感觉。上海人很好,素质很高。
  章军:没有,我很适应。
  沙然:上海人普遍将能赚多少钱当作工作的最大动力。而理想主义在此几无立锥之地。所以我只好逼着自己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没钱又没名的工作,只有傻B才做。
  
  8. 即使你很有钱,你在上海是否也曾有过自卑感?那是怎样的时刻?
  VICKY:自卑感有时真的与钱无关,但没钱真的会有自卑感。当我初来乍到,看到写字楼的一些高级白领穿着精致的服装昂首穿梭时,我在想到什么时候我才能买几套这样的服装?
  田先生:没有,现金为王。
  梁先生:因为不是上海人,所以在上海就要自卑?奇怪,我在国外也从没有自卑过,这个问题是典型的上海人问的问题。
  吴劲松:莫有过。
  储德兴:自卑感,我想这是发自人本源的东西,不管在哪,都会存在。有钱与否并不和自卑感有直接的关系。自卑感是前进的助推器,人的前进是永无止境的。
  章军:我在任何地方,没有自卑感。
  沙然:第一年来的时候有过。是在满屋上海人说着海派笑话或俗语,笑翻了一片,而你明明听懂了他们在讲什么,每个字都听懂了,可是还是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笑的——文化差异啊!
  
  9. 若想在上海生活得如鱼得水,你认为所必需的物质和悟性是什么?
  VICKY:较好的素质和不错的物质基础,两者缺一不可。
  田先生:两百万才够在市区买个房,物质是无底洞,再多也不算多。但细心、经济头脑和嗅觉、还有责任感最重要。
  梁先生:除去房子和车,至少还有200万存款。还有EQ要高
  吴劲松:努力勤奋开心就好了。
  储德兴:在上海要活得舒服点的话,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必定的,但也要有很好的心态,毕竟在上海这个国际性大都市里,什么层次的人都有,不管自己处在哪个阶层,外面总有人在前面,而且事务是不断在发展的,今天的成就也不代表明天的成就。所谓悟性就是一个人不管在哪里,都要学会积极的心态,乐观,保持激情,不能被失败或者挫折打倒。
  章军:物质要求,是没有止尽的。所以,我的意见是:如果你想在上海生活,安逸地生活,就应该少一些物质方面的要求,平平淡淡最幸福。如果想在上海发展创业,那,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起码的。
  沙然:很难有人做到如鱼得水,大家都觉得很累,没钱的人为了赚钱而辛苦,有钱的人为了赚得更多而辛苦。但是,只要会“接翎子”,能“拎得清”,在此地自在顺畅地生活一点都不难。
  
  10. 你为自己“嫁接上海"打几分(最成功为10分)。
  VICKY:8.5分。
  田先生:7分
  梁先生:9分
  吴劲松:6.6分
  储德兴:9.5分
  章军:9分
  沙然:8分
其他文献
孙道临“索酬”有法可依  文/杨立新    孙道临先生对媒体采访请求付费,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媒体应当尊重被采访人的权利和劳动问题。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研究过,但是没有人提出来。因此,孙先生的做法就有很重要的意义。  从著作权的角度观察,被采访人对于访谈录之类的作品,不享有著作权。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后,采写的新闻报道或者访谈录等文字发表,都是记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则,法律
期刊
喜欢张艾嘉已经有段日子了。这个五官不够精致、身材不够撩人、年纪也已经有了一大把的女人。她在银幕上的形象多少总带点儿毛病,头发有些乱,衣服搭配得不甚和谐,动作言谈过于随便。   在一部电影里,她无家可归时到一个男朋友家住客厅,临睡前问那男朋友,你不和我睡吗?那男朋友反过来问她,你是在交房租吗?张艾嘉当时的表情令人难忘,有一些尴尬有一些感动还有一些自怜,活脱脱就是身边朋友的模样。   那种日常,是经得
期刊
生活在上海这个物欲横流的城市里,很多人高声疾呼:我要过率性的生活,我要追求新鲜的事物。拼命赚钱为了狠命花钱,狠命花钱之后再继续努力赚钱,这已成为当今青年全新的金钱理念。  我们要用金钱为自己赢得丰富的生活,如何掌握正确的理财观念便成了这一时刻迫切需要了解的话题。  真正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财商,为自己争取幸福的未来。于是,站在每一个与金钱有关的十字路口,我们这样提醒自己:我要自己有钱
期刊
急吼吼,沪语,意思接近于北方话“猴急”。猴急专门形容那些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的急躁表现,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急吼吼在海纳百川的上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吃相”,一种缺乏底气的表现,因而不被宽容,因为它与上海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    急吼吼,不是好腔调  文/何菲    所谓腔调,在如今沪语里的解释并不是字典里所说的说话的声音、语气等等,而延伸为着装、吃用、待人接物、使钱的风格,更进
期刊
一碗来自她的红烧肉,它的香味竟然在颜和他之间停留了十年之久,那久滞不散的馥郁最终湮掉了他,也湮掉了她。  结婚以后,他也一直保持着喜爱吃红烧肉的习惯,他偶尔也会提到那年她为他们几个馋猫端红烧肉吃的情景。他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家境困难以致他上大学和工作的初期经济上都很狼狈,一顿红烧肉竟似是咫尺天涯。那次她格外地给他多留了一碗,他吃的样子很没面子,他说天下没有比红烧肉再好吃的东西了。她当时清楚他和她之间
期刊
过度的批判是阴暗  文/林德清    曾经蛮欣赏诸如“批判的缺席”之类的语句,不仅显得时尚前卫,也似乎有种一言中的的感觉。然而听得多了,再纵观“批判”的现实,便发现,如今不是批判少了,而是泛滥成灾。民间批评家风起云涌,“点到穴位”的几乎没有,倒是扯着嗓子瞎鼓噪的不老少。对此,一位著名作家点评得很到位,他说,现在的学生让他描述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非常困难,可是让他批判一个人或一件事却可以洋洋洒洒,
期刊
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即什么是小资。小资这个词,虽然天天在报刊上满天飞舞,但哪怕最新的《辞海》也没有将它收入。我们无法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按我的理解,小资应该是一种生活和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为小资者小有财富,不至于为明天的早餐发愁;小有名气,用来满足可爱的虚荣心;悠闲有时间,才能进行各种充满闲情逸致的活动。这样,所谓小资的职业,它应该具备的元素是:   1、 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入,但不致于暴富
期刊
草根与主流  文/一楼    感动并不是来自不见人间烟火的高档社区,而是来自不断被人忽略的“草根本色”。  生活在一个繁华喧嚣的大都市,感动并不是来自不见人间烟火的高档社区,也不是来自衣着鲜亮的“主流”人士,而是来自不断被人忽略的“草根本色”——那种无需遮掩浑然天成的气质,那种贴近泥土跟大地的气质。像布衣诗人杜甫居寒屋而吟诵楚辞。  草根本色并不排斥英雄主义。就像05赛季欧洲冠军杯上英格兰球队利物
期刊
如果李毅当作家  千里光    深圳健力宝队李毅的一句“我的护球像亨利吧?”引来了火山爆发般的“全民骂李毅”运动,以致“今天你骂李毅了吗?”都快成了球迷间的一句日常问候语。人们把他比作“芙蓉姐姐”,因为他过于自恋,皮太厚,甚至有点恬不知耻了。  其实,这么骂李毅多少有点不公,因为不管怎么说,他在那场对韩国水原三星的比赛中有不俗的表现,在前面的奔跑争抢还有点管用。只是他一激动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自比
期刊
不喜欢有心人  双板桥    夜来翻看熊召政的《张居正》,里面有则故事让人寻思。  说的是明朝有个叫高拱的宰相,权倾天下。一日,有巴结者送上一江南绝色,白皙水灵,袅袅婷婷,十分可人。自来老牛喜嫩草,宰相老爷也不例外。眼见秀色待餐,登时心旌摇荡,春心大发。碍于初次相见,饱学鸿儒得先来点雅的,便让姑娘拈指琵琶,抚琴助兴。一曲终了,便有温语交流:  “这曲子叫啥名字?”  “回老爷,叫《锁南枝》,是一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