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力推动“信用卡特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先行一步,棋高一招
上海,200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花旗集团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宣布联姻。一年前,浦发银行董事长张广生肯定想不到会有这一天,因为他们和花旗接触的目的是信用卡,而参股6亿元则完全是“意外”的副产品。
根据浦发行和花旗达成的协议,双方在上海的信用卡中心将作为双方的首个合作项目。张广生表示: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将由花旗的人士担任,在得到管理层批准之后,该信用卡中心将从浦发银行中剥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由双方共同管理。同时张广生还迫不及待地宣布,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就可能会发花旗和浦发的联名人民币信用卡。
对于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协议,花旗集团企业和投资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龙肇辉很满意。因为花旗通过合资信用卡公司顺利地突破了中国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的信用卡门槛。“要的就是‘中国女婿’的身份,究竟是谁‘借腹生子’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一位中资银行人士如是评价。
当然,对双方而言,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次合资,都能把手伸到中国信用卡“那巨大的、令人向往的市场”上捞一把了。而且,花旗除了独享这一礼遇外,此次入住后还将绕过人民币业务地域性经营的政策障碍,将其经营范围在中国国内无限延展。
龙肇辉没有描述中国未来的信用卡市场有多大,他只是很坦率地说,“信用卡利润占据了花旗银行利润的60%。”而中国本土银行,现在在这方面的比例只有3%不到。
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几乎所有银行都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卡市场的巨大潜力。中资银行们在2003年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信用卡业务之前,就纷纷在这一领域开始了跑马圈地的动作。尤其是在上海这个金融重镇,各大银行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加大了信用卡的推广、竞争力度。相比而言,花旗和浦发的此次合作,其实应该说是上海信用卡市场的一个“后来者”。
中资银行率先“发难”
率先有所动作的是华夏银行。2002年6月,华夏银行就将该行的国际信用卡中心搬到了上海。2002年11月1日,广发银行也在上海推出了专门针对女性市场的名为“真情卡”的国际贷记卡,本来该卡的发行时间原定要推后,但在获知招商银行随即就将发行国际贷记卡后,广发银行为抢占先机特意将发卡时间提前了。随后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几乎和华夏银行同时将其信用卡中心搬到了上海,在2002年12月1日,该行也发行了号称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贷记卡。据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透露,为了加快信用卡的开发进程,招商银行专门购买了国外金融机构的专利技术,同时聘请了港台的专才来操作。
无独有偶,2002年12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恩照也亲临上海,宣布将该行的信用卡中心迁至上海,同时发行了该行的龙卡国际信用卡和贷记卡。而在冷眼旁观众多外地银行在上海滩你方唱罢我登场之际,2002年12月29日,上海的本地银行上海银行终于也按捺不住了。该行迅速发行了其首张信用卡——申卡。上海银行副行长祝幼一说,上海银行还将以“申卡”的发行为契机,建立专门的信用卡中心,并加大在此领域的科技投入。
就在浦发行与花旗联姻一个星期之后,2003年的1月9日,浦发银行也发行了一张国际借记卡。当然,刚和花旗结盟的他们,据说“还会有更大的动作在后面”。
“如果说外汇宝和理财中心是2002年上半年上海的金融热点的话,信用卡无疑就是下半年的热点,而且这个热点今后还会持续下去。”这是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个人业务部田经理的原话。据他透露,稍后交通银行的信用卡也会推出。现在惟一另类的是,向来在业内以敢于“吃螃蟹”著称的民生银行,在信用卡方面还深藏不露。不过,董文标应该也很笃定,因为2002年11月,美国国际集团已和他们在上海就信用卡业务达成了协议,下一步的进展,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了。
就在中资银行们大张旗鼓地挺进卡市场,纷纷在上海鸣枪开炮、跑马圈地时,外资银行也没闲着。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春辉就透露说,汇丰、花旗和渣打等外资银行已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了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牌照。他估计,央行今年第一季度就会批准一些外资银行发行国际信用卡了。
的确,2002年,上海的银行业很是热闹了一番,大家都“卡好了位”。那2003年,真正的竞争会不会开始、开始后的市场格局又将会怎样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交锋会很激烈。但龙肇辉也乐观地预测竞争的结果将是“大家都会赢。”他说:“因为这是一个非零和市场的博弈,大家在一起将市场做大,最后应该是多赢格局。”
建一个“信用卡特区”
在众多银行暗自发力之际,最感到宽慰的也许就是上海市政府了,因为各大银行纷纷将银行卡中心搬迁到上海,并力推信用卡,这不仅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们乐于看到的结果。
不过,力邀各个银行的银行卡中心汇聚上海,只是上海“银行卡(主体是信用卡)战略”的第一步棋而已。为实施这个战略,上海市政府2002年成立了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蒋以任亲自挂帅。蒋表示,银行卡产业中心对于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拉动内需、控制地下经济、扩大税基、增加税收、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上海银行卡产业来说,中国银联在2002年的正式落户,算的上是一件大事。银联作为银行卡的联合组织,主要职责是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交换网络,并在全国推广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交换网络,普及统一的“银联”标识,其作用类似于国际上的VISA、万事达组织。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说,“中国银联定址上海,将有利于上海银行卡网络的建设,也将使上海成为全国银行卡资金的清算中心和电子货币流通体系的枢纽。”据他介绍,目前17家中外资银行的上海分行、邮政局以及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卡组织都已经和银联联网。
在银联落户上海之后,上海市政府发展银行卡的措施也不断出台。2002年10月份,上海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行银行卡消费有奖活动。凡是持有上海17家发卡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个人银行卡的消费者,只要在上海的银行卡特约商户用卡消费,单笔签账金额达到或超出100元,就可以参加抽奖活动。这项活动的总奖额高达500万元,最大的单项奖为一辆POLO轿车。整个活动将连续进行3年,所有的奖励资金主要由发卡银行和银行卡网络服务机构筹措。同月,上海还轰轰烈烈地推行了公务卡活动,凡是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实际上是信用卡的公务用卡。
除此之外,对控制信用卡风险至关重要的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该系统汇集了上海市80余万笔个人贷款和150万张准贷记卡以及240万条移动入网用户的个人信用信息。入库信息人数超过280万人,入库信息除银行信贷之外,还涉及公用事业缴费、公安、法院等多个方面。查询范围也从商业银行向个人及社会其他部门拓展。日均查询量已从试点初期的400人次上升到目前的1500人次。央行上海分行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说,作为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也已于去年底正式推出了。
而在近期,上海市政府在银行卡产业方面又将有惊人举措。由上海市政府信息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中国银联等合力策划的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将正式建成。中国银联的新闻发言人告知《今日东方》:“上海银行卡产业园的地址选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如果顺利的话,近期该银行产业园区的奠基仪式就会举行,而相关的推广活动已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届时,该银行产业园将成为中外银行信用卡产业中心的聚集地。”
毋庸质疑,上海打造“信用卡特区”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而这个未来中国的金融大都市也正在快速建设着富有自身特色的“银行卡产业”。至于这个产业能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起来,“信用卡特区”是否能名副其实,主要还得看上海的经济实力和软环境。
一般来说,银行卡产业的核心是信用卡,而信用卡的发展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人均收入相对较高;二是城市人群普遍有超前消费的观念;三是用卡方便。而上海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万事达国际组织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春晖认为,上海眼下的信用卡行业发展势头不错,主要得益上海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目前人均GDP已达到45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这意味着上海已聚集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大量潜在客户,另一方面,各大银行又能切实享受政府在诸如开立账户、集中购买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按照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战略,到2005年,全市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全市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或年营业额50万元以上的商业、旅游、餐饮等零售和服务企业中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户比例会提高到50%以上;贷记卡占信用卡(含准贷记卡和贷记卡)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因此在今后这3年中,上海除了继续吸引银行卡发卡机构汇聚上海、推广使用银行卡、鼓励持卡消费外,还将在拓展银行卡的应用领域,提高银行卡交易网络、推广带有POS功能的税控收款机等方面加大力度。
可以说,正是上海市政府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决心打动了各大银行,而各大银行的到来也点燃了上海建设“信用卡特区”的热情。
当下,上海市政府的超前推动虽然有助于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专家提醒,在银行卡产业趋于成熟的时候,政府应该将推动主体地位让位于社会,自己起到服务和规范的作用。
政府推动,银行唱戏,上海的“信用卡特区”建设似乎已指日可待。尽管现在还不能说胜券在握,但是,在这一点上相较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看来已是先行一步,棋高一招。
不同的声音
信用卡发展的“三大难题”
一、相关设备成本较高,导致诸如POS机、ATM机等推广缓慢。
在银行卡的推广过程中,有很多商家不太愿意接受POS机,在他们看来,装POS机会增加经营成本,不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银行还要收取费用。这些商户目前还很难将这个成本看作是投资,看到刷卡会为他们带来更多业务量、更多回报。此外,ATM机也是一个大投入、小产出的东西,一台机器二十几万元,银行还要不断派人维护,自然不愿过多投入。
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系数太高,给推广造成障碍。
信用卡是一种没有抵押的贷款产品,经常由于信用不对称给发卡银行带来风险控制的难度。近几年来,香港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坏帐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某些银行的累赘,纵然这里面也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但是信用卡业务本身的风险不可小视。
三、用卡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等,常常困扰它的生身父母:要不要多生。
目前每张卡的维护费用每年大概100元左右,其中包括各种组织如银联、VISA、MASTER的网络使用费用和银行自己的管理费用。如果一家银行发行10万张信用卡,那么相应的成本大概在1000万左右。
信用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有三块:一是年费;二是手续费,刷卡消费使发卡行获得消费金额2%左右的佣金;三是持卡人因透支付给银行的利息。银行最看重的就是透支利息,超过免息期后,贷记卡透支消费的年利息高达18.25%。所以,对于银行而言,既不喜欢信用不好的客户,也不喜欢信用太好的客户,如果一个客户信用太好,那么他在免息期内就可以还清了,对于银行来说就收不到利息,但如果他信用不好,那么它就会给银行带来坏账。
由于对利润前途的不肯定,虽然各大银行都在大力推广信用卡,同时也都保留着一份审慎,努力在风险控制和业务推广之间寻求平衡。
上海,200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花旗集团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宣布联姻。一年前,浦发银行董事长张广生肯定想不到会有这一天,因为他们和花旗接触的目的是信用卡,而参股6亿元则完全是“意外”的副产品。
根据浦发行和花旗达成的协议,双方在上海的信用卡中心将作为双方的首个合作项目。张广生表示:浦发银行的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将由花旗的人士担任,在得到管理层批准之后,该信用卡中心将从浦发银行中剥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由双方共同管理。同时张广生还迫不及待地宣布,今年上半年该中心就可能会发花旗和浦发的联名人民币信用卡。
对于和浦发银行的信用卡协议,花旗集团企业和投资银行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龙肇辉很满意。因为花旗通过合资信用卡公司顺利地突破了中国监管部门对外资银行的信用卡门槛。“要的就是‘中国女婿’的身份,究竟是谁‘借腹生子’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一位中资银行人士如是评价。
当然,对双方而言,最关键的是通过这次合资,都能把手伸到中国信用卡“那巨大的、令人向往的市场”上捞一把了。而且,花旗除了独享这一礼遇外,此次入住后还将绕过人民币业务地域性经营的政策障碍,将其经营范围在中国国内无限延展。
龙肇辉没有描述中国未来的信用卡市场有多大,他只是很坦率地说,“信用卡利润占据了花旗银行利润的60%。”而中国本土银行,现在在这方面的比例只有3%不到。
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国内几乎所有银行都已经意识到了信用卡市场的巨大潜力。中资银行们在2003年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信用卡业务之前,就纷纷在这一领域开始了跑马圈地的动作。尤其是在上海这个金融重镇,各大银行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加大了信用卡的推广、竞争力度。相比而言,花旗和浦发的此次合作,其实应该说是上海信用卡市场的一个“后来者”。
中资银行率先“发难”
率先有所动作的是华夏银行。2002年6月,华夏银行就将该行的国际信用卡中心搬到了上海。2002年11月1日,广发银行也在上海推出了专门针对女性市场的名为“真情卡”的国际贷记卡,本来该卡的发行时间原定要推后,但在获知招商银行随即就将发行国际贷记卡后,广发银行为抢占先机特意将发卡时间提前了。随后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几乎和华夏银行同时将其信用卡中心搬到了上海,在2002年12月1日,该行也发行了号称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贷记卡。据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透露,为了加快信用卡的开发进程,招商银行专门购买了国外金融机构的专利技术,同时聘请了港台的专才来操作。
无独有偶,2002年12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恩照也亲临上海,宣布将该行的信用卡中心迁至上海,同时发行了该行的龙卡国际信用卡和贷记卡。而在冷眼旁观众多外地银行在上海滩你方唱罢我登场之际,2002年12月29日,上海的本地银行上海银行终于也按捺不住了。该行迅速发行了其首张信用卡——申卡。上海银行副行长祝幼一说,上海银行还将以“申卡”的发行为契机,建立专门的信用卡中心,并加大在此领域的科技投入。
就在浦发行与花旗联姻一个星期之后,2003年的1月9日,浦发银行也发行了一张国际借记卡。当然,刚和花旗结盟的他们,据说“还会有更大的动作在后面”。
“如果说外汇宝和理财中心是2002年上半年上海的金融热点的话,信用卡无疑就是下半年的热点,而且这个热点今后还会持续下去。”这是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个人业务部田经理的原话。据他透露,稍后交通银行的信用卡也会推出。现在惟一另类的是,向来在业内以敢于“吃螃蟹”著称的民生银行,在信用卡方面还深藏不露。不过,董文标应该也很笃定,因为2002年11月,美国国际集团已和他们在上海就信用卡业务达成了协议,下一步的进展,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了。
就在中资银行们大张旗鼓地挺进卡市场,纷纷在上海鸣枪开炮、跑马圈地时,外资银行也没闲着。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春辉就透露说,汇丰、花旗和渣打等外资银行已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了信用卡业务的经营牌照。他估计,央行今年第一季度就会批准一些外资银行发行国际信用卡了。
的确,2002年,上海的银行业很是热闹了一番,大家都“卡好了位”。那2003年,真正的竞争会不会开始、开始后的市场格局又将会怎样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交锋会很激烈。但龙肇辉也乐观地预测竞争的结果将是“大家都会赢。”他说:“因为这是一个非零和市场的博弈,大家在一起将市场做大,最后应该是多赢格局。”
建一个“信用卡特区”
在众多银行暗自发力之际,最感到宽慰的也许就是上海市政府了,因为各大银行纷纷将银行卡中心搬迁到上海,并力推信用卡,这不仅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们乐于看到的结果。
不过,力邀各个银行的银行卡中心汇聚上海,只是上海“银行卡(主体是信用卡)战略”的第一步棋而已。为实施这个战略,上海市政府2002年成立了银行卡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蒋以任亲自挂帅。蒋表示,银行卡产业中心对于上海建立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发展个人消费信贷、拉动内需、控制地下经济、扩大税基、增加税收、加速资金周转、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上海银行卡产业来说,中国银联在2002年的正式落户,算的上是一件大事。银联作为银行卡的联合组织,主要职责是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交换网络,并在全国推广统一的银行卡跨行交换网络,普及统一的“银联”标识,其作用类似于国际上的VISA、万事达组织。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说,“中国银联定址上海,将有利于上海银行卡网络的建设,也将使上海成为全国银行卡资金的清算中心和电子货币流通体系的枢纽。”据他介绍,目前17家中外资银行的上海分行、邮政局以及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卡组织都已经和银联联网。
在银联落户上海之后,上海市政府发展银行卡的措施也不断出台。2002年10月份,上海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行银行卡消费有奖活动。凡是持有上海17家发卡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个人银行卡的消费者,只要在上海的银行卡特约商户用卡消费,单笔签账金额达到或超出100元,就可以参加抽奖活动。这项活动的总奖额高达500万元,最大的单项奖为一辆POLO轿车。整个活动将连续进行3年,所有的奖励资金主要由发卡银行和银行卡网络服务机构筹措。同月,上海还轰轰烈烈地推行了公务卡活动,凡是预算拨款的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实际上是信用卡的公务用卡。
除此之外,对控制信用卡风险至关重要的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之中。该系统汇集了上海市80余万笔个人贷款和150万张准贷记卡以及240万条移动入网用户的个人信用信息。入库信息人数超过280万人,入库信息除银行信贷之外,还涉及公用事业缴费、公安、法院等多个方面。查询范围也从商业银行向个人及社会其他部门拓展。日均查询量已从试点初期的400人次上升到目前的1500人次。央行上海分行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说,作为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也已于去年底正式推出了。
而在近期,上海市政府在银行卡产业方面又将有惊人举措。由上海市政府信息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和中国银联等合力策划的上海银行卡产业园将正式建成。中国银联的新闻发言人告知《今日东方》:“上海银行卡产业园的地址选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如果顺利的话,近期该银行产业园区的奠基仪式就会举行,而相关的推广活动已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届时,该银行产业园将成为中外银行信用卡产业中心的聚集地。”
毋庸质疑,上海打造“信用卡特区”的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而这个未来中国的金融大都市也正在快速建设着富有自身特色的“银行卡产业”。至于这个产业能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起来,“信用卡特区”是否能名副其实,主要还得看上海的经济实力和软环境。
一般来说,银行卡产业的核心是信用卡,而信用卡的发展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人均收入相对较高;二是城市人群普遍有超前消费的观念;三是用卡方便。而上海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万事达国际组织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李春晖认为,上海眼下的信用卡行业发展势头不错,主要得益上海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和上海经济的发展。上海目前人均GDP已达到4500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这意味着上海已聚集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大量潜在客户,另一方面,各大银行又能切实享受政府在诸如开立账户、集中购买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按照上海银行卡产业发展战略,到2005年,全市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将达到25%左右;全市营业面积100平方米以上或年营业额50万元以上的商业、旅游、餐饮等零售和服务企业中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户比例会提高到50%以上;贷记卡占信用卡(含准贷记卡和贷记卡)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因此在今后这3年中,上海除了继续吸引银行卡发卡机构汇聚上海、推广使用银行卡、鼓励持卡消费外,还将在拓展银行卡的应用领域,提高银行卡交易网络、推广带有POS功能的税控收款机等方面加大力度。
可以说,正是上海市政府发展银行卡产业的决心打动了各大银行,而各大银行的到来也点燃了上海建设“信用卡特区”的热情。
当下,上海市政府的超前推动虽然有助于银行卡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专家提醒,在银行卡产业趋于成熟的时候,政府应该将推动主体地位让位于社会,自己起到服务和规范的作用。
政府推动,银行唱戏,上海的“信用卡特区”建设似乎已指日可待。尽管现在还不能说胜券在握,但是,在这一点上相较香港和珠三角地区,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看来已是先行一步,棋高一招。
不同的声音
信用卡发展的“三大难题”
一、相关设备成本较高,导致诸如POS机、ATM机等推广缓慢。
在银行卡的推广过程中,有很多商家不太愿意接受POS机,在他们看来,装POS机会增加经营成本,不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银行还要收取费用。这些商户目前还很难将这个成本看作是投资,看到刷卡会为他们带来更多业务量、更多回报。此外,ATM机也是一个大投入、小产出的东西,一台机器二十几万元,银行还要不断派人维护,自然不愿过多投入。
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系数太高,给推广造成障碍。
信用卡是一种没有抵押的贷款产品,经常由于信用不对称给发卡银行带来风险控制的难度。近几年来,香港各大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的坏帐越来越多,甚至成为某些银行的累赘,纵然这里面也有亚洲金融危机的因素,但是信用卡业务本身的风险不可小视。
三、用卡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等,常常困扰它的生身父母:要不要多生。
目前每张卡的维护费用每年大概100元左右,其中包括各种组织如银联、VISA、MASTER的网络使用费用和银行自己的管理费用。如果一家银行发行10万张信用卡,那么相应的成本大概在1000万左右。
信用卡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有三块:一是年费;二是手续费,刷卡消费使发卡行获得消费金额2%左右的佣金;三是持卡人因透支付给银行的利息。银行最看重的就是透支利息,超过免息期后,贷记卡透支消费的年利息高达18.25%。所以,对于银行而言,既不喜欢信用不好的客户,也不喜欢信用太好的客户,如果一个客户信用太好,那么他在免息期内就可以还清了,对于银行来说就收不到利息,但如果他信用不好,那么它就会给银行带来坏账。
由于对利润前途的不肯定,虽然各大银行都在大力推广信用卡,同时也都保留着一份审慎,努力在风险控制和业务推广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