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幼儿,是在丰饶物质生活、强大物质刺激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当他们经历一次次的物质刺激的时候,养成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坏习惯。比如在粮食问题上,基本没有节俭的观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幼儿而言,节约粮食和如何节约粮食、基本没有观念,因此很难对自己约束自制。
幼儿的良好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老师、家长的任何行为习惯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所以,我谈谈老师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粮食观念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日常进食不浪费
(一)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
一些幼儿在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饼干、点心乱丢乱扔,这种现象在班级里时有发生。家园互相配合,让孩子知道过去人们经常挨饿的艰苦。家长也对此非常认同,表示不要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我们自己应当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我班家长当中大多的祖辈,小时候都曾受过苦,挨过饿,对于什么是苦,什么是饿,他们有深刻的感受。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生长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如果家长老师没有刻意引导,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过去人们经常挨饿的艰苦。因此除了幼儿园内教育孩子日常进食不浪费,还动员奶奶们参与“爱惜粮食从我做起——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家长助教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
(二)看新闻说这浪费的现象
新闻中蕴涵着教育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动态的导向作用,同样也给孩子带来五彩缤纷的知识资源。
在“爱惜粮食 从我做起——看严重的浪费现象”活动中,定期为幼儿读报,与社会信息同步,让幼儿了解当前浪费粮食现象的严重,并请幼儿讲述自己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以后应该怎么做。同时也鼓励幼儿一起讨论节约粮食的好办法,把自觉爱惜粮食的做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爱惜粮食”这四个字深深扎根在心中。
(三)比餐盘倡导“光盘”行动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美德叫光盘。”对幼儿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其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和力量。现在的幼儿生活有保障,不至于饥渴挨饿,自然会出现挑三拣四的习惯。说是吃完饭,但餐盘里总会留下一些剩菜或剩饭。
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涂抹什么样的颜色,构筑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多实行分餐制。吃饭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一份吃光。在这种“节约、不剩饭”的氛围引导下,倡导幼儿都以“光盘”为荣。
同时引导家长,让家长在幼儿在家时,为孩子准备专用的小号餐具,根据孩子平时的食量,盛出正好的量,鼓励孩子将饭菜吃光,让孩子从小养成不剩饭的好习惯。而不是用和大人一样的碗,给孩子盛一大碗,再告诉孩子,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样就会使孩子养成挑食、剩饭的习惯。
二、日常用餐少挑食
青菜不吃,萝卜不要,噘着小嘴,噙着眼泪……面对挑食的幼儿,我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以三点措施引导幼儿日常用餐少挑食,积累选择粮食美德。
(一)提问上下工夫
幼儿一上餐桌,面对几个菜,不要先问他想吃哪个菜,如果这样处理,他自然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别的菜都不再动了。不如这样问他:先吃萝卜还是先吃芹菜?这样的问话其实是给他一种暗示:萝卜、芹菜还有别的菜都是要吃的,只是可以有先后的问题。待幼儿吃了,表扬他,鼓励他下次可以再多吃一点。
然而,这次不挑食并不代表下次也不挑食。幼儿反复挑食的不良习惯,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差,对已经纠正过的问题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在矫正幼儿挑食习惯时,也要坚持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实际出发。
我们也经常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给幼儿介绍这些食物。比如个别幼儿不喜欢吃胡萝卜,那就讲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故事,鼓励幼儿学学小兔子,吃一口胡萝卜。当然不要一次逼他吃很多,只要他尝试了就不错。尝试多了,他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不太习惯的味道,并从中获得更多愉快的体验,由不吃到逐渐会吃,慢慢改变挑食的习惯。
(二)粗粮里做文章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能只给他们爱吃的东西。各种粗粮如小米、玉米、高粱米等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具有平衡膳食、改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都应引导幼儿食用。可很多幼儿却不愿意吃。
因此,要给幼儿讲解什么是均衡摄入营养,还可带领幼儿到蔬菜区观察蔬菜的生长,给幼儿讲解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什么养料,并提出如果少一样行不行这样的思考问题。也可以拔一颗蔬菜回教室做实验,不给它浇水,几日后蔬菜就蔫了,以此告诉幼儿这就像小朋友挑食一样,少摄入一种营养,会造成身体不健康。
(三)自身上树榜样
用餐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吃豆腐。”“老师,我要吃肉,不吃青菜。”面对挑食的幼儿不能采用强硬的话语。如“不可以”、“必须吃”等等。这些话只会让幼儿吃得委屈,而且还会因为老师强硬的语气让幼儿更加排斥不爱吃的食物,可以采取示范的方法。
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因此作为教师不应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或者在孩子面前讲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幼儿不爱吃青椒,认为青椒很辣,老师可以先示范性地吃一口,尝一尝,告知幼儿不辣,再请一名勇敢的幼儿尝一尝,证明真的不辣,这样幼儿就能逐渐克服对某种食物的恐惧心理。
三、日常种植尝辛苦
(一)知道播种收获的漫长
由于幼儿年龄小,一般没有直接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他们对于粮食与种植生产粮食的辛苦是联系不起来的。更很难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缺少尊重粮食的意识。
日常生活中老师、家长应让幼儿知道粮食从播到收的漫长过程,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也可在进餐时,让幼儿观察食物,说一说这些食物的原料是从哪来的,是地上的、树上的、还是水中的,浪费不得,从小养成知粮、节粮、爱粮的好习惯。
(二)流下松土除草的汗水
我力求通过带领幼儿参与幼儿园内种植园地的劳动、让幼儿真正付出汗水来规范他们的浪费行为,更好地为其健康成长服务。
通过松土除草等简单劳动环节,让幼儿初步体验劳动的辛苦,以及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组织幼儿开展爱惜粮食的田间实践活动,如《拔萝卜》、《收获玉米》,或边劳动边教幼儿学唱《感谢歌》,潜移默化地给幼儿灌输尊重食物,感谢种植粮食的农民伯伯的情感。
(三)品尝劳动成果的甜蜜
田间实践活动《收获玉米》后,我们请食堂人员煮好玉米,幼儿围在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其中有几位幼儿平时不爱吃玉米,以前要么得经过一番动员、要么就吃几口,可这次却不一样了。不用动员,更不是只吃几口,他们几个与别的幼儿一样,把自己的那份啃得干干净净。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对此产生了好感。
这也启发了我,此后与家长交流时,我常请妈妈们经常带孩子一起去买菜,买回来再给他一个择菜或别的参与机会。待饭菜做好后,妈妈就可以大张旗鼓地给孩子做宣传了:“瞧瞧这是你自己做的菜呢,一定好吃极了,大家都来尝尝吧。”家人如果再配合一下,齐声称赞菜好吃,孩子就会更加关注自己参与的这顿饭,自然也就吃得比平时要甜蜜一些。
“舌尖上的美食,也要有美德”,美德是内在的,反映在外在的就是行为。目前我国大力提倡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也是美德教育之一。但要改正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从日常小事入手,与家长积极沟通,引导幼儿珍惜粮食,尊重粮食,树立正确的粮食观念,培养节俭的美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幼儿而言,节约粮食和如何节约粮食、基本没有观念,因此很难对自己约束自制。
幼儿的良好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老师、家长的任何行为习惯都会影响他们的发展,所以,我谈谈老师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粮食观念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日常进食不浪费
(一)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
一些幼儿在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饼干、点心乱丢乱扔,这种现象在班级里时有发生。家园互相配合,让孩子知道过去人们经常挨饿的艰苦。家长也对此非常认同,表示不要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我们自己应当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我班家长当中大多的祖辈,小时候都曾受过苦,挨过饿,对于什么是苦,什么是饿,他们有深刻的感受。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生长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如果家长老师没有刻意引导,他们根本想象不到过去人们经常挨饿的艰苦。因此除了幼儿园内教育孩子日常进食不浪费,还动员奶奶们参与“爱惜粮食从我做起——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家长助教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节约粮食是一种美德。
(二)看新闻说这浪费的现象
新闻中蕴涵着教育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动态的导向作用,同样也给孩子带来五彩缤纷的知识资源。
在“爱惜粮食 从我做起——看严重的浪费现象”活动中,定期为幼儿读报,与社会信息同步,让幼儿了解当前浪费粮食现象的严重,并请幼儿讲述自己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以后应该怎么做。同时也鼓励幼儿一起讨论节约粮食的好办法,把自觉爱惜粮食的做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爱惜粮食”这四个字深深扎根在心中。
(三)比餐盘倡导“光盘”行动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有一种美德叫光盘。”对幼儿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其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和力量。现在的幼儿生活有保障,不至于饥渴挨饿,自然会出现挑三拣四的习惯。说是吃完饭,但餐盘里总会留下一些剩菜或剩饭。
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营造什么样的氛围,涂抹什么样的颜色,构筑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多实行分餐制。吃饭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一份吃光。在这种“节约、不剩饭”的氛围引导下,倡导幼儿都以“光盘”为荣。
同时引导家长,让家长在幼儿在家时,为孩子准备专用的小号餐具,根据孩子平时的食量,盛出正好的量,鼓励孩子将饭菜吃光,让孩子从小养成不剩饭的好习惯。而不是用和大人一样的碗,给孩子盛一大碗,再告诉孩子,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样就会使孩子养成挑食、剩饭的习惯。
二、日常用餐少挑食
青菜不吃,萝卜不要,噘着小嘴,噙着眼泪……面对挑食的幼儿,我看在眼里,烦在心里。以三点措施引导幼儿日常用餐少挑食,积累选择粮食美德。
(一)提问上下工夫
幼儿一上餐桌,面对几个菜,不要先问他想吃哪个菜,如果这样处理,他自然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别的菜都不再动了。不如这样问他:先吃萝卜还是先吃芹菜?这样的问话其实是给他一种暗示:萝卜、芹菜还有别的菜都是要吃的,只是可以有先后的问题。待幼儿吃了,表扬他,鼓励他下次可以再多吃一点。
然而,这次不挑食并不代表下次也不挑食。幼儿反复挑食的不良习惯,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差,对已经纠正过的问题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在矫正幼儿挑食习惯时,也要坚持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实际出发。
我们也经常可以用讲故事的办法,给幼儿介绍这些食物。比如个别幼儿不喜欢吃胡萝卜,那就讲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故事,鼓励幼儿学学小兔子,吃一口胡萝卜。当然不要一次逼他吃很多,只要他尝试了就不错。尝试多了,他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不太习惯的味道,并从中获得更多愉快的体验,由不吃到逐渐会吃,慢慢改变挑食的习惯。
(二)粗粮里做文章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能只给他们爱吃的东西。各种粗粮如小米、玉米、高粱米等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具有平衡膳食、改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都应引导幼儿食用。可很多幼儿却不愿意吃。
因此,要给幼儿讲解什么是均衡摄入营养,还可带领幼儿到蔬菜区观察蔬菜的生长,给幼儿讲解蔬菜在生长过程中都需要什么养料,并提出如果少一样行不行这样的思考问题。也可以拔一颗蔬菜回教室做实验,不给它浇水,几日后蔬菜就蔫了,以此告诉幼儿这就像小朋友挑食一样,少摄入一种营养,会造成身体不健康。
(三)自身上树榜样
用餐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我不吃豆腐。”“老师,我要吃肉,不吃青菜。”面对挑食的幼儿不能采用强硬的话语。如“不可以”、“必须吃”等等。这些话只会让幼儿吃得委屈,而且还会因为老师强硬的语气让幼儿更加排斥不爱吃的食物,可以采取示范的方法。
幼儿的模仿性很强,因此作为教师不应在幼儿面前表现出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或者在孩子面前讲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幼儿不爱吃青椒,认为青椒很辣,老师可以先示范性地吃一口,尝一尝,告知幼儿不辣,再请一名勇敢的幼儿尝一尝,证明真的不辣,这样幼儿就能逐渐克服对某种食物的恐惧心理。
三、日常种植尝辛苦
(一)知道播种收获的漫长
由于幼儿年龄小,一般没有直接参加过农业生产劳动。他们对于粮食与种植生产粮食的辛苦是联系不起来的。更很难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缺少尊重粮食的意识。
日常生活中老师、家长应让幼儿知道粮食从播到收的漫长过程,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也可在进餐时,让幼儿观察食物,说一说这些食物的原料是从哪来的,是地上的、树上的、还是水中的,浪费不得,从小养成知粮、节粮、爱粮的好习惯。
(二)流下松土除草的汗水
我力求通过带领幼儿参与幼儿园内种植园地的劳动、让幼儿真正付出汗水来规范他们的浪费行为,更好地为其健康成长服务。
通过松土除草等简单劳动环节,让幼儿初步体验劳动的辛苦,以及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组织幼儿开展爱惜粮食的田间实践活动,如《拔萝卜》、《收获玉米》,或边劳动边教幼儿学唱《感谢歌》,潜移默化地给幼儿灌输尊重食物,感谢种植粮食的农民伯伯的情感。
(三)品尝劳动成果的甜蜜
田间实践活动《收获玉米》后,我们请食堂人员煮好玉米,幼儿围在一起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记得其中有几位幼儿平时不爱吃玉米,以前要么得经过一番动员、要么就吃几口,可这次却不一样了。不用动员,更不是只吃几口,他们几个与别的幼儿一样,把自己的那份啃得干干净净。因为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对此产生了好感。
这也启发了我,此后与家长交流时,我常请妈妈们经常带孩子一起去买菜,买回来再给他一个择菜或别的参与机会。待饭菜做好后,妈妈就可以大张旗鼓地给孩子做宣传了:“瞧瞧这是你自己做的菜呢,一定好吃极了,大家都来尝尝吧。”家人如果再配合一下,齐声称赞菜好吃,孩子就会更加关注自己参与的这顿饭,自然也就吃得比平时要甜蜜一些。
“舌尖上的美食,也要有美德”,美德是内在的,反映在外在的就是行为。目前我国大力提倡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也是美德教育之一。但要改正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应从日常小事入手,与家长积极沟通,引导幼儿珍惜粮食,尊重粮食,树立正确的粮食观念,培养节俭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