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归根到底是属于学生的,学习要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语文教学基本上可以不依靠教,而是依靠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灵魂跟上时代的脚步”。 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坚持做到让学与生、助学与生。让时间、让舞台、让机会……文的味儿让学生自己品读,学的疑惑让学生自己探索,情的表达让学生自己抒发;导在学习关键处、方法习得中导,文本延伸处……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学会学习。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互动,使课堂和谐有序地流动起来。
一、“让”学与生——“学”然后有发展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学”,觉悟也。 “让”,把方便或者好处让给别人。“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者好处让给学生,使尚矇的学生觉悟、聪慧,然后有发展。语文课堂上我们 “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崔峦语)
1.让时间——文的味儿让学生自己感悟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学生经历、认识、体会、感悟阅读材料的必由之路。
教学《触摸春天》,学生质疑“为什么安静要拢住蝴蝶,又要放飞它?”我在课中引导孩子们换位体验:假使你就是安静手里的蝴蝶,面对这么一个美丽的盲女孩,你会对她说什么呢?第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安静,别那么用力啊,我还要繁衍后代呢!”顿时哄堂大笑,可能是“沉锚效应”,接着的几个学生讲的都是如出一辙,离我教学初衷和文本越来越远。
对此,我没有做出评价,也没有做多的引导,只是让出五分钟让学生静静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圈圈、划划、读读描写安静动作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慢慢地伸出双手,手指悄然合拢,感受蝴蝶就在手心里扑腾的情景。五分钟后,学生有了新的感悟:“蝴蝶不会疼,因为安静是‘慢慢地伸出双手’、‘手指悄然合拢’的……”;“我在她的手指间扑腾,扑腾,感觉手掌心好温暖!”“好善良、好美丽的安静,我愿意呆在你的手心里,做你的好朋友。”……
教师让出的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带来的是内心的丰富,他们用自己的心智触摸了文本的语言,用自己的心智感受着语言的张力,用自己的心智体会着语言的情素,体悟着文的味儿!
2.让舞台——学的疑惑让学生自由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课堂上突发的疑惑,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表现。
《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末结题”时,学生举手质疑:课文描写林冲与洪教头棒枪较量中,林冲最后一招制胜是“一扫”,课题为什么不是“林冲棒扫洪教头”?问得好,疑得有价值!我毅然“让”出舞台,让学生自由读,比较“林冲棒打洪教头” 与“林冲棒扫洪教头”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同桌讨论,“打”与“扫”哪个字用在课题中更贴切?自由探索、讨论后,学生在“舞台”上“大显身手”,课堂精彩纷呈。
生1:从内容上,“打”包含了“扫”。
生2:“扫”比较单一,只是结果, “打”是一个复杂的经过。
生3:读起来,觉得“打”字更响亮,更有气势。
生4:从动作上,“打”掉了洪教头的狂妄、傲慢与无礼。
生5:从气势上“打”出了林冲的谦虚、知礼与忍让。……
“教师的精彩不是真正的精彩,真正的精彩是出在学生身上。” 此刻,我理解了崔峦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3.让机会——情的表达让学生尽情抒发
感情让学生自己体会,实际上是通体纯熟地诵读课文,使课上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的深入玩味阶段。课堂上我给充分学生体悟情感时间、抒发情感机会。
《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堂教学上我把朗读展示的机会全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外貌、读语言、读动作,把一个狂妄、骄横的洪教头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把一个善良、忍让的林冲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洪教头先脱了衣服,拿起一条棒掂量了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这个句子体会洪教头的个性时,我先让学生加上脱衣服的动作表演读,读出了洪教头的傲气。然后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朗读“喝道”,读出了洪教头的霸气:
有从语言的停顿上喝——
前面相连:来来!——来!
后面相连:来!——来来!
有在语气的节奏上喝——
急的语气:(连珠炮似的):来来来!
缓的语气:来!——来!——来!——
由声音的高低上喝——
从高到低:来!来!来!
从低到高:来!来!来!……
无论哪一种“喝”都是学生自己的理解,无论哪一种“喝”抒发的是学生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情感体验;无论哪一种“喝”法,孩子们喝出了自己的宽度和厚度,直抒了自己胸臆!
二、“助”学与生—— “导”中见师魂
“助”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通过适当、适时的“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导,引也。”(《说文》)本义为以手牵引,引导。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困难,会有失误,需要教师的帮扶与引导。教师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知识,更是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也就是指导、帮助学生寻找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在纷繁与迷茫中引导学生找到知识路,并且照亮它。
1.导于学习关键处 ——拨开云雾见天日
薛法根老师主张: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笔者也认为,一节课上学生要学的课文,大部分内容是学生自学或者小组讨论可以解决的,只有重点内容的某个关键点或难点内容某个突破点,需要教师引导。因此在备课时我找准这些关键点和突破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在师生的情感和思维都在最佳状态时,用最直观的实例,最简洁严谨的语言完成引导任务,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十分惊羡虞大明老师《父亲的菜园》课堂,他在开合自由之中,如“千里杀敌,直取上将首级”,在关键处抓住要害;又如“点穴”高手,找准要点,一指定“乾坤”。
课文第九自然段关于“对菜园丰收后豌豆的处理”中父亲语言的描写,学生体会不出“难为”、“拼了命”这些词语反映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学生只是停留在“这是一种拟人写法”这种修辞方式的明晰。这样的感悟显然是苍白、理性的,关键时刻教师出手点拨:出示了自己作品《我的父亲》、老舍先生《我的母亲》,让学生读后问:“三段话中哪个词是共同的?”“虞先生、老舍先生把这些词用在了人身上,王树槐先生用在——?”“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一比较,一点拨,学生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原来父亲把土地当成了有生命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关键处的轻轻一“指”,顿使课堂“拨开云雾见天日”。
2.导于方法习得中---- 触类旁通能应用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在方法习得中导,我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父亲的菜园》写作特色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这一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涵咏咀嚼、品评玩索,在文字间来回穿越,揭示语言规律,从而掌握方法。一个“丢”字的教学尤其令人回味,真可谓“丢”了父亲的饭碗,却“拾”起了语言的精彩,且看“丢”字的导学过程:
师:从“一丢、一抓、一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如果是拍电影,你觉得这是快动作还是慢动作?可以用哪个词形容?
师:之所以这句话会留给我们特别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动作刻画。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丢”字,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师生有情有趣地表演)
师:演着演着,你发现“丢”和“放”有什么区别?
师:这一“丢”字,体会到了父亲的什么?
如此引导,让学生先经历了一个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父亲对菜园重于一切”; 也体会了到了“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反映着这个人物的特点与品质”,真正实现了得言又得法。
3.导于课文延伸外——能探风雅无穷意
教科书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在课堂中我应适时、适度地引入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活泼、眼界开阔。我乘机追问:“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盎然。于是《故乡》就来到了学生的手上。学生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发现:闰土变傻了,变呆了;有的学生疑惑:中年闰土是不是和少年闰土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变化那么大……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但是我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鼓励他们走出文本去课外材料中探得“风雅无穷意”。如教学《三顾茅庐》,学生便走进三国;教学《丝绸之路》,学生的思维就飞向遥远的西部、古老的文明之路;教学《月光曲》时,学生就有意识地走近造福穷苦人的音乐家贝多芬;教学《自己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学生在了解德国人的养花方式的同时,进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三、学导互动 课堂和谐流动
“互动”是“学导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为了在“导读课堂”中有效落实互动,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敢互动”“愿互动”和“会互动”。只有学生正真和老师互动起来,学导课堂才能和谐、有序流动。
1.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导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具趣味性、探索性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这种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消除师生、生生之间的戒备心理,学生饶有兴趣地大胆思考,积极探索,畅所欲言。
2.创设情境,使学生愿互动
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能获得更广博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在“学导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高学生主动、迫切地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从而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来。
3.教给方法,使学生会互动
“学导课堂”互动教学中,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获得启发,共同进步。
学导互动的课堂上,我们一直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让“学”然后有发展;学导互动的课堂上,我们始终坚持教师的“导”服务于学生的学,“导”应当来自学生的“学”。做到“先学后导”、坚持“为学设导”、把握“顺学而导”、 力争“以学代导”、 努力达到“多学少导”, 于“导”中见师魂。如此“学”,这般“导”,让课堂和谐、有序流动,师生共享语文课堂的醇然之境。
一、“让”学与生——“学”然后有发展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学”,觉悟也。 “让”,把方便或者好处让给别人。“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者好处让给学生,使尚矇的学生觉悟、聪慧,然后有发展。语文课堂上我们 “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崔峦语)
1.让时间——文的味儿让学生自己感悟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学生经历、认识、体会、感悟阅读材料的必由之路。
教学《触摸春天》,学生质疑“为什么安静要拢住蝴蝶,又要放飞它?”我在课中引导孩子们换位体验:假使你就是安静手里的蝴蝶,面对这么一个美丽的盲女孩,你会对她说什么呢?第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安静,别那么用力啊,我还要繁衍后代呢!”顿时哄堂大笑,可能是“沉锚效应”,接着的几个学生讲的都是如出一辙,离我教学初衷和文本越来越远。
对此,我没有做出评价,也没有做多的引导,只是让出五分钟让学生静静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圈圈、划划、读读描写安静动作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慢慢地伸出双手,手指悄然合拢,感受蝴蝶就在手心里扑腾的情景。五分钟后,学生有了新的感悟:“蝴蝶不会疼,因为安静是‘慢慢地伸出双手’、‘手指悄然合拢’的……”;“我在她的手指间扑腾,扑腾,感觉手掌心好温暖!”“好善良、好美丽的安静,我愿意呆在你的手心里,做你的好朋友。”……
教师让出的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带来的是内心的丰富,他们用自己的心智触摸了文本的语言,用自己的心智感受着语言的张力,用自己的心智体会着语言的情素,体悟着文的味儿!
2.让舞台——学的疑惑让学生自由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课堂上突发的疑惑,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表现。
《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末结题”时,学生举手质疑:课文描写林冲与洪教头棒枪较量中,林冲最后一招制胜是“一扫”,课题为什么不是“林冲棒扫洪教头”?问得好,疑得有价值!我毅然“让”出舞台,让学生自由读,比较“林冲棒打洪教头” 与“林冲棒扫洪教头”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然后让同桌讨论,“打”与“扫”哪个字用在课题中更贴切?自由探索、讨论后,学生在“舞台”上“大显身手”,课堂精彩纷呈。
生1:从内容上,“打”包含了“扫”。
生2:“扫”比较单一,只是结果, “打”是一个复杂的经过。
生3:读起来,觉得“打”字更响亮,更有气势。
生4:从动作上,“打”掉了洪教头的狂妄、傲慢与无礼。
生5:从气势上“打”出了林冲的谦虚、知礼与忍让。……
“教师的精彩不是真正的精彩,真正的精彩是出在学生身上。” 此刻,我理解了崔峦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3.让机会——情的表达让学生尽情抒发
感情让学生自己体会,实际上是通体纯熟地诵读课文,使课上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的深入玩味阶段。课堂上我给充分学生体悟情感时间、抒发情感机会。
《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堂教学上我把朗读展示的机会全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读外貌、读语言、读动作,把一个狂妄、骄横的洪教头形象演绎得活灵活现;把一个善良、忍让的林冲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洪教头先脱了衣服,拿起一条棒掂量了一番,独自耍了一阵,然后喝道:‘来!来!来!’”这个句子体会洪教头的个性时,我先让学生加上脱衣服的动作表演读,读出了洪教头的傲气。然后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朗读“喝道”,读出了洪教头的霸气:
有从语言的停顿上喝——
前面相连:来来!——来!
后面相连:来!——来来!
有在语气的节奏上喝——
急的语气:(连珠炮似的):来来来!
缓的语气:来!——来!——来!——
由声音的高低上喝——
从高到低:来!来!来!
从低到高:来!来!来!……
无论哪一种“喝”都是学生自己的理解,无论哪一种“喝”抒发的是学生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情感体验;无论哪一种“喝”法,孩子们喝出了自己的宽度和厚度,直抒了自己胸臆!
二、“助”学与生—— “导”中见师魂
“助”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通过适当、适时的“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导,引也。”(《说文》)本义为以手牵引,引导。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困难,会有失误,需要教师的帮扶与引导。教师智慧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知识,更是激发学生自己寻求知识的动力,也就是指导、帮助学生寻找通往智慧之堂的门,在纷繁与迷茫中引导学生找到知识路,并且照亮它。
1.导于学习关键处 ——拨开云雾见天日
薛法根老师主张: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笔者也认为,一节课上学生要学的课文,大部分内容是学生自学或者小组讨论可以解决的,只有重点内容的某个关键点或难点内容某个突破点,需要教师引导。因此在备课时我找准这些关键点和突破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在师生的情感和思维都在最佳状态时,用最直观的实例,最简洁严谨的语言完成引导任务,使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十分惊羡虞大明老师《父亲的菜园》课堂,他在开合自由之中,如“千里杀敌,直取上将首级”,在关键处抓住要害;又如“点穴”高手,找准要点,一指定“乾坤”。
课文第九自然段关于“对菜园丰收后豌豆的处理”中父亲语言的描写,学生体会不出“难为”、“拼了命”这些词语反映父亲对土地的感情。学生只是停留在“这是一种拟人写法”这种修辞方式的明晰。这样的感悟显然是苍白、理性的,关键时刻教师出手点拨:出示了自己作品《我的父亲》、老舍先生《我的母亲》,让学生读后问:“三段话中哪个词是共同的?”“虞先生、老舍先生把这些词用在了人身上,王树槐先生用在——?”“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样一比较,一点拨,学生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原来父亲把土地当成了有生命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
关键处的轻轻一“指”,顿使课堂“拨开云雾见天日”。
2.导于方法习得中---- 触类旁通能应用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益。”在方法习得中导,我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父亲的菜园》写作特色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关注这一写作特色,引导学生涵咏咀嚼、品评玩索,在文字间来回穿越,揭示语言规律,从而掌握方法。一个“丢”字的教学尤其令人回味,真可谓“丢”了父亲的饭碗,却“拾”起了语言的精彩,且看“丢”字的导学过程:
师:从“一丢、一抓、一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如果是拍电影,你觉得这是快动作还是慢动作?可以用哪个词形容?
师:之所以这句话会留给我们特别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动作刻画。老师印象最深的是这个“丢”字,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师生有情有趣地表演)
师:演着演着,你发现“丢”和“放”有什么区别?
师:这一“丢”字,体会到了父亲的什么?
如此引导,让学生先经历了一个自主体验、发现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父亲对菜园重于一切”; 也体会了到了“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反映着这个人物的特点与品质”,真正实现了得言又得法。
3.导于课文延伸外——能探风雅无穷意
教科书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在课堂中我应适时、适度地引入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在孩子心目中是一个很完美、很值得向往的形象。学完课文了,学生们都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闰土的勇敢、聪明、活泼、眼界开阔。我乘机追问:“你们想知道中年闰土的样子吗?”学生们对此兴趣盎然。于是《故乡》就来到了学生的手上。学生读完后,对中年闰土的变化以及造成他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发现:闰土变傻了,变呆了;有的学生疑惑:中年闰土是不是和少年闰土是同一个人?为什么变化那么大……也许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很难,但是我把学生从课内带到课外,鼓励他们走出文本去课外材料中探得“风雅无穷意”。如教学《三顾茅庐》,学生便走进三国;教学《丝绸之路》,学生的思维就飞向遥远的西部、古老的文明之路;教学《月光曲》时,学生就有意识地走近造福穷苦人的音乐家贝多芬;教学《自己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学生在了解德国人的养花方式的同时,进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三、学导互动 课堂和谐流动
“互动”是“学导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为了在“导读课堂”中有效落实互动,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敢互动”“愿互动”和“会互动”。只有学生正真和老师互动起来,学导课堂才能和谐、有序流动。
1.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互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导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具趣味性、探索性的知识,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互动氛围,以民主、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融洽师生关系。通过这种宽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消除师生、生生之间的戒备心理,学生饶有兴趣地大胆思考,积极探索,畅所欲言。
2.创设情境,使学生愿互动
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能获得更广博的知识与技能。我们在“学导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提高学生主动、迫切地解决问题的能动性,从而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来。
3.教给方法,使学生会互动
“学导课堂”互动教学中,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获得启发,共同进步。
学导互动的课堂上,我们一直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让“学”然后有发展;学导互动的课堂上,我们始终坚持教师的“导”服务于学生的学,“导”应当来自学生的“学”。做到“先学后导”、坚持“为学设导”、把握“顺学而导”、 力争“以学代导”、 努力达到“多学少导”, 于“导”中见师魂。如此“学”,这般“导”,让课堂和谐、有序流动,师生共享语文课堂的醇然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