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ebst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关注的还是怎样“教”课文,怎样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研读文本时获得的一些感悟。如何在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语文教学方法,增加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水平
  现代教师在思想政治方面,应具有崇高的理性信念,热爱祖国,富于献身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知识能力方面,应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教育科学功底,要富于创新精神。在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同时,应着重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学识修养,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
  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而且教学手段陈旧,黑板、粉笔、讲台三位一体,学生感受到乏味,无法启迪灵感,谈不上活跃思维。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掌握知识。语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心里鲜活起来,意向在学生那里丰富起来,言感悟在学生那里深刻起来,情感体验在学生那里充盈起来,语文技能在学生那里发展起来了。
  二、改进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师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是一个综合整体,评价语文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在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注意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评价中鼓励发展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
  总之,中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学校首先要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其次要克服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这样,在尊重我国目前的社会客观现状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家庭、学校、社会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中学的素质教育就能逐步实施,就能够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的人才。
其他文献
一、关于倾听与对话  倾听,就是听自然之声、听心灵之声从教学的角度看,听孩子们,特别是初中阶段叛逆期的孩子们的心灵之声尤其必要。由于紧张的学习,考试的压力,社会的影响以及家长高度的关注和期望,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必然会有复杂的反映。走进孩子心里,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话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在不断提升内容的对话中,师生获得关于学习、课程,甚至生活、人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认识,自然地达
期刊
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高度。而山水诗创作,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涌现了以王维、李白等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尽管,这两人的山水诗都是描摹山水寄托情感的典范,但由于诗人的思想和人生遭遇等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内容和风格也不尽相同。王诗素以“禅意与画意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李诗则因“宏伟浪漫”而久负盛名。那么,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山水诗各有什么特征呢?  一、
期刊
最近,我们徐州地区推行一种新的课改模式——“学进去 讲出来”,我把它简称为“学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进去后然后讲出来,对课改精神的领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学讲”和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学讲”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为具体化,即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并且取得一些效果,现浅谈如下:  我以为要想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间,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已经开展了一年,从开始的不解、疑虑到后来的排斥、厌恶,再到后来的接受并思考,我觉得这一年,于我而言是成长的、阵痛的,但也是有所收获,充满启迪的。  有一个规律叫“短板效应”,说的是一个木桶要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
期刊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篇好的作文,除了有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之外,还要有优美的语言。如果语言苍白,势必使文章黯然失色。如何让学生的语言美起来呢?笔者经过近些年来作文教学的实践,总结了八个字:引导、巧借、仿写、创新。  一、引导。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语言是门艺术,妙语则更让人如品琼浆,回味无穷。怎样引导学生对语言熏陶呢?首要的是妙语佳句的熏陶,语文课前,作文评讲之后,或
期刊
写作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虽然作文教学、作文批改耗费了教师们的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还是最令师生头疼的。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寻求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减小学生写作文的难度,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仿写可以成为突破学生作文难以提升的尴尬处境的一条捷径。所谓仿写,即仿照优秀的范文进行写作。  一、仿写的意义  缺少个性,品位较低是学生作文的普遍现象。这种状况
期刊
一、真诚的情感投入  首先,语文教师要钟情于本质丁作,像敬爱父母一样对教学工作付出一片孝敬之心。先秦的庄子说过:“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当教师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时,才可能使教学过程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其次,语文教师一定要钟情于作家人物,替他们倾吐心声,也就是要进人他们作品中的感情世界,这样才能讲出感情来,也只有讲出感情来,才能感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感人心者在乎真”。叶圣陶先生说:“想要写作,真是最易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一样。”只有抒发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做到打动人、感染人。事实也证明,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流传下来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流露真情实感的作品。可见,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就是评价作文的主要标准。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选取生活中第一手材料,叙写真实、生动的故事,表达美好的情感。  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包括知识、能
期刊
高效课堂是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也就“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课堂。所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把握好教材、学生、教法,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  一、如何做到深入浅出  首先,要深入教材  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是打造“高效课堂
期刊
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感动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用教师的真情感动学生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老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