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语文。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和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的知识,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语文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语文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语文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1.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语文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3.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语文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语文的愿望和信心。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诸如: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感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就;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所谓“差生”的个性培养,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干,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最宽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中较为简单的基础性习题,适应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中的所有习题,适应中等的学生;C类,在课本练习题之外,再加一些补充练习,适应于优生。使差生吃得消,中生吃得好,优生吃的饱。不同层次通过分层练习,学习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生。
4.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变培养陈旧知识型人才为培养新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既深且博的多功能人才;变培养知识储存型人才为培养化知识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变培养少规格.低档次.小批量人才为培养多规格.高档次.大批量人才。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金库的钥匙,而不是金子。这是新时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总之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
初中教师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需要培养的是探究知识本质的主动性、自主性。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理论依据。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自主学习。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却能获得必需的语文。不仅在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指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当前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热衷注入式,没有把自己当作“主导”,而变成“主宰”,没有把学生当作“主人”,而看成“仆人”。教师应设计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情景和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的知识,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语文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语文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提供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语文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的主要表现做如下阐述:
1.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学习语文,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非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可。做老师的总喜欢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教育学生,用“悬梁刺股”,“磨棒成针”等故事来启发学生。这当然也有必要,但是,道理讲了一大堆,故事讲了一大串,一些学生仍“苦”不起来,始终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就要了解青少年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能动性就是让学生想学、乐学。在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建立在对学生片面认识的基础上,而学生只作为接受的主体,没有形成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的培养,达到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因此,从教师方面,培养健全学生人格的发展和积极向上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和具体动手操作的题材,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语文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语文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尊重自己已有的经验,将丰富的现实情景引入课堂,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在魅力。从学生方面,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实现,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想学、乐学,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在新课程理念中,学生的学习从应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著名教学论专家江山野认为学生的“独立性”有这么四层意思:第一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知识;第二是,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第三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当作不依自己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的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第四是,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正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充分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从而有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少讲,让学生多练.多看,用脑多想,用手多做,取得“习之功”。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确定哪些知识、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概念,并且强调学生学习与方法。北师大教授康健认为:“学习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光工作,而是变成了安身立命之本,是生命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未来社会发展太快了,不学习,生存就要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这一点不光是对孩子,对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和加工智力。”因此,培养学生愿意主动、独立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自主学习”确立了:“先学后教”的原则: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值得强调的是,就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也依然要十分注重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会学、善学。
3.充分了解学生的独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语文知识的意识与能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语文的愿望和信心。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诸如: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感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就;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所谓“差生”的个性培养,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干,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信心。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不仅促进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较全面的发展,而且促进每个学生相对于他自己而言是最好的发展。著名人才学家王通讯认为:“我们过去强调共性较多,强调个性较少,对个性凸显者往往缺乏宽容。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应用一颗最宽爱的心去保护孩子个性,而不能用统一模式来评价孩子个性的发展。”
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个体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题,加强课堂练习,以达到掌握目标的目的。练习应分为三类:A类,课本练习题中较为简单的基础性习题,适应基础差的学生;B类,课本中的所有习题,适应中等的学生;C类,在课本练习题之外,再加一些补充练习,适应于优生。使差生吃得消,中生吃得好,优生吃的饱。不同层次通过分层练习,学习主动达标,体现了学生的独特生。
4.在学习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变培养陈旧知识型人才为培养新知识型人才;变培养单一型人才为培养既深且博的多功能人才;变培养知识储存型人才为培养化知识为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变培养少规格.低档次.小批量人才为培养多规格.高档次.大批量人才。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迫切需要教师交给他们启迪知识金库的钥匙,而不是金子。这是新时期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不负众望.义不容辞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总之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中,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 ;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