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高等院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场所,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近几年来,大学生“网奴”现象时有发生,上网成瘾惨剧层出不穷。因此,分析“网奴”一族成因,找到解决办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任务。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奴;研析
近日,西安南郊某名牌大学大三学生小王因迷恋上网,导致十多门功课不及格。由于无法跟上课程,他只好申请退学,同学和老师无不为此惋惜。辅导员周老师说,小王荒废的功课太多了。今年开学,他没有交学费就直接向学院递交了退学申请,因多次劝说无效且考虑到小王的现状,学校通知了小王家长,小王父亲无奈来校为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9月中旬,班干部亲自把小王送回河南老家,小王母亲见此情景泪流不止。送小王回家的班长赵同学说,小王家是典型的普通农家户,经济并不宽裕,父母也朴实善良,小王走到这一步实在不应该。
风华正茂的小王因贪恋网络失去了最宝贵的求学机会,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而对于那些仍日夜沉迷于网吧的青少年们来说,更是敲响了警钟!
一、大学生“网奴”生活现状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便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起来。人们青睐计算机网络,不但因其在取得信息方面更方便更快捷,更因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大容量信息和千奇百怪的思想灌输。网络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重要的消极影响。正如罗马俱乐部所指出的那样:“微电子技术所带来的,改善人类处境和消灭贫穷的许诺,是相当有力的;而愚蠢地开发这项技术,所造成社会堕落的可能性也是同样巨大。”
“网奴”又叫网瘾症,是指上网者心甘情愿成为互联网低卑的奴隶而不能自拔。遇烦恼时,总会想到上网。刚下网就想再上网。对打扰自己上网的人充满愤怒;因上网而失眠而且下网后总想着网上的事。
二、大学生“网奴”的主要表现
“网奴”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网络在拓展人类的交往空间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网络中,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网络空间中无尽地展现自己,网络的情感交流以其特殊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他人应有的真诚和责任感。有些大学生会利用掌握的网络知识,攻击别人电脑、窥探别人隐私、窃取他人账号等。
2,在心理控制方面,大学生缺乏自控力和约束力。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许多大学生往往会沉迷于网络,精力投在上网聊天、打游戏上,进而迷失自我,学习退步,造成留级、退学的后果。
3,在心理情感方面,大学生人性产生了异化。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更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求在现实社会中难以获得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安慰,使人们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热情,疏远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处世态度的消极化。
4,在行为控制方面,大学生诱发道德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由于我国目前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对网络信息垃圾的泛滥缺乏应有的规制,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易诱发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等网络犯罪行为。
5,在理想信念方面,在多种观念交互的网络中,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走向极端。
三、大学生“网奴”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
网络本身的特点对大学生具有巨大诱惑力。网络具有快捷、互动、虚拟和实用性等特点,使大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接收、传播信息和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无疑,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相对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他们又十分渴望友谊和成功,网络聊天的虚幻性,使得本来不认识的上网者可以畅所欲言,获得共鸣,很快地熟悉起来。甚至有些赌博性质的网络游戏又使得大学生玩起来上瘾,从开始的偶尔去网吧玩玩,发展到后来的欲罢不能。
2,主观原因。
(一)生活背景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80后出生的,赶上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政策时期,家里通常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要外出工作,家里可能只有电视,玩具陪伴这些孩子。所以,从小他们就知道了什么叫孤独,即使再活泼的人,心底也是会有这种感想的。他们既渴望与人交往,也害怕和别人交往,因为他们不懂得。而现在的网络,正解决了这个问题,隔着电脑就可以和别人沟通。没有人会因为你发音不准而嘲笑你,没有人会因为你样子而嘲笑你,你可以自由地和别人交流。
(二)性格因素。研究显示,“网奴”人群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自卑、忧郁、敏感、不善于交际和叛逆等人格特征。而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过程,个性的形成从每个人的早期教育就开始并逐渐成型。“网奴”格性特征的形成往往与其入学前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这些大学生由于青少年时期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在青春期这个重要的性格形成阶段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出现了对现实环境社会交往的不满足,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从其他环境中获得补偿,而网络交流可使人们不受现实情况和实际问题的约束,可以让自己在网络中扮演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却又非常理想化的角色,网络游戏的刺激性与征服性使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愉悦和满足感,因而不能自拔,从而加重了他们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心理因素。虽然大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但是他们的心理仍然不太成熟,当遇到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问题的时候,因为他们以前没有经过磨砺,往往不能泰然处之。由于个人处理问题能力和调适心理状态能力的差异,一些大学生可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而另一些则逃避现实,趋向于虚拟的网络中网友的认同,或是游戏升级而获得的成就感,使受挫心理得到安慰。这种网络空间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断遭遇挫折,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四、改变高校大学生“网奴”生存方式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网奴”的形成不但有着社会外在的原因,还有深刻的内在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采取措施,现举其要。概述如下:
1,加强网络环境建设。随着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各种主题网站,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把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搬到网络上来填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抵御网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现在各大网站林立,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选择余地更加宽阔。但是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周期长,而且与学生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也不多。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娱乐、网上互动等形式开发并利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方式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味地沿续过去的老路,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坚实基础是理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坚定是思想政治上坚定的保证,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创新的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才能与时俱进,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网络信息可被下载及储存的特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校园之内延伸到网络上。
3,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造就出能够适应和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型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的人才。要树立科学的未来观,对全人类的命运负责的、有历史内涵的深刻的人类观,能肩负时代重任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型人才。
让更多的专职人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学校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给具体的教师,明确他们在网络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燃起他们的热情,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优势、发挥应有的效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奴;研析
近日,西安南郊某名牌大学大三学生小王因迷恋上网,导致十多门功课不及格。由于无法跟上课程,他只好申请退学,同学和老师无不为此惋惜。辅导员周老师说,小王荒废的功课太多了。今年开学,他没有交学费就直接向学院递交了退学申请,因多次劝说无效且考虑到小王的现状,学校通知了小王家长,小王父亲无奈来校为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9月中旬,班干部亲自把小王送回河南老家,小王母亲见此情景泪流不止。送小王回家的班长赵同学说,小王家是典型的普通农家户,经济并不宽裕,父母也朴实善良,小王走到这一步实在不应该。
风华正茂的小王因贪恋网络失去了最宝贵的求学机会,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而对于那些仍日夜沉迷于网吧的青少年们来说,更是敲响了警钟!
一、大学生“网奴”生活现状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便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起来。人们青睐计算机网络,不但因其在取得信息方面更方便更快捷,更因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五花八门的大容量信息和千奇百怪的思想灌输。网络给人类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重要的消极影响。正如罗马俱乐部所指出的那样:“微电子技术所带来的,改善人类处境和消灭贫穷的许诺,是相当有力的;而愚蠢地开发这项技术,所造成社会堕落的可能性也是同样巨大。”
“网奴”又叫网瘾症,是指上网者心甘情愿成为互联网低卑的奴隶而不能自拔。遇烦恼时,总会想到上网。刚下网就想再上网。对打扰自己上网的人充满愤怒;因上网而失眠而且下网后总想着网上的事。
二、大学生“网奴”的主要表现
“网奴”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缺乏责任感。网络在拓展人类的交往空间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网络中,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网络空间中无尽地展现自己,网络的情感交流以其特殊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一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他人应有的真诚和责任感。有些大学生会利用掌握的网络知识,攻击别人电脑、窥探别人隐私、窃取他人账号等。
2,在心理控制方面,大学生缺乏自控力和约束力。在网络虚拟社会中,许多大学生往往会沉迷于网络,精力投在上网聊天、打游戏上,进而迷失自我,学习退步,造成留级、退学的后果。
3,在心理情感方面,大学生人性产生了异化。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更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求在现实社会中难以获得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安慰,使人们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热情,疏远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处世态度的消极化。
4,在行为控制方面,大学生诱发道德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由于我国目前网络法制建设的滞后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对网络信息垃圾的泛滥缺乏应有的规制,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极易诱发网络侵权、网络欺诈、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等网络犯罪行为。
5,在理想信念方面,在多种观念交互的网络中,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走向极端。
三、大学生“网奴”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
网络本身的特点对大学生具有巨大诱惑力。网络具有快捷、互动、虚拟和实用性等特点,使大学生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下接收、传播信息和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无疑,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学生相对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他们又十分渴望友谊和成功,网络聊天的虚幻性,使得本来不认识的上网者可以畅所欲言,获得共鸣,很快地熟悉起来。甚至有些赌博性质的网络游戏又使得大学生玩起来上瘾,从开始的偶尔去网吧玩玩,发展到后来的欲罢不能。
2,主观原因。
(一)生活背景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80后出生的,赶上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政策时期,家里通常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要外出工作,家里可能只有电视,玩具陪伴这些孩子。所以,从小他们就知道了什么叫孤独,即使再活泼的人,心底也是会有这种感想的。他们既渴望与人交往,也害怕和别人交往,因为他们不懂得。而现在的网络,正解决了这个问题,隔着电脑就可以和别人沟通。没有人会因为你发音不准而嘲笑你,没有人会因为你样子而嘲笑你,你可以自由地和别人交流。
(二)性格因素。研究显示,“网奴”人群往往性格比较内向、自卑、忧郁、敏感、不善于交际和叛逆等人格特征。而人格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其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过程,个性的形成从每个人的早期教育就开始并逐渐成型。“网奴”格性特征的形成往往与其入学前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这些大学生由于青少年时期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在青春期这个重要的性格形成阶段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出现了对现实环境社会交往的不满足,他们往往寄希望于从其他环境中获得补偿,而网络交流可使人们不受现实情况和实际问题的约束,可以让自己在网络中扮演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却又非常理想化的角色,网络游戏的刺激性与征服性使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找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愉悦和满足感,因而不能自拔,从而加重了他们不良的性格特征。
(三)心理因素。虽然大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但是他们的心理仍然不太成熟,当遇到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压力等问题的时候,因为他们以前没有经过磨砺,往往不能泰然处之。由于个人处理问题能力和调适心理状态能力的差异,一些大学生可迅速调整心态,继续向正确的方向努力;而另一些则逃避现实,趋向于虚拟的网络中网友的认同,或是游戏升级而获得的成就感,使受挫心理得到安慰。这种网络空间的游刃有余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断遭遇挫折,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
四、改变高校大学生“网奴”生存方式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网奴”的形成不但有着社会外在的原因,还有深刻的内在原因。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采取措施,现举其要。概述如下:
1,加强网络环境建设。随着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各种主题网站,扩大学生的选择余地,把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搬到网络上来填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抵御网上不良信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现在各大网站林立,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选择余地更加宽阔。但是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周期长,而且与学生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也不多。因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娱乐、网上互动等形式开发并利用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任务、内容、方式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味地沿续过去的老路,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坚实基础是理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理论上的成熟是思想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坚定是思想政治上坚定的保证,理论创新是思想政治创新的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才能与时俱进,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网络信息可被下载及储存的特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校园之内延伸到网络上。
3,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造就出能够适应和推动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型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的人才。要树立科学的未来观,对全人类的命运负责的、有历史内涵的深刻的人类观,能肩负时代重任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型人才。
让更多的专职人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学校应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量给具体的教师,明确他们在网络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燃起他们的热情,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优势、发挥应有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