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草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720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草带着妹妹来到池塘边。池塘里的水又少了,全村人没有谁发现这个问题,只有春草注意这个事情。如果池塘里的水就这么一天一天少下去,迟早有一天池塘会干枯,池塘里的鱼也会全部死掉。春草担心,但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池塘里的水就这么一天天少下去,却不能为池塘做任何事情。
  春草记得大妹出生的时候,这个池塘里的水还很多,多到可以在池塘里洗衣服。每次春草和母亲一块儿来池塘里洗大妹的尿布时,那些小鱼就会游过来吃。也奇怪哟,大妹拉的屎和鸡蛋花一模一样,小孩子怎么会拉出这么好看的屎来?
  大妹一天一天在春草的背上长大,开始学走路了。春草经常把大妹带到池塘边,让大妹在地上爬,她就卷起裤子,跳到池塘里摸鱼。春草能感觉到鱼在水下打她的腿,一下一下,非常好玩儿。春草还会把池塘边的石头翻过来,那里会有很多小颗粒,圆润光滑,听大人说是鱼产的鱼子。春草希望这些鱼子都能够顺利变成小鱼,这样她就有更多的小鱼可以看了。
  到了春草該上学的时候,春草妈又生了一个女孩,春草管她叫二妹。二妹生在秋天,所以叫秋草。春草妈说春草不能去上学,因为秋草需要人照顾,冬草还不懂事,冬草是春草的大妹。春草妈说两个孩子她是照顾不过来的,而且还有地里的农活儿,冬草和秋草需要春草帮忙照看。
  因为春草的妈一直生孩子,所以,春草的爸爸要一直在县城干活儿。白天的时候,春草很少能看到爸爸。
  在春草10岁的时候,春草妈已经生出了夏草,算上春草,他们家已经有四个女孩子了。春草妈这么努力地生孩子,无非是想要一个男孩子。然而上天不帮忙,不管春草的爸妈多么渴望男孩,春草还是没有一个弟弟。等春草的四妹出生的时候,春草妈说啥也不再生了,她宁愿和春草的爸爸离婚也不再生孩子。春草的四妹叫余草。有一天春草妈抚摸着春草的小脸说:“都是妈不好,耽误了你一辈子。”春草没有明白妈的意思,她的一辈子不是好好的,怎么能说耽误了?
  春草的大妹上学了,春草对大妹的书和本子感到新奇。春草妈对大妹说:“以后你在学校里学的什么字,回来后都要讲给姐姐听,让她和你一起学认字。”就这样,大妹当了春草的小老师。当了小老师,大妹每次上课都认真听讲,因为她还有教姐姐的任务在身上。春草的大妹上了三年级,春草也跟着上了三年级。接着,春草的二妹三妹包括四妹也上学了。春草用在大妹那里学来的知识,开始辅导三个妹妹,虽然每天很忙碌,但春草很高兴。春草早就学会了洗衣做饭这些活儿,她几乎和她的妈妈一样,什么样的活儿都会干。邻居们都夸春草能干,只有春草妈看着她聪明伶俐,干什么活儿一教就会,心里替春草惋惜。
  春草一天天长大了,池塘里的水早就干枯了,春草不知道那些水都跑哪里去了。偶尔,春草也会看着干枯的池塘,替那些小鱼难过,可是,她又能怎么样呢?
  春草还在跟着大妹学习,只是现在的学习不是每天,而是每周一次。因为大妹到县城去上中学了。因为要教姐姐,大妹从上中学开始,就练习记笔记。她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都记录下来,周末回家时带给姐姐。
  有一次大妹在记笔记,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就问大妹为什么要记这么多笔记,有些笔记是和课本无关的,大妹也全记录下来了。大妹给老师讲了教春草的事,后来这位老师再发试卷时,就多给大妹一张,让她带回家给春草。
  春草成了大妹班里的隐形学生,她白天干农活儿,晚上看大妹的笔记学习。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春草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开始有人上门给春草提亲了。不管提亲的人怎么夸赞春草,人家一听说春草没有上过学,就不同意了。他们说现在是网络时代,没有上过学,连个短信也不会发,更不用说其他了。
  春草长相不是特别好,再加上整天在地里风吹日晒,19岁的春草看着像20多岁。春草妈又开始发愁了,害怕春草嫁不出去;更重要的是,因为春草没有上过学,出去打个工也不行,因为那些打工的地方也要识字的人。春草妈整天看着春草犯愁,后悔当初自己不应该给春草生那么多的妹妹,要不然,咋能不让春草上学呢?
  春草已经长大了,成了一个标准的大姑娘。春草的大妹冬草早就考上了大学。只有春草妈知道,春草和冬草是没有区别的,她们是一样的好,春草还比冬草会干家务,可春草……
  虽然周围的邻居也知道春草能干,但给她提亲的人还是很少,偶尔有人提,对方条件还非常不好。
  春草又大了几岁,还是没有几个人给她提亲。春草妈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了,眼看春草27岁了。
  终于,在那年春天,春草嫁给了卖猪肉的罗跛子,只有他不嫌弃春草不识字。
  罗跛子把春草娶回家,发现春草不仅能干,而且是识字的。春草把罗跛子的肉铺打理得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当那些媳妇婆子在追电视剧看时,春草却在看书。春草对罗跛子说,书里描绘的细节,比电视剧里精彩多了。
  [责任编辑 晨 飞]
其他文献
明天就是重阳节了。下午训练结束的时候,接到上级通知,说明天“晒秋”。春来给搞糊涂了,部队没有种庄稼,“晒”什么“秋”呢?  对于晒秋,春来并不陌生。晒秋是一种山区农民的风俗。由于山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人们便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晾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这便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成了农家欢庆丰收的盛典。晒秋的时间一般是在重阳节前后,此时天高气爽,适宜晾晒,所以重阳
期刊
周女士已经有29年没有见过孙先生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或者说分别,是1984年在白水镇,距离他们的第一次偶遇,整整两年。  周女士曾是镇上的小学老师,语文、美术、音乐、体育什么都教。倒不是因为她全都擅长,而是小镇上的学校,哪有什么老师?30多平方米的班里,横七竖八地坐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刚给左半边的一年级读完一篇课文,就要去右半边的二年级检查刚默写的古诗。休息两节课又开始弹风琴,教学生们唱“长亭外
期刊
打开纸袋,是一只盒子。盒子里,有一枚戒指:白金体,翡翠面。  那晚,邀朋友聚餐。结束时,落在最后的他,将纸袋悄悄地给我,说:“生日快乐,希望你喜欢。”  我的脸浮起红晕,心狂跳不止,对着戒指,说:“喜欢,怎能不喜欢?!”  我拿起戒指,伸出左手。我知道,戴戒指有讲究,中指表示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订婚或已婚。我,该戴哪只?  将戒指往中指套,手指大,卡;往无名指上套,正好。脸上一阵火辣。看来,只能在
期刊
秋雨淅瀝,浇湿了我的头发,浇湿了我的胸口,我有些冷有些烦。喝了酒,我把朋友送回家,此刻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向左是一个黏了我二十多年的独身女人的家,向右是丈母娘的空巢。何去何从,姐,你能不能给我个方向?  今天我回小镇随礼,一个哥们儿的父亲去世了。不仅随礼,我还负责替他招待朋友。虽然离开多年,我仍然是这里的主人。自然是一场大酒,各自尽兴。把大伙儿一一送回家后,我就收到了女人的微信留言,她说她知道我一
期刊
小镰刀来到粮堆旁。  粮食上都盖着大印。  这特殊的大印叫粮印,用厚重的木板刻成,长一尺多,宽八九寸,厚二寸多,正面刻着凹字(阴文)。印一分为二(包括背面的柄),起监督作用,只有两块木板拼在一起盖,才是完整的印。盖在粮食堆上,便显出醒目的立体字。我们队的粮印上是个“公”字。二叔是六队的,他们队的粮印上刻着“丰收”二字。  糧印一般由会计和保管员掌管,一人一半。收获季节,粮食上场晾晒,傍晚要堆起来,
期刊
阅读往往先于写作。写作的冲动几乎总是由阅读引发的。在你成为作家很久之后,阅读别人写的东西——以及重读过去喜爱的书——构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分心,使你不能集中精力写作。分心。安慰。折磨。没错,还有灵感。  并非所有作家都承认这点。我记得,有一次跟维·苏·奈保尔谈到我喜爱的一部19世纪英国小说,我想当然地以为,他也会像我一样欣赏它,就像我所认识的每个喜欢文学的人那样。但是不,他没读过这部小说,并且,当他
期刊
下班了,人们到更衣室换衣服时,发现窗台上放着一幅画,白如雪的钢板上,用黑的细铁丝焊了个推自行车的女孩子。女孩一双大眼睛笑意盈盈,弯弯的黑发长长的,似乎有一点儿风就会飘起来。人们指着车轮上的辐条,都说跟用笔画上去的一样,整齐,端直,一根是一根的。  张师傅端着个大茶缸子过来了,站在钢板的左边看看,又站在钢板的右边看看,耸耸鼻子,嘿地笑了一声:“真尿性!”嘿地又是一声:“真尿性啊小俊!”  常小俊只嘿
期刊
小胖一家在上海的第一个住处,是浦东一间本地人出租的私房。  一百多平方米的小院子里,高高矮矮竖着几幢小楼,楼里几家住客,有路边修自行车的、起早贪黑卖包子的,等等。私房的男主人叫陈哥,一位大隐隐于市的老饕。平日做了好吃的家常菜,他总是和老婆两人抬出一张小木桌,再各搬一个小凳子,摆上几碗饭菜,在小院里吃得有滋有味。  小胖长大以后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浓油赤酱上海本地菜的莫名向往,一定是从陈哥开始的。 
期刊
庄晓频在西安读完大学后就留在了西安,每天上班下班都要穿过城中的古城墙。  每次进出城门洞的时候,庄晓频都会有在历史里穿梭游走之感,仿佛自己是一尾在现实与梦境中游弋的鱼。  她对花朵悄悄地说:“总有一天我要去城墙上看月亮。”  登城墙是件异乎寻常的事,总有机会去,庄晓频就拖着一直没去。因为没去,就常常挂念着,想得多了,就很自然地成了一份执着。  花朵是一条鱼,养在庄晓频案头的鱼缸里,像朵水里开放的花
期刊
小林子一被带进屋里,立刻就蒙了。  屋子里连坐带站有七八个人,个个神情不善。一个坐着的满脸大胡子的人问:“说吧,做了多长时间了?都做过哪些地方?”  小林子曾无数次在恐惧中想象,被警察逮住后审讯的情形,却从没想过被同行审讯的场面。所以他一时有些呆了,目光掉到脚前的地面上,对一连声的问话有些充耳不闻。  直到裤子被脱到膝盖,他才打了个冷战。两个人架住他的胳膊,他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只觉得心里也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