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最富有诗意的事业。它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是现在,又是未来;是技术,又是艺术。它是理智的海,又是情感的洋(特级教师连树声语)。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对自然、社会、自我充满幻想,充满热情,怀着一种本真的、艺术的生活态度。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童诗教学恰能顺应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诗性。让学生能在现实的自然世界和理想的心灵世界中自由创意、自主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为何亲近诗歌?
1、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
在学生眼里呆板的事物会生动起来:小路自信地伸向远方,枫叶开心地拍红了手掌;在他们心中干涩的会丰盈起来——雪化后变成春天,雷公公激动地擂起了战鼓。读了《狼和小羊》,他们会千方百计解救可怜的小羊,齐心协力惩治狡猾的恶狼;《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令他们感动得潸然泪下,学了《黄山奇松》他们会羡慕得啧啧称赞,心驰神往。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
《中国幼儿诗教》中有这样的阐述:诗人必须有童心,才能为诗;诗人要永远天真像孩子;诗人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他对生活要求有新鲜感:诗人的心纯洁的像孩子……可见,孩子与生俱来就是诗人。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相通,他们写诗就是在抒写心灵的感受。
2、亲近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经历诗教的孩子,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3、亲近诗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自主精神和勇于怀疑。诗歌是最富于想象力的文学样式。想象的魅力在于它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之间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优美的诗歌意境。而优美的意境又能诱发鉴赏者的想象。所以,引导小学生鉴赏诗歌,创作诗歌,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是发展他们创造个性品质的良策。
二、如何亲近诗歌?
1、“问渠哪得清如许”——熏陶
熏陶是指为学生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其实是学习主体对感知客体的一种最初的注意和惊羡,它可以引发一系列后续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因兴趣而向往,因向往而亲近,因亲近而愈加喜爱。
以生动活泼的诗化语言熏陶学生。老师要注意斟酌自己的日常语言,以洋溢童趣的诗化语言给学生一个艺术宁静的背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有的学生喜欢花,老师说——花是一朵不会飞的蝴蝶,别捉它;教室里飞进了小蜜蜂,老师说——蜜蜂嗡嗡采蜜忙,比比我们谁勤劳。
以意境悠远的诗句陶冶学生。烟花三月,师生春游暨阳湖,漫步湖堤,微风轻拂,柳丝飘逸。我吟“沾衣欲湿杏花雨”,学生接“吹面不寒杨柳风”,观赏学校的假山池塘,小荷初绽,恰有蜻蜓翩跹。我诵“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接“早有蜻蜓立上头”。
2、“儿童急走追黄蝶”——亲近
小学生天生就有潜在的诗歌创作能力。他们能将现实与非现实、理智与情感、时间与空间都凝缩于自己的心中,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化作同情、感动、感恩,分赠给世界万物,凭着生命的本能创造性地选择生活。同时,孩子看世界比较单纯,比较本真,他们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而且有天真的热情,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
亲近,指的是燃起学生这种率真的创作热情,保护其好奇心,挖掘其心灵深处的诗意,并学着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例如学习了儿童诗《家》,让学生也学着续编。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池塘是荷花的家”、“森林是动物的家”……有的虽然稚拙,却充满童趣:“储蓄罐是硬币的家”,“爸爸的臂弯是我快乐的家”,“妈妈的肚子是我最早的家”……学生随着诗人观察的视线,展开丰富的联想,从他人的感受中寻觅自我感受,从共同体验中寻觅独特感受。无论幼稚的还是偶然的,无论创意的还是模仿的,我都一一找出其特别之处,加以赞赏。愉悦、和谐、民主的氛围实现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唤醒了学生潜在的诗意。
3、“万紫千红总是春”——捕捉
启迪学生到自然中、生活中,到心灵中、情感世界中去捕捉美的可以入诗的素材。让儿童的心灵与大千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教育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梦想世界对话。在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中,我捕捉到了她善良细腻的情感,发现了她独特的思维触角,感受到了她矛盾的心理。于是,我指导她把这种真实的、真挚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诗作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我想去采摘鲜嫩的桑叶/好把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可是/可是我不愿让桑树头发光光/我想/我想让桑树枝繁叶茂/可是/可是我不愿让蚕宝宝饿得摇头晃脑。
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创作中的闪光的诗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诗歌修养与教育艺术。这一过程是师生感受诗歌音律美、形象美、情趣美、意韵美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获得精神享受和智慧启迪的过程。比如一学生写了这么一首诗: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语文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我过生日那天最短/奇怪,为什么我的心情也有长有短?对于这样的诗歌,教师不应责备孩子贪玩不爱学习,也不必因为孩子觉得语文课长而生气。其实这是一首多么耐人寻味的诗歌,我读出了孩子心灵的明净,读出了孩子思想的聪慧,读出了孩子天然的诗性。
4、“春风又绿江南岸”——推动
如果说熏陶是让学生品尝“诗之味”,亲近是让学生激发“诗之趣”,捕捉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之意”,那么推动就是让学生真正感受“诗之韵”。此刻,学生的诗歌创作已经从随意的记录开始一些浅显的思考,这是一种思维的推动;学生已经从个别的参与发展到群体的行动,这是一种力量的推动;学生已经由单纯的好奇内化为表达的需求,这是一种内驱的推动。
这时候,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考人生,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生命。诗歌的创作更注重个性化: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下面随意摘取我班诗集中的两首:
云娃娃哭了
沙沙沙,沙沙沙,
云娃娃哭得好伤心呀!
让我借风问问她
云娃娃,云娃娃,
你为何这样悲伤?
是谁弄脏了你的白衣裳?
是谁抢走了你的小红花?
云娃娃轻轻把话答:
伊拉克战争我害怕,
美好家园房屋倒塌,
可怜的孩子没了爸妈!
听了云娃娃的话,
我要呼喊:把枪放下,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春天的争论
小草说春天是绿色的,嫩绿嫩绿,
迎春说春天是黄色的,金黄金黄,
天空说春天是蓝色的,碧蓝碧蓝。
云朵说春天是白色的,洁白洁白。
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小燕子请我作评判。
我说:你们说得都对,
春天其实是五彩缤纷的。
学生诗歌中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鲜活的童趣尽情地舒展。诗歌中学生生命色彩的绽放,生活激情的洋溢,个性神韵的彰现正是我们写作教学所积极倡导和倾心追求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一、为何亲近诗歌?
1、学生的天性是诗意的。
在学生眼里呆板的事物会生动起来:小路自信地伸向远方,枫叶开心地拍红了手掌;在他们心中干涩的会丰盈起来——雪化后变成春天,雷公公激动地擂起了战鼓。读了《狼和小羊》,他们会千方百计解救可怜的小羊,齐心协力惩治狡猾的恶狼;《卖火柴的小女孩》会令他们感动得潸然泪下,学了《黄山奇松》他们会羡慕得啧啧称赞,心驰神往。孩子的世界就是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
《中国幼儿诗教》中有这样的阐述:诗人必须有童心,才能为诗;诗人要永远天真像孩子;诗人要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他对生活要求有新鲜感:诗人的心纯洁的像孩子……可见,孩子与生俱来就是诗人。他们的心与诗的心最近,他们的感觉与诗相通,他们写诗就是在抒写心灵的感受。
2、亲近诗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阅读的材料——诗是美的载体。诗的排列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创设意境的美,想象新颖独特的美,抒发感情至真至纯的美,闪烁着哲理光芒的美。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享受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经历诗教的孩子,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
3、亲近诗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的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自主精神和勇于怀疑。诗歌是最富于想象力的文学样式。想象的魅力在于它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之间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优美的诗歌意境。而优美的意境又能诱发鉴赏者的想象。所以,引导小学生鉴赏诗歌,创作诗歌,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这是发展他们创造个性品质的良策。
二、如何亲近诗歌?
1、“问渠哪得清如许”——熏陶
熏陶是指为学生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让学生浸润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得到文学的启蒙教育,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其实是学习主体对感知客体的一种最初的注意和惊羡,它可以引发一系列后续的积极的心理活动。因兴趣而向往,因向往而亲近,因亲近而愈加喜爱。
以生动活泼的诗化语言熏陶学生。老师要注意斟酌自己的日常语言,以洋溢童趣的诗化语言给学生一个艺术宁静的背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有的学生喜欢花,老师说——花是一朵不会飞的蝴蝶,别捉它;教室里飞进了小蜜蜂,老师说——蜜蜂嗡嗡采蜜忙,比比我们谁勤劳。
以意境悠远的诗句陶冶学生。烟花三月,师生春游暨阳湖,漫步湖堤,微风轻拂,柳丝飘逸。我吟“沾衣欲湿杏花雨”,学生接“吹面不寒杨柳风”,观赏学校的假山池塘,小荷初绽,恰有蜻蜓翩跹。我诵“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接“早有蜻蜓立上头”。
2、“儿童急走追黄蝶”——亲近
小学生天生就有潜在的诗歌创作能力。他们能将现实与非现实、理智与情感、时间与空间都凝缩于自己的心中,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化作同情、感动、感恩,分赠给世界万物,凭着生命的本能创造性地选择生活。同时,孩子看世界比较单纯,比较本真,他们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直觉来认识事物,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而且有天真的热情,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
亲近,指的是燃起学生这种率真的创作热情,保护其好奇心,挖掘其心灵深处的诗意,并学着以诗的形式来表达。例如学习了儿童诗《家》,让学生也学着续编。学生兴味盎然,跃跃欲试:“池塘是荷花的家”、“森林是动物的家”……有的虽然稚拙,却充满童趣:“储蓄罐是硬币的家”,“爸爸的臂弯是我快乐的家”,“妈妈的肚子是我最早的家”……学生随着诗人观察的视线,展开丰富的联想,从他人的感受中寻觅自我感受,从共同体验中寻觅独特感受。无论幼稚的还是偶然的,无论创意的还是模仿的,我都一一找出其特别之处,加以赞赏。愉悦、和谐、民主的氛围实现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唤醒了学生潜在的诗意。
3、“万紫千红总是春”——捕捉
启迪学生到自然中、生活中,到心灵中、情感世界中去捕捉美的可以入诗的素材。让儿童的心灵与大千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教育者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梦想世界对话。在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中,我捕捉到了她善良细腻的情感,发现了她独特的思维触角,感受到了她矛盾的心理。于是,我指导她把这种真实的、真挚的想法记录下来,一篇诗作就这样诞生了:我想/我想去采摘鲜嫩的桑叶/好把蚕宝宝养得白白胖胖/可是/可是我不愿让桑树头发光光/我想/我想让桑树枝繁叶茂/可是/可是我不愿让蚕宝宝饿得摇头晃脑。
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创作中的闪光的诗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诗歌修养与教育艺术。这一过程是师生感受诗歌音律美、形象美、情趣美、意韵美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获得精神享受和智慧启迪的过程。比如一学生写了这么一首诗: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语文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我过生日那天最短/奇怪,为什么我的心情也有长有短?对于这样的诗歌,教师不应责备孩子贪玩不爱学习,也不必因为孩子觉得语文课长而生气。其实这是一首多么耐人寻味的诗歌,我读出了孩子心灵的明净,读出了孩子思想的聪慧,读出了孩子天然的诗性。
4、“春风又绿江南岸”——推动
如果说熏陶是让学生品尝“诗之味”,亲近是让学生激发“诗之趣”,捕捉是为了让学生体验“诗之意”,那么推动就是让学生真正感受“诗之韵”。此刻,学生的诗歌创作已经从随意的记录开始一些浅显的思考,这是一种思维的推动;学生已经从个别的参与发展到群体的行动,这是一种力量的推动;学生已经由单纯的好奇内化为表达的需求,这是一种内驱的推动。
这时候,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考人生,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生命。诗歌的创作更注重个性化: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体验,个性化的表达。下面随意摘取我班诗集中的两首:
云娃娃哭了
沙沙沙,沙沙沙,
云娃娃哭得好伤心呀!
让我借风问问她
云娃娃,云娃娃,
你为何这样悲伤?
是谁弄脏了你的白衣裳?
是谁抢走了你的小红花?
云娃娃轻轻把话答:
伊拉克战争我害怕,
美好家园房屋倒塌,
可怜的孩子没了爸妈!
听了云娃娃的话,
我要呼喊:把枪放下,
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春天的争论
小草说春天是绿色的,嫩绿嫩绿,
迎春说春天是黄色的,金黄金黄,
天空说春天是蓝色的,碧蓝碧蓝。
云朵说春天是白色的,洁白洁白。
大家争得不可开交,
小燕子请我作评判。
我说:你们说得都对,
春天其实是五彩缤纷的。
学生诗歌中奇特的比喻,机智的比拟,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细腻的感受,纯真的童心,鲜活的童趣尽情地舒展。诗歌中学生生命色彩的绽放,生活激情的洋溢,个性神韵的彰现正是我们写作教学所积极倡导和倾心追求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