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职加薪不一定有用了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lkf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有人在后台问了我一个问题:“文章能不能来点实际的?我只是一个微信的小编辑,就和我说说怎么升职加薪,让自己更值钱。”其实这個想法本身就挺傻的。
  先说一个案例。北京有一个过道被炒到了150万元,因为中介号称该过道有学区资格。以前买房子,别人都告诉你这是“朝阳区”“三环以内”的“传世珍宝”,但今天你看楼盘广告,都是“XX商圈”“地铁直达”“学区房”房地产的价值坐标改变了——商圈代替了认为划定的行政区,而新价值,比如学区,比小区环境对某些人更重要。一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整个楼盘的定价都会重新调整。
  今天的职场也面临价值坐标的变化。5年前,职场增值的玩法特别简单:你先选好一个行业,努力进入这个行业最好的企业,然后从低职位开始铆足劲儿往上爬。然而,这个套路如今失效了。今天行业的变化实在太快了,基本上你每天都能听到新概念、新行业以及新职位。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中关村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1个月。你想,你可能花了10年爬到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的高层,结果整个行业没了。在这种环境中,职业定位也逐渐失效——老行业不吃香,新行业又处于跑马期,谁也不知道谁好。
  职位更加不可信。当我们把销售都叫“顾问”、把厨子都叫“营养师”时,职位系统已经完全乱了。
  今天的职场人,他们在用这个公式重新定义自己:圈子×能力×特色。
  1.圈子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我大部分的购物都愿意朋友的推荐。我信任我信任的人就好。消费有各种圈子,比如旅游的圈子、打高尔夫球的圈子、潜水的圈子……消费正在圈子化。
  职场也是一样的啊。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走越是个江湖。
  朋友的公司要招产品经理,通过猎头找到一名腾讯的产品经理,但老板不够满意——腾讯的产品很厉害,但是腾讯的产品太多了,他具体是做什么产品的?做过些什么?老板不是互联网人士,短期聊也聊不出来什么。
  最后老板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这就是圈子的连接方式。
  越是新出现的、快速变化的、缺乏明确标准的职业,圈子越重要。因为难以评估,所以主要靠人品。
  2.能力
  当同一个圈子有很多人时,靠什么?靠能力。你需要在圈子里面持续展现能力,输出内容。大家会逐渐地认识你。圈子是能力的放大器——如果你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你弱,你也会迅速不被看好。所以请注意,你不需要是行业内能力最好的那个,你只需要在圈子里是能力最好的那个就行了。
  如果能力不是业内第一,你可以不断缩小或者换圈子,并成为其中某个细分的第一,比如说“教育圈里最懂在线教学运营的人”就比“运营高手”更有说服力。
  3.特色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时,你需要找到并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比如嘴贫的再贱一点。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太多时,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并与其中认同的人互动。
  回到后台那个问题:假如我就是个微信的小编辑,有什么招数可以提高身价?
  第一时间进入优质圈子。多去参加业内的课程、各种牛人发起的联盟,没事和高手混个活动,用同学圈进入同行圈,做好自己的公众号,形成粉丝圈。
  第二是基于优势提高能力。在圈子里,你很快会对比周围,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比如说标题起得好,或者对外合作做得好……抓住一点做到极致。
  第三是持续输出自己讨喜的一面,以文字、行为、作品等任何方式。
  以前职场是一座山,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山的顶端,想着怎么想去分一杯羹。现在地壳运动,山平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成为你想看到的改变》一书)(责编 满天)
其他文献
父亲和母亲同岁,两位老人在80岁那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老房子拆了,用1年时间盖了新房。  农村的老屋,是我們大家的乡愁。有老屋就有土灶,有土灶就有好吃的。老屋里的土灶和大锅,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舌尖回味。  最难忘的是年底沸油豆腐的场景,自己家里种的黄豆,石磨盐卤制作出来的豆腐,用柴灶烧的大锅,锅里用的是自家榨的菜籽油,那样的美味是人间极品。  老屋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是我们的童年和青
作为一个踏入师范之门53年,有着48年在师范大学执教教龄的老教师,面对着教师发展、教育均衡问题,我把近年来,特别是从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到105年校庆这段时间所思考的一些问题,斗胆地在各位专家、各位同学面前抖出来,请大家指教。  北师大百年校庆庆典,江泽民总书记在会上作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讲话,题目是《不断推进教育改革》。我认为,这个讲话至今仍然是指导师范院校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教育的目的在于,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一、爱生如人  
如果沒有妹妹,不知道现在的我会是个怎样的“怪物”。感谢有了妹妹,我知道自己没有成为那个原本会非常可怕的人。  妹妹比我小3岁。她出生后没多久,身为部队医院医生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无力照顾两个孩子,便把妹妹送到了爷爷奶奶家。事实上,一直到我7岁在妹妹回来之前,我始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妹妹被接回来后,我对这个“闯入者”充满敌意,觉得她又土又丑,什么都不懂,更重要的是,她分走了我曾独享的爸妈的爱和关注
爷爷很早去世,我的奶奶—— 一个小脚女人拉扯6个孩子,日子很是艰难。一个夏天的中午,破旧的院落前走来了一个女人,见了奶奶,干裂的嘴唇动了几下,就晕倒了。好不容易将女人救活,才知女人的家远在河南,遭了水灾,逃荒到此地。  在奶奶的挽留下,女人住了下来,一天,两天……到最后竟然没有要走的意思。邻居看不惯,对奶奶说:“你家本来就困难,多添张嘴,孩子们就要少吃一口,一个陌生人,给两个馒头打发了完事,何必委
《优秀的綿羊》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 九州出版社 ¥42.00  鸡娃、荤鸡、素鸡、耐鸡、自鸡……这些不是什么新开发的鸡肉食品线,而是当今学龄儿童父母圈里人尽皆知的育儿“黑话”。所谓“鸡娃”,就是给娃打鸡血、不停地安排学习和活动;“荤鸡”,就是主攻语数外等重点课程;“素鸡”,就是通过体育、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的方式丰富履历;“耐鸡”,是指娃能经受住父母安排的高强度学习任务;而“自鸡”,则是
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目前正在逐步深化。课程改革之初,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改革形式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很多教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到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上了。譬如,什么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为有效?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必然要遇到的难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在探究中寻找着答案。  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
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学校生活的人来说,想必一定不会对这个过程陌生:刚迈入小学校门第一天,几个孩子就被班主任指定为班干部,之后这些班干部很可能就一直担任着这些职务直到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后,很多班主任会从小学里当过班干部的学生中挑选几位担任班干部。有些班主任可能会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选班干部,这时那些踊跃上台演讲的往往是小学时当过班干部的学生,在他们的演讲辞中一般少不了这样一句:“本人从小学一年
学校图书室门口的树荫下,每逢课间常常围聚着一群孩子,他们伏在地上在玩玻璃弹珠的游戏。因此不论寒暑,这儿总比校园里的其他地方要热闹些。原本这个景象是我偶然发现的,也不曾往深处想,可有一次图书室尹老先生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老先生说:“孩子们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了,所以一下课就来,我这倒是热闹得很。”望着窗外孩子们活跃的身影,我心里蓦然一动,“只剩下这一点泥土地”这具有禅意的暗示让我的思维活跃起来。环
2014年,我经历了微软收购诺基亚后的第一次裁员风波。  在宣布裁员的第一天,我的上司不在中国,我和隔壁部门的老大一起吃了中午饭。她边吃边说:“我有一些老同学在美国飞利浦工作。那时候能进飞利浦真是精英,进去了以后感觉就是这辈子都不愁了,工资高、福利好,工作也很轻松,效益好,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就行了,老板也对你很宽松,不会像小公司那样苛刻。”  “可谁知道,有一天飞利浦就不行了呢?”  裁员来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