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登高望远,“沉沉一线穿南北”的灌输式教学早已恨水东逝,“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教学教法改革则如钱塘春潮滔滔汩汩而来,令人惊喜地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春气象。然而,深入正在进行中的语文课堂扪心追问:课堂改革固然催生了教学园地的万紫千红,但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之中,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规律、方法和最终归宿到底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又是什么样子?朱熹用他的诗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教学真理,描绘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画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本人以《失街亭》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我从这首诗中所悟出的教学道理,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和具体策略。
我把语文教学中的思考探索总结为“一二三四五”:
“一”,坚持一以贯之的“做人与学习”的统一。所谓“诗家功夫在诗外”,找到了立人立德、立身立志的“源头活水”,就会形成学习上“清如许”的澄澈深邃。
“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的“天光云影共徘徊”,“二难并举”、同步训练、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
“三”,积极倡导“三三分流”的学会模式,即知识的得到分三个渠道:一部分知识由学生个体通过联系旧知、阅读发现、思考探究得到,形成个性化的口头或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碰撞得到,形成生动深入的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师生多边互动、质疑解难得到,形成系统准确的知识结构。
“四”,建构学生完善的学习心理结构,逐步实现四个目标,包括:第一,情感目标,即非智力因素的“为何学”,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把建构学生积极的学习定势当作重中之重,改变被动接受、等待灌输的消极学习定势,建构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勤于交流、勇于表达的积极学习定势。第二,知识目标,即认知心理的“学什么”,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能控制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行为,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三,能力目标,即智能结构的“如何学”,具备一定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不仅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能掌握陈述性知识,而且能主动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会总结归纳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具有把知识点连线成面并形成学科立体构架的能力和知识视野。第四,立人目标,即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使人的潜在能力不断转化为现实能力,知识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和精神品格,从而构建健全的人格和人生。
“五”,重视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思的紧密相关,真正落实五个“动”:心动(思考探究)、眼动(阅读发现)、口动(讨论对话)、耳动(接收处理)、手动(思维外化),如五股泉流注入课堂这“半亩方塘”,才能形成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思维与表达、课堂与课后、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和谐。
下面是《失街亭》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生教训,学会做人做事。
2.理清文章思路,赏析人物描写方法技巧,学会学习与作文。
教学重点:学习借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策略:三三分流模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独立与合作
一般安排在早自习或课前预习,老师应作具体要求和指导:
1.诵读文本,标出生字词,自行扫除语言障碍。
2.理清思路,能复述主要内容,养成精妙概括各层内容的习惯和能力。
3.利用资料,联系旧知,小组交流,了解相关知识。
4.思考三个问题:
A.失街亭,谁之过?
B.主要人物是谁?各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
C.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这样写?
要求是:能发表自己观点并能在书中找出依据,概括要点,小组交流。此阶段学生应当形成的基本能力是:
1.了解文本的内容特点,知道学习目标、方法、步骤。
2.能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资料,扫除语言障碍,标注重难点。
3.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层次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通过检查交流,掌握一部分陈述性知识,能提出问题。
(策略总结: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习意识和习惯,引导方向、方法和步骤,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自查互查总结并掌握一部分知识,从而变被动的老师讲授、灌输知识为独立主动的发现探究式学习。)
二、课堂师生互动阶段:对话与碰撞
(一)思维热身,引入新课
选择一个角度引思:中国有几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尽管中国历史上乱世多,英雄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有一个时代特别引人注目,它那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道不尽的英雄故事,至今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人熟悉这些人物,不是因为历史或史书,而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安排一个活动激趣:我们大家一起进行一个三分钟思维热身赛:三国中有关“三”的人物和故事知多少?用“三”造词,指定两组学生抢答,两个同学速记,其他学生补充。
得出一个结论:老师鼓励、引导、总结,最后补充,如三绝、桃园三结义、曹氏父子三雄、东吴父子三霸、诸葛氏龙虎狗三兄弟、三英战吕布、三姓家奴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定三分隆中决策、三江口周瑜纵火、智取三城、三分归一,等等。
(策略总结:良好的开始是吸引学生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好奇感和探究欲,变被动的学习为自己的心理需要,享受学习的快乐。)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此话不假;我说它是一部悟书。那么,奇在哪儿?悟又在哪儿?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解读感悟《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失街亭》。要想读懂它,需要闯三关。
(二)讨论探究,掌握重点
第一关:语言积累关,解决字词句。这是预习要求独立完成第一个任务,通过自查、互查、老师重点查,课前全体学生过关。
第二关:阅读理解关,讨论探究课文内容。这是预习要求探究合作完成的第二个任务,通过两个活动检查。
第一环节:故事接力,概括内容。全体同学分小组活动,每人一句话复述故事情节,最好用成语、短语或对偶句作精妙概括。然后推荐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补充。
第二环节:正反论辩,提高认识。讨论:失街亭,谁之过?该不该杀马谡?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个阵营,各派出四位代表进行论辩,另外推选几位同学做裁判并总结发言。
老师发表看法:诸葛亮负领导责任,失在用人失察、失当;马谡负有直接责任,失在失谋、失城,该杀!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如此重大的用人失误,如此严重的后果,在中国人心中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智绝形象,他仍然是指挥的化身,贤臣良相的象征。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三关:创新思维关: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和方法。
老师引思: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文学作品中又是什么形象?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怎样描写才能达到目的?
第一环节:分析探讨诸葛亮的形象。请大家找出集中描写诸葛亮的段落,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发现,并能精妙概括。
1.直接描写:是神态、肖像、语言、动作、细节,还是心理描写?
学生发言:三利、三路、三惊、三嘱、三派、三责、三哭等。
集体总结:慎遣将诸葛三嘱——用兵谨慎、深谋远虑。
明军纪孔明三哭——严于律己、富有人情。
老师引思:怎样描写其他人物?作用是什么?
2.间接描写:通过哪些人物的对比衬托来突出孔明形象?
学生发言:对手司马懿三探、三喜,王平的三谏。
集体总结:马谡的纸上谈兵——孔明的知己知彼。
王平的正确建议——孔明的深谋远虑。
对手的强大狡猾——孔明的料事如神。
第二环节:请大家找出集中描写马谡的句子,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分析发言,并作精妙概括。
1.直接描写:你能发现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集体总结:空谈兵马谡三笑——狂妄轻敌、刚愎自用。
失街亭马谡三败——死守教条、见识短浅。
2.间接描写:通过哪些人物的对比衬托来突出马谡形象?
集体总结:王平的谨慎谦恭——马谡的骄傲蛮横、才疏学浅。
孔明的自责沉着——马谡的浅薄无知、指挥无力。
敌人的知彼知己——马谡的目中无人、不堪重用。
(以上两个环节均须老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
老师提问1:你能在《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中发现多少个关于“三”的细节?学生总结:三利、三路、三惊、三嘱、三防、三笑、三劝、三探、三喜、三败、三哭、三责、三思等。
老师提问2:你觉得在这些细节中,哪一个细节写得最成功、最感人?为什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作者写了这么多人物,有正面、反面,有主要、次要,除了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外,正反对比、主次衬托也是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情感倾注在诸葛亮身上,表现了自己的英雄观和“英雄情结”,虽然是一次令人遗憾和反思的失败的战争,却不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智绝”的形象,而且把孔明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血有肉、有弱点、有失误的“人”,写出了人性、人情。对手和部下如众星拱月,对诸葛亮起烘托映衬作用。流泪的英雄,反思和自责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可、共鸣和审美思考。读到这儿,大家一定感悟到人生的许多道理吧。下面进行一个思维和语言同步训练活动:
第三环节:课堂活动,每人造一个词“可 ”,造一个句子表达自己学习本文的最深感受,看谁的表达最深刻准确、最精妙完美。例如:可叹啊!北伐大计,毁于一役!可恨啊!纸上谈兵,刚愎自用,误国误己!要求:小组为单位活动,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表达在全班交流。
(策略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的多边交往,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代替照搬照抄,以品评感悟代替硬性灌输,以碰撞对话代替毫无批判质疑的参考答案,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活动模式,大大加强知识信息的交往、转换、重组与创造。)
三、课后再创造阶段:超越与提升
老师总结: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也造一个句子,表达此时的心情:可喜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喜之一:通过三关的验收检查,本课的知识目标已经完成;可喜之二:通过大家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大家掌握了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可喜之三:最有价值的学习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学习,读书读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古今、明事理,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外,老师还有一个期望,通过本课人物形象描写技巧的学习,领悟作文的技巧,怎样立意、构思、选材,并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理。今天老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发的资料是两篇写人的记叙文,请你进行点评修改,下周作文讲评课上大家交流体会。
布置作业:(1)修改完善自己的片断作文,写在周记本上。(2)选择几个三国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写出小论文。
(策略总结:通过师生课堂课外的思维碰撞提升,大脑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用语言记载自己思想的习惯,通过小作文、小论文、读后感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强化大脑理性思维及语言产出能力,使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和语言的美感。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思考是人生的一种美丽,书面表达是人的一种诗意的存在。)
我把语文教学中的思考探索总结为“一二三四五”:
“一”,坚持一以贯之的“做人与学习”的统一。所谓“诗家功夫在诗外”,找到了立人立德、立身立志的“源头活水”,就会形成学习上“清如许”的澄澈深邃。
“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的“天光云影共徘徊”,“二难并举”、同步训练、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
“三”,积极倡导“三三分流”的学会模式,即知识的得到分三个渠道:一部分知识由学生个体通过联系旧知、阅读发现、思考探究得到,形成个性化的口头或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碰撞得到,形成生动深入的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师生多边互动、质疑解难得到,形成系统准确的知识结构。
“四”,建构学生完善的学习心理结构,逐步实现四个目标,包括:第一,情感目标,即非智力因素的“为何学”,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把建构学生积极的学习定势当作重中之重,改变被动接受、等待灌输的消极学习定势,建构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勤于交流、勇于表达的积极学习定势。第二,知识目标,即认知心理的“学什么”,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能控制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行为,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三,能力目标,即智能结构的“如何学”,具备一定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不仅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能掌握陈述性知识,而且能主动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会总结归纳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具有把知识点连线成面并形成学科立体构架的能力和知识视野。第四,立人目标,即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使人的潜在能力不断转化为现实能力,知识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和精神品格,从而构建健全的人格和人生。
“五”,重视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思的紧密相关,真正落实五个“动”:心动(思考探究)、眼动(阅读发现)、口动(讨论对话)、耳动(接收处理)、手动(思维外化),如五股泉流注入课堂这“半亩方塘”,才能形成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思维与表达、课堂与课后、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和谐。
下面是《失街亭》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生教训,学会做人做事。
2.理清文章思路,赏析人物描写方法技巧,学会学习与作文。
教学重点:学习借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策略:三三分流模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独立与合作
一般安排在早自习或课前预习,老师应作具体要求和指导:
1.诵读文本,标出生字词,自行扫除语言障碍。
2.理清思路,能复述主要内容,养成精妙概括各层内容的习惯和能力。
3.利用资料,联系旧知,小组交流,了解相关知识。
4.思考三个问题:
A.失街亭,谁之过?
B.主要人物是谁?各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
C.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这样写?
要求是:能发表自己观点并能在书中找出依据,概括要点,小组交流。此阶段学生应当形成的基本能力是:
1.了解文本的内容特点,知道学习目标、方法、步骤。
2.能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资料,扫除语言障碍,标注重难点。
3.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层次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通过检查交流,掌握一部分陈述性知识,能提出问题。
(策略总结: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习意识和习惯,引导方向、方法和步骤,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自查互查总结并掌握一部分知识,从而变被动的老师讲授、灌输知识为独立主动的发现探究式学习。)
二、课堂师生互动阶段:对话与碰撞
(一)思维热身,引入新课
选择一个角度引思:中国有几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尽管中国历史上乱世多,英雄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有一个时代特别引人注目,它那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道不尽的英雄故事,至今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人熟悉这些人物,不是因为历史或史书,而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安排一个活动激趣:我们大家一起进行一个三分钟思维热身赛:三国中有关“三”的人物和故事知多少?用“三”造词,指定两组学生抢答,两个同学速记,其他学生补充。
得出一个结论:老师鼓励、引导、总结,最后补充,如三绝、桃园三结义、曹氏父子三雄、东吴父子三霸、诸葛氏龙虎狗三兄弟、三英战吕布、三姓家奴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定三分隆中决策、三江口周瑜纵火、智取三城、三分归一,等等。
(策略总结:良好的开始是吸引学生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好奇感和探究欲,变被动的学习为自己的心理需要,享受学习的快乐。)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此话不假;我说它是一部悟书。那么,奇在哪儿?悟又在哪儿?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解读感悟《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失街亭》。要想读懂它,需要闯三关。
(二)讨论探究,掌握重点
第一关:语言积累关,解决字词句。这是预习要求独立完成第一个任务,通过自查、互查、老师重点查,课前全体学生过关。
第二关:阅读理解关,讨论探究课文内容。这是预习要求探究合作完成的第二个任务,通过两个活动检查。
第一环节:故事接力,概括内容。全体同学分小组活动,每人一句话复述故事情节,最好用成语、短语或对偶句作精妙概括。然后推荐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补充。
第二环节:正反论辩,提高认识。讨论:失街亭,谁之过?该不该杀马谡?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个阵营,各派出四位代表进行论辩,另外推选几位同学做裁判并总结发言。
老师发表看法:诸葛亮负领导责任,失在用人失察、失当;马谡负有直接责任,失在失谋、失城,该杀!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如此重大的用人失误,如此严重的后果,在中国人心中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智绝形象,他仍然是指挥的化身,贤臣良相的象征。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三关:创新思维关: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和方法。
老师引思: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文学作品中又是什么形象?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怎样描写才能达到目的?
第一环节:分析探讨诸葛亮的形象。请大家找出集中描写诸葛亮的段落,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发现,并能精妙概括。
1.直接描写:是神态、肖像、语言、动作、细节,还是心理描写?
学生发言:三利、三路、三惊、三嘱、三派、三责、三哭等。
集体总结:慎遣将诸葛三嘱——用兵谨慎、深谋远虑。
明军纪孔明三哭——严于律己、富有人情。
老师引思:怎样描写其他人物?作用是什么?
2.间接描写:通过哪些人物的对比衬托来突出孔明形象?
学生发言:对手司马懿三探、三喜,王平的三谏。
集体总结:马谡的纸上谈兵——孔明的知己知彼。
王平的正确建议——孔明的深谋远虑。
对手的强大狡猾——孔明的料事如神。
第二环节:请大家找出集中描写马谡的句子,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分析发言,并作精妙概括。
1.直接描写:你能发现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集体总结:空谈兵马谡三笑——狂妄轻敌、刚愎自用。
失街亭马谡三败——死守教条、见识短浅。
2.间接描写:通过哪些人物的对比衬托来突出马谡形象?
集体总结:王平的谨慎谦恭——马谡的骄傲蛮横、才疏学浅。
孔明的自责沉着——马谡的浅薄无知、指挥无力。
敌人的知彼知己——马谡的目中无人、不堪重用。
(以上两个环节均须老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
老师提问1:你能在《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中发现多少个关于“三”的细节?学生总结:三利、三路、三惊、三嘱、三防、三笑、三劝、三探、三喜、三败、三哭、三责、三思等。
老师提问2:你觉得在这些细节中,哪一个细节写得最成功、最感人?为什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作者写了这么多人物,有正面、反面,有主要、次要,除了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外,正反对比、主次衬托也是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情感倾注在诸葛亮身上,表现了自己的英雄观和“英雄情结”,虽然是一次令人遗憾和反思的失败的战争,却不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智绝”的形象,而且把孔明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血有肉、有弱点、有失误的“人”,写出了人性、人情。对手和部下如众星拱月,对诸葛亮起烘托映衬作用。流泪的英雄,反思和自责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可、共鸣和审美思考。读到这儿,大家一定感悟到人生的许多道理吧。下面进行一个思维和语言同步训练活动:
第三环节:课堂活动,每人造一个词“可 ”,造一个句子表达自己学习本文的最深感受,看谁的表达最深刻准确、最精妙完美。例如:可叹啊!北伐大计,毁于一役!可恨啊!纸上谈兵,刚愎自用,误国误己!要求:小组为单位活动,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表达在全班交流。
(策略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的多边交往,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代替照搬照抄,以品评感悟代替硬性灌输,以碰撞对话代替毫无批判质疑的参考答案,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活动模式,大大加强知识信息的交往、转换、重组与创造。)
三、课后再创造阶段:超越与提升
老师总结: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也造一个句子,表达此时的心情:可喜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喜之一:通过三关的验收检查,本课的知识目标已经完成;可喜之二:通过大家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大家掌握了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可喜之三:最有价值的学习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学习,读书读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古今、明事理,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外,老师还有一个期望,通过本课人物形象描写技巧的学习,领悟作文的技巧,怎样立意、构思、选材,并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理。今天老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发的资料是两篇写人的记叙文,请你进行点评修改,下周作文讲评课上大家交流体会。
布置作业:(1)修改完善自己的片断作文,写在周记本上。(2)选择几个三国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写出小论文。
(策略总结:通过师生课堂课外的思维碰撞提升,大脑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用语言记载自己思想的习惯,通过小作文、小论文、读后感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强化大脑理性思维及语言产出能力,使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和语言的美感。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思考是人生的一种美丽,书面表达是人的一种诗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