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its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登高望远,“沉沉一线穿南北”的灌输式教学早已恨水东逝,“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教学教法改革则如钱塘春潮滔滔汩汩而来,令人惊喜地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春气象。然而,深入正在进行中的语文课堂扪心追问:课堂改革固然催生了教学园地的万紫千红,但身处“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五光十色之中,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规律、方法和最终归宿到底是什么?真正有价值的语文课堂又是什么样子?朱熹用他的诗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教学真理,描绘了一幅优美和谐的画面:“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本人以《失街亭》的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我从这首诗中所悟出的教学道理,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理念和具体策略。
  我把语文教学中的思考探索总结为“一二三四五”:
  “一”,坚持一以贯之的“做人与学习”的统一。所谓“诗家功夫在诗外”,找到了立人立德、立身立志的“源头活水”,就会形成学习上“清如许”的澄澈深邃。
  “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表达训练的“天光云影共徘徊”,“二难并举”、同步训练、优势互补和共同提高。
  “三”,积极倡导“三三分流”的学会模式,即知识的得到分三个渠道:一部分知识由学生个体通过联系旧知、阅读发现、思考探究得到,形成个性化的口头或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碰撞得到,形成生动深入的书面信息;一部分知识由师生多边互动、质疑解难得到,形成系统准确的知识结构。
  “四”,建构学生完善的学习心理结构,逐步实现四个目标,包括:第一,情感目标,即非智力因素的“为何学”,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把建构学生积极的学习定势当作重中之重,改变被动接受、等待灌输的消极学习定势,建构主动思考、善于发现、勤于交流、勇于表达的积极学习定势。第二,知识目标,即认知心理的“学什么”,有明确的目标方向,能控制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行为,具有相当的自我教育能力。第三,能力目标,即智能结构的“如何学”,具备一定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不仅知道学习目标是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能掌握陈述性知识,而且能主动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会总结归纳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具有把知识点连线成面并形成学科立体构架的能力和知识视野。第四,立人目标,即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使人的潜在能力不断转化为现实能力,知识转化为人的本质力量和精神品格,从而构建健全的人格和人生。
  “五”,重视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思的紧密相关,真正落实五个“动”:心动(思考探究)、眼动(阅读发现)、口动(讨论对话)、耳动(接收处理)、手动(思维外化),如五股泉流注入课堂这“半亩方塘”,才能形成语文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思维与表达、课堂与课后、综合素质与应试能力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丽和谐。
  下面是《失街亭》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生教训,学会做人做事。
  2.理清文章思路,赏析人物描写方法技巧,学会学习与作文。
  教学重点:学习借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策略:三三分流模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阶段:独立与合作
  一般安排在早自习或课前预习,老师应作具体要求和指导:
  1.诵读文本,标出生字词,自行扫除语言障碍。
  2.理清思路,能复述主要内容,养成精妙概括各层内容的习惯和能力。
  3.利用资料,联系旧知,小组交流,了解相关知识。
  4.思考三个问题:
  A.失街亭,谁之过?
  B.主要人物是谁?各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如何评价?
  C.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这样写?
  要求是:能发表自己观点并能在书中找出依据,概括要点,小组交流。此阶段学生应当形成的基本能力是:
  1.了解文本的内容特点,知道学习目标、方法、步骤。
  2.能借助工具书和其他资料,扫除语言障碍,标注重难点。
  3.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层次脉络,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通过检查交流,掌握一部分陈述性知识,能提出问题。
  (策略总结: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自习意识和习惯,引导方向、方法和步骤,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自查互查总结并掌握一部分知识,从而变被动的老师讲授、灌输知识为独立主动的发现探究式学习。)
  二、课堂师生互动阶段:对话与碰撞
  (一)思维热身,引入新课
  选择一个角度引思:中国有几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乱世出英雄”、“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尽管中国历史上乱世多,英雄多,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但有一个时代特别引人注目,它那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道不尽的英雄故事,至今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中国人熟悉这些人物,不是因为历史或史书,而是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安排一个活动激趣:我们大家一起进行一个三分钟思维热身赛:三国中有关“三”的人物和故事知多少?用“三”造词,指定两组学生抢答,两个同学速记,其他学生补充。
  得出一个结论:老师鼓励、引导、总结,最后补充,如三绝、桃园三结义、曹氏父子三雄、东吴父子三霸、诸葛氏龙虎狗三兄弟、三英战吕布、三姓家奴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让徐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定三分隆中决策、三江口周瑜纵火、智取三城、三分归一,等等。
  (策略总结:良好的开始是吸引学生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好奇感和探究欲,变被动的学习为自己的心理需要,享受学习的快乐。)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奇书,此话不假;我说它是一部悟书。那么,奇在哪儿?悟又在哪儿?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解读感悟《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失街亭》。要想读懂它,需要闯三关。
  (二)讨论探究,掌握重点
  第一关:语言积累关,解决字词句。这是预习要求独立完成第一个任务,通过自查、互查、老师重点查,课前全体学生过关。
  第二关:阅读理解关,讨论探究课文内容。这是预习要求探究合作完成的第二个任务,通过两个活动检查。
  第一环节:故事接力,概括内容。全体同学分小组活动,每人一句话复述故事情节,最好用成语、短语或对偶句作精妙概括。然后推荐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补充。
  第二环节:正反论辩,提高认识。讨论:失街亭,谁之过?该不该杀马谡?全班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两个阵营,各派出四位代表进行论辩,另外推选几位同学做裁判并总结发言。
  老师发表看法:诸葛亮负领导责任,失在用人失察、失当;马谡负有直接责任,失在失谋、失城,该杀!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诸葛亮如此重大的用人失误,如此严重的后果,在中国人心中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智绝形象,他仍然是指挥的化身,贤臣良相的象征。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三关:创新思维关:探究人物形象塑造的意图和方法。
  老师引思: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什么样子?文学作品中又是什么形象?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怎样描写才能达到目的?
  第一环节:分析探讨诸葛亮的形象。请大家找出集中描写诸葛亮的段落,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探究发现,并能精妙概括。
  1.直接描写:是神态、肖像、语言、动作、细节,还是心理描写?
  学生发言:三利、三路、三惊、三嘱、三派、三责、三哭等。
  集体总结:慎遣将诸葛三嘱——用兵谨慎、深谋远虑。
  明军纪孔明三哭——严于律己、富有人情。
  老师引思:怎样描写其他人物?作用是什么?
  2.间接描写:通过哪些人物的对比衬托来突出孔明形象?
  学生发言:对手司马懿三探、三喜,王平的三谏。
  集体总结:马谡的纸上谈兵——孔明的知己知彼。
  王平的正确建议——孔明的深谋远虑。
  对手的强大狡猾——孔明的料事如神。
  第二环节:请大家找出集中描写马谡的句子,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分析发言,并作精妙概括。
  1.直接描写:你能发现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集体总结:空谈兵马谡三笑——狂妄轻敌、刚愎自用。
  失街亭马谡三败——死守教条、见识短浅。
  2.间接描写:通过哪些人物的对比衬托来突出马谡形象?
  集体总结:王平的谨慎谦恭——马谡的骄傲蛮横、才疏学浅。
  孔明的自责沉着——马谡的浅薄无知、指挥无力。
  敌人的知彼知己——马谡的目中无人、不堪重用。
  (以上两个环节均须老师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
  老师提问1:你能在《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中发现多少个关于“三”的细节?学生总结:三利、三路、三惊、三嘱、三防、三笑、三劝、三探、三喜、三败、三哭、三责、三思等。
  老师提问2:你觉得在这些细节中,哪一个细节写得最成功、最感人?为什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作者写了这么多人物,有正面、反面,有主要、次要,除了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外,正反对比、主次衬托也是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把情感倾注在诸葛亮身上,表现了自己的英雄观和“英雄情结”,虽然是一次令人遗憾和反思的失败的战争,却不仅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智绝”的形象,而且把孔明从无所不能的“神”还原为有血有肉、有弱点、有失误的“人”,写出了人性、人情。对手和部下如众星拱月,对诸葛亮起烘托映衬作用。流泪的英雄,反思和自责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认可、共鸣和审美思考。读到这儿,大家一定感悟到人生的许多道理吧。下面进行一个思维和语言同步训练活动:
  第三环节:课堂活动,每人造一个词“可 ”,造一个句子表达自己学习本文的最深感受,看谁的表达最深刻准确、最精妙完美。例如:可叹啊!北伐大计,毁于一役!可恨啊!纸上谈兵,刚愎自用,误国误己!要求:小组为单位活动,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表达在全班交流。
  (策略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的多边交往,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代替照搬照抄,以品评感悟代替硬性灌输,以碰撞对话代替毫无批判质疑的参考答案,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活动模式,大大加强知识信息的交往、转换、重组与创造。)
  三、课后再创造阶段:超越与提升
  老师总结: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也造一个句子,表达此时的心情:可喜啊!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可喜之一:通过三关的验收检查,本课的知识目标已经完成;可喜之二:通过大家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大家掌握了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目标基本达到;可喜之三:最有价值的学习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学习,读书读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通古今、明事理,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外,老师还有一个期望,通过本课人物形象描写技巧的学习,领悟作文的技巧,怎样立意、构思、选材,并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和心理。今天老师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发的资料是两篇写人的记叙文,请你进行点评修改,下周作文讲评课上大家交流体会。
  布置作业:(1)修改完善自己的片断作文,写在周记本上。(2)选择几个三国人物进行专题研究,写出小论文。
  (策略总结:通过师生课堂课外的思维碰撞提升,大脑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用语言记载自己思想的习惯,通过小作文、小论文、读后感的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外化,强化大脑理性思维及语言产出能力,使学生享受思考的快乐和语言的美感。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思考是人生的一种美丽,书面表达是人的一种诗意的存在。)
其他文献
诗歌教学是一个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中学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①  新课
期刊
有只蝴蝶在巴西拍动几下翅膀,结果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造成了龙卷风;一张仅有0.1毫米厚的纸折叠100次后,其厚度可达4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同样的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用平实的语言,写就的那篇“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语)的“太仆最胜之文”—《项脊轩志》,同样也是因细节胜出。  有人说过,课堂教
期刊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通过阅读文本,我们不难
期刊
《雨霖铃》写别情,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金十大名曲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字里行间深深透露出前途暗淡的凄凉情绪。柳永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无论诗词、曲赋,都讲究意到笔不到;讲究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意境、物境,寻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情致。在有限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
期刊
宋词是突破了中国旧文学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突破了中国旧有伦理道德的传统。词在描写爱情之中,流露出了贤人君子最深隐的心意,具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宋代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内在生命本身出发对生命个体的高度关照。较之以前的诗歌,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所谓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即对生命的存在、人类的价值
期刊
月 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觉醒的速度,可谓在新诗创作上有荜路蓝缕之功。同时,也显露出诗人渴望进取向上的精神追求。  《月夜》综合运用了写景、抒情等手法。以环境烘托为基奠,从不同的视角将人的心灵家园置身于特定的社会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正在成为现代中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必将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也同样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现代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网络环境下的中学作文教学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它打破时空界限
期刊
记叙文是常见的文体,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但许多学生却写不好记叙文,平淡而短小,不知如何把文章写生动,更不知怎样使文章符合考试的评分标准。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提醒广大考生,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②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③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不发议论。其中第三条是作为作文的“亮点”出现的,有了
期刊
《左传》中的《曹刿论战》作为文言文传统名篇历年来为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并列为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篇目。  其中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几句的解释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断,可是必定要合情合理。其二是“情”,实情,“必以情”,一定按实情来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对这样的解释,我心存疑问:一、若按第一种解释,“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1534页 2005年5月 第5版)中,对“秀色可餐”的注释: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第826页 2002年1月 第1版)中,“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色十分秀丽。众所周知,“秀色”指美好的景色或容貌,给人以视觉;只能观赏,但不能当饭充饥;而“美”能使人入迷,忘其饥饿。实际上,是人的生理或心理作用,通常只适用于某一特定感官的刺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