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的家园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bs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 夜
  霜风呼呼地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觉醒的速度,可谓在新诗创作上有荜路蓝缕之功。同时,也显露出诗人渴望进取向上的精神追求。
  《月夜》综合运用了写景、抒情等手法。以环境烘托为基奠,从不同的视角将人的心灵家园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物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向人们昭示着奔腾向上的精神风貌,给人们留下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文章开头,作者就以优美清丽的笔调为读者描绘出清幽、和熙的世界。霜风作响,月光普照,一种“众人皆睡我独醒”的艺术效果油然而生,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概述了环境烘托出新奇而引人深思的篇首。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以人物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力求让我们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孤独凄凉的一面。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某种窘迫相。置身于这种社会情境下,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又怎能不内心孤寂呢?事实表明,作者内心孤寂与当时社会现实找到了切入点,让作者感到有些孤寂,有些坦然,却又不甘于坦然。作者渴望内心播散并将其转化成一种动力。此时,作者心灵与社会的交相辉映,才是心灵悟性的最高境界。
  在虚空静寂的刹那,“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是一钟声激起了我的思绪。勿需补白,显然,沈尹默已经充分感觉到内在含义,以及散发出了的神秘思想——独立不羁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从环境烘托实写与并排站立的大树,到并不依附于大树的力量,充分体现出作者的诚挚追求。与树并立,相媲美。压抑了许久的渴望也充分显示他那份自信。“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也许最能反映出诗人不懈的追求,诗人渴望从大树身上找到摆脱孤寂的精神源泉,却没能如意。怎么办?“却没有靠着。”诗中“没有”再次否定了只见其行,无形于中的理想,昭示着只有靠自身内在力量的变化才能改观目前的境况。结合当时社会,“五四”时代正是众多新青年先进思想的聚合期,它们独树一帜,不在严寒下妥协,不在孤独中退缩。这充分显示出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解放,进而唤起国人觉醒、民族觉醒,乃是那个时代进步的主旋律。这大概就是“意会”的感念吧!
  透过诗歌清丽优美的几行诗,读者不难感受作者意会的创造质朴、含而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神韵,整首诗无半言教诲之意言辞,且主体情绪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完整的画面和意境氛围。的确,在行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领略了诗人白描手法运用功底,在“霜风”、“明月”、“一吹”、“一照”中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韵致有加。脱离了质朴自然的文笔,我们看到诗人的精神家园,孤寂的世界却不孤寂,幽静的世界却有另一番美妙的时代乐章,现实生活的表面下也总是掩着迅激的思想冲击波,永不竭力的精神家园却总是指着奋斗进取的最前方,最前方。
其他文献
在当今教学中口语往往被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究其原因有两方面。教师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二是教师爱唱独角戏,不给学生“说”的机会。学生方面:口语训练的障碍主要是由性格、能力、情绪、心理引起的。针对上述原因,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采取以下策略:  一、口语交际课中的口语交际训练:现行人教版课标教材关于口语交际分两个系统安排,一是与阅读结
期刊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也积极参与到课改的大潮中。到今天,经过几年的亲身实践,有些心得想浅谈一下: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曾经也一知半解地教了几年语文,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教学手段,偶尔也有个别新方法的运用。但比起实施的新课改来,不够系统、不够规范、不够具体。今天的我,正在从常规教学的阴影中走出来,摒弃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
期刊
[阅读的教学背景]  对文学经典形象的认识能从本质上把握是阅读的关键。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鲁迅对阿Q 这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形象的创作“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图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距离阿Q时代甚远的学生们怎么理解阿Q这个人物,如何把握小说的内涵呢?考虑到老师的指导应该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阅读体验再现]  教室里一片宁静,
期刊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作主宾语的名词。然而在现实的语言运用中确实存在名词前加副词的现象,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像“很女人”、“特知音”、“挺牛”、“更情感”、“很中国”、“很铁”、“相当世俗”、“实在阿Q”之类的“副词+名词”的组合现象更是铺天盖地,广为流行。  为什么这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现象,不但没有消亡,反有壮大发展之趋势,且有如此广阔的
期刊
[摘要]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把在教学中存在的对学生“思考”扭曲的现象定义为“假体思考”。本文试图探讨“思考”的重要性,“假体思考”产生的原由,在教学中的现状、危害及思考其出路。  [关键词] 思考 假体思考 主体意识 个性思考    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何为“思考”?  其最简单的解释莫过于“想”,“想问题”。而在学术领域
期刊
诗歌教学是一个实施语文美育的过程,它包括: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中学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诗词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①  新课
期刊
有只蝴蝶在巴西拍动几下翅膀,结果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造成了龙卷风;一张仅有0.1毫米厚的纸折叠100次后,其厚度可达44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这就是细节的力量!同样的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用平实的语言,写就的那篇“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语)的“太仆最胜之文”—《项脊轩志》,同样也是因细节胜出。  有人说过,课堂教
期刊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通过阅读文本,我们不难
期刊
《雨霖铃》写别情,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宋金十大名曲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字里行间深深透露出前途暗淡的凄凉情绪。柳永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无论诗词、曲赋,都讲究意到笔不到;讲究韵外之致,弦外之音,象外之象的意境、物境,寻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情致。在有限的篇幅内包含尽可能丰富的情感内
期刊
宋词是突破了中国旧文学传统的一种文学形式,突破了“诗言志”的传统,突破了中国旧有伦理道德的传统。词在描写爱情之中,流露出了贤人君子最深隐的心意,具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李泽厚先生曾指出,宋代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内在生命本身出发对生命个体的高度关照。较之以前的诗歌,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所谓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即对生命的存在、人类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