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教而不重导,不仅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而且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包办代替,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不厌其烦地反复讲,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记不牢,而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机会就相对很少。为了使课堂教学成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主阵地,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教师要切实改变育人观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通过实践中的具体尝试,我认为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鼓励质疑,激发想象和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发展。
一、指导质疑,启迪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少年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鼓励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自学,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下自由、充分地质疑、解疑。记得有位学生曾质疑:“老师,‘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描写山间的烟云徐徐上升、飘在青山蓝天之间的景象,为什么用‘生’而不用‘升’呢?”有位学生在学习《小音乐家杨科》后质疑:“杨科并没有成为音乐家,为什么课题上称他为小音乐家呢?”这些问题可能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思考。哪怕是不能给问题下定论,或是暂时解决不了,也应该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从而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二、丰富表象,激发想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它比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但我们都知道,想象需要丰富的表象做基础,而丰富的表象只有在大量接触并观察客观事物中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經常向学生推荐好的文章、书籍、电视剧等,使学生不断地吸收大量信息,获得丰富的表象储备。例如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对雪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第一场雪》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雪的视频,从而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让学生对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对“鹅毛般的雪花”、“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景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使学生喜欢雪,对雪充满幻想和憧憬,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重视实践活动,激励创新
创造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有意识地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议议,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读读、说说、编编、演演。学生在画、说、背、唱演中,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而且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个灵活载体。
学习语文的途径十分广阔。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不容忽视的途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里,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挖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比如组织学生举行“我是故事大王”的讲故事比赛活动。在比赛前鼓励学生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然后进行比赛,通过搭建这一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展示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新
求异思维,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多种可能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善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假话、套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据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能拓宽学生思路的问题,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灵活思考,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除了船长的营救方法,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说:“请直升机来救援。”有的说:“让孩子顺着帆绳滑下来。”……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办法最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最后一致得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一结论。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除了凭借课文以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相关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求异思维。
一、指导质疑,启迪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是起源于质疑,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少年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鼓励他们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寻疑意识。所谓寻疑意识是指学习者在头脑中始终带着寻找问题的意识,以怀疑的眼光出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捕捉其中可供设疑的细节,挖掘疑点价值,在思想的闪光中时不时迸射出有新意的问题和出人意料的观点。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课前自学,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下自由、充分地质疑、解疑。记得有位学生曾质疑:“老师,‘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描写山间的烟云徐徐上升、飘在青山蓝天之间的景象,为什么用‘生’而不用‘升’呢?”有位学生在学习《小音乐家杨科》后质疑:“杨科并没有成为音乐家,为什么课题上称他为小音乐家呢?”这些问题可能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的,但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要引导学生思考。哪怕是不能给问题下定论,或是暂时解决不了,也应该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从而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二、丰富表象,激发想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它比知识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但我们都知道,想象需要丰富的表象做基础,而丰富的表象只有在大量接触并观察客观事物中才能形成。因此,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經常向学生推荐好的文章、书籍、电视剧等,使学生不断地吸收大量信息,获得丰富的表象储备。例如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对雪是陌生的,所以在教学《第一场雪》之前,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雪的视频,从而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让学生对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教学时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对“鹅毛般的雪花”、“粉妆玉砌的世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等景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使学生喜欢雪,对雪充满幻想和憧憬,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重视实践活动,激励创新
创造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有意识地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议议,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读读、说说、编编、演演。学生在画、说、背、唱演中,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会,而且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个灵活载体。
学习语文的途径十分广阔。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课本以外的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不容忽视的途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里,为学生的认知、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挖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比如组织学生举行“我是故事大王”的讲故事比赛活动。在比赛前鼓励学生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然后进行比赛,通过搭建这一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所读到的、听到的或经历过的有趣的故事展示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新
求异思维,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或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多种可能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善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求异思维,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时,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假话、套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据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设计能拓宽学生思路的问题,引导学生变换角度灵活思考,开展不同意见的争论。例如教学《跳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除了船长的营救方法,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使孩子得救吗?”学生纷纷开动脑筋,积极发言。有的说:“请直升机来救援。”有的说:“让孩子顺着帆绳滑下来。”……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比较,看哪种办法最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最后一致得出“还是船长的办法好”这一结论。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除了凭借课文以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相关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求异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