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班级小组合作模式的操作过程,有机结合班级特色建设管理,如小组学习和德育细化管理、学科对手PK赛、特色班会课、细节德育管理、班主任感言等一系列班级发展特色管理措施;及符合班级实际发展的有效评价机制,如小组龙虎榜、奖票制,说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多种适合本班的班级特色管理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更能提高个人---小组---班级的整体管理能力,从而达到班级班风和学风提升的有效管理效益。
【关键词】小组合作;家校“协同”;班级特色建设;有效管理
一、研究背景
初中是学生必经的人生阶段,无论是知识吸收还是情感态度上,初中将是第一个需要学会自己选择的“人生分叉口”。面临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社会上纷纷出现的放弃学习、网瘾、辍学、校园暴力等等的问题,不禁使初中老师和学校都觉得束手无策,我们都努力研究如何能在这个科技发达但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把学生带回安静的课堂。我们理解到,学生是个体,而学校是整体,如何能是我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沟通,我们需要一座桥梁。因此,我们尝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从初一开始推广至整个年级。个人如何能更好地融入集体?需要小组的带动,更需要小组凝造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众心理”在学生这一年龄特点的群体中尤为突显,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更好地积极地带动着学生。基于小组学习已经落实了初一一年后,我开始发觉这种“从众心理”会被新鲜感和学生的内部动机所淹没,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仅仅局限于学习的层面,而学生管理等方面会出现脱节。这时,我决定在初二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比较厉害的时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加入班级特色建设,使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促使提升班级的有效管理。
二、佛山市第六中学初二(5)班小组合作研究与发展的两年历程
(一)小组合作模式的前期准备阶段
1.班级发展规划是小组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韩东才在《班主任基本功》一书中提到:“班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通过在班级的学习和交往活动,获得社会性的发展。而班级常规管理师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促进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接手新班级前,适当的班级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班级发展规划需要结合班级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同学年和不同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应当相应作出调整。但基本指导思想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结合所在学校的的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对本班学生的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遵纪守法习惯。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
如初二学生的变化比较大,这是我们班的学年班级目标可以以“稳”为主,以建设“珍惜 尊重 团结 和谐”的班级为目标,使学生培养好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应该是螺旋上升的,更应该是适应变化而适当调整和改变的。
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班级常规中,班主任需要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落实,这样管理才能持续有效。正如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说道:“检查反馈常规执行情况,能促进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实施。”而在常规执行过程中,适当的奖惩手段的运用,也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下文的阐述中,我会提出几个在我班实验并可行的奖惩手段,以促使班级管理更有效。
2.与学生沟通,从心开始
在阅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后,感受很深,尤其是李镇西老师在“近在咫尺的师生通信”一文中写道:“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有效的心灵交流。”
因此,从初一开始,我便有意识地要求每一位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从刚刚开始的无从入手到今天的他们,我认为日记是我和孩子们沟通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使每个孩子会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流露他们最真实的感情和对事情的不同看法。
以下是我节选了近期我班其中一个孩子的日记内容:老师,你们是“叛逆”的80后,我们却是“非主流”的90后。老师最大的优点是幽默、和蔼,把我们当做朋友,最大的缺点是会生气。”有的人说年轻的老师教学生,纯粹就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固然,老师们的年轻,也许没有教学经验,身上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头衔,不敢动不动就数典搬祖,以历史来树立威信。但是,正因为老师们有激情、有活力,能让我们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如果快乐,又有何不可呢?虽然有过困难,有过痛苦,但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遇到困难,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度过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吧!老师,谢谢你,一直让我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其实,就如我学生日记中所说的,我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身上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头衔,在当班主任的短短时间内,我也和我的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因此,每天批改日记便成为了我和学生们最好的沟通方式。现在已经初二了,有一个孩子还计算了他上初中以后一共写了差不多六万字的日记,日记本也换了整整三本了,他说这些日记本将会是他最珍惜的初中回忆。
此外,日记本还是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班上的部分家长坚持定期写日记与学生联系,因为他们认为默默的支持和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平时的教育更深刻。记得本学期刚刚转学来的新生,以前网瘾导致一个学期不上学,本学期转来我们学校,他爸爸坚持每天当孩子睡觉以后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上他的感想和对孩子默默的支持,这的确让我深深地感动。
基于日记本的设置后,我从初一开始便在班上设置了“班主任感言”的专栏,坚持几天或一星期写上一段感受以及鼓励的语言。看到孩子们每次细细地看,看到他们期待班主任每一次的张贴的感言,都让我深深地感动,都默默地支持着我努力地做好自己这份工作。 3.与家长沟通,报喜也报忧
在2004年2月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五条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家校合作,他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我们魏书生老师早在上世界80年代就指出,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探索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协同艺术。于是,就这一“协同艺术”,我在家校联系方面作了以下工作:
自从有了校讯通以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加深了。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校讯通对于我而言,是告诉家长孩子犯错的最直接方法,但往往效果却适得其反。当我分别找了不同类别的学生谈话后,我发现原来我每次的信息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噩耗”。从那时开始,我学会了分类发信息。我记得我同事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其实,无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他们都需要表扬需要鼓励。我反思自己的做法,就从最简单的嘘寒问暖开始,希望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其实简单的一句,注意添衣保暖,明天可能会下雨,家长们请注意身体,天气干燥多喝水,或者一些养生汤水的做法,都是会让别人感觉到温暖和关爱的。渐渐地,家长们不像开始那样冷漠了,孩子们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在家长面前表扬的机会。家长的配合让我做工作更加事半功倍了。
如我班的邱文杰同学,他的成绩是全级最后的。针对学困生,我们最需要的是家长无限的支持和配合,在几次的家访和多次的电话联系后,他母亲被感动了,而他的家长在我的鼓励下,哪怕孩子怎样调皮,还是不会放弃每一次教育的机会,还是想尽办法挽救孩子,不仅家长开放日特意到学校看着孩子上一整天的课,他的家人这个月还主动把孩子送到军校特训,希望能抓住每一次改变孩子的机会。无论最后效果如何,至少我认为这位家长对学校的工作都是无限配合和支持的,他的感激的话一直让我坚持着不放弃对每一位学困生的教育。
以下是家校结合总结的几点心得
(1)结合每月考试成绩,开好每次的家长会,写好每一封《给家长的一封信》。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3)充分利用好“校讯通”,定期的温馨提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人文关怀”,更能及时使家长了解到最新的消息。
通过两个学年的家校联系,探索班主任的 “协同艺术”,我得到以下反馈(如图1所示):
(二)小组合作模式的雏形与试行阶段
1.小组合作的建设的前期建设
小组合作在初一开始全校试行,各班各出奇招,有四人小组的,有六人小组,更有八人小组的;坐姿也各式各样,有围坐,有分坐,有丁字型,更有学生几人面对面的……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经过各班的观察,特别是分分合合,拆拆并并后,我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组合作的初体验感受:
(1)小组合作的理念是班主任必须坚持的,学生需要老师支持与信任!
(2)小组合作的人数必须最终落实,因为关系到最后的小组管理。
(3)小组座位安排必须合理,并最终需要由各科科任老师的试行意见去确定最终的座位模式,千万不能“形式主义”,以为围在一起上课就是小组合作,这样往往得不偿失
(4)小组学习需要考验老师和学生耐性,更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5)如何分组将是小组合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期和适应期,我班最终坚持小组学习的模式,在小组人数上,我们班以四人小组分组。因为本班是平行班,学生分布有各层次成绩的学生,学困生和后进生明显较多。而座位安排方式上,因为学生纪律得不到保证,由原来的围坐,最终定为单人单桌,但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都必须训练学生以小组围坐形式读书、讨论、解决问题,实施效果良好。而学生如何分组这一问题,考虑到全班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不高,因此选择了混合分组,也就是先以几次考试的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然后将全体学生以总成绩分出A,B,C,D四个层次,然后进行分组。分组确保每一个小组有至少1名A层学生以保证全组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小老师”的领导作用。B,C层学生不掉队,因为他们需要负责小组的管理。努力做到D层学生不放弃学习的目标。
以上是我班的小组雏形,并以落实试行初一一学年。(如表2是对比小组合作前后的成绩)
2.班级特色教育建设------“奖票制”
经过了初一学年后,老师们反应我班学生因为基础比较差,最突出的问题是不热爱学习。科任们反映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上课气氛沉闷,而且不积极思考问题。除此以外,我们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男女生分布不均匀,部分男孩子比较天真、活泼,而部分女孩子比较成熟,相处不太融洽。突显的问题是,本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突显出学习行为较差。
路东海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董奇等人(1992)关于动机强度与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也发现,在唤起中等强度动机的情景中,学生认真、专心且从容,阅读理解的成绩也很好。而过去放松和高度紧张时,阅读理解成绩都很不佳。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划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的两个范畴。比如:一个学生为了考试和好的分数、班级的排名、教师的表扬或其他奖励而学习就是外来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動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 事实上,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是分离的。(Pintrich & Schunk,1996)但二者并不矛盾,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并互相转化。研究表明,受内在动机驱使的学生比受外来动机支配的学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Gottfried,1985)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出了“奖票制” ------ 即学生每次举手换奖票,奖票换礼品或学习用具的办法。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配合我校的推行的“小组合作”的基础与奖励的方法,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奖票制”的另外一个目的其实是希望男女生之间能融洽相处,找到一个平衡点,尽量让孩子多保留童心,多点纯真。当然,有奖也有罚,每天黑板统计个小组的总分,一星期累计一次,最高分的小组奖励,最低分的小组要搞卫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奖票制”运作后,课堂效果比较明显,而且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此外,路东海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还提及的“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者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同理,通过奖票制,我希望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初二多学科和难度提升的学习,全体学生依然维持总体水平稳步前进的势头,学风和班风明显改善,在多次获得“卫生标兵班”和“文明班称号”后,几次考试成绩(如表3)也显示正在前进。
3.小组合作前期试验后的困惑感
在20世界70年代以来,很多研究发现,外部强化显然能提高外来动机,但也存在明显的副作用------损伤某些活动的内在动机。
外部奖赏的破坏效果主要出现在所奖励的只不过是完成任务本身,而不是出色地完成任务(Carnern & Pierce,1994)。外部强化的使用还容易使学生的注意范围变窄,只关心考试、分数和奖赏,而忽略了对所学内容本身的掌握(Decharms,1980)。
从上图两次考试看来,虽然学生的学风在前进,但感觉前进的步伐还不够大,我在反思,是否前期阶段实施的赏罚措施出现相应的副作用,并开始损伤部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我感到困惑,我结合前辈的研究并反思我班的情况,决定从初二下学期开始从小组合作的模式中,抓起英语学科的改革,引入班级特色管理,使学生的进步步伐加强。
(三)小组合作模式管理的中期阶段
1.学科特色建设------“对手PK赛”
基于学生的学习可能因为赏罚措施的副作用而导致一个瓶颈的阶段,因此在初二学年上学期中期我落实了不同层次班级的一培三扶的計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学习能达标。
205班是平行班,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因此初一下学期开始一直明确分层名单----A\B\C\D层。A层要求比较严格,A层也是班上英语的灵魂,从初一开始我便有意识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上课的课堂表现能力。A层每星期都要求亲自到老师面前背书,而且要每个学生都必须过关。而B层需要背的句子则相对简单。B\C\D通常在小组内互相背诵或熟读即可。希望用过A层同学带动小组的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C\D的扶临重点在于家长的帮助,每天晚上必有的家庭听写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希望通过多反复、多记忆、多回头的办法让C\D的同学把最基础的单词解决。
而培优是205班的重点,从初二学期开始的时候便开始每星期有培优课,让A层同学爱学英语,更爱自学英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一暑假便要求A层同学熟记单词的基础上,重点攻破阅读,因为优生要赢就要先赢阅读。所以他们一直坚持课外英语阅读的练习,不仅能扩大知识面,更能通过多看多反复的方式熟记英语,一举两得。因此月考后一直能保持10人在90分以上,而且他们的客观题都能超过60分以上。例如205班的朱永康同学,他学习英语非常自觉,而且加上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他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第二次月考后,英语仍然能保持在全级前40名以内,相比初一的他,进步很大。
2.班级特色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
考虑到初二学生“变”的特点,因此,对班上的制度建设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以达到继续吸引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延续的目的。而延续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学生获得成就动机。
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涉及的“成就动机”这一概念的研究。默里(H.A.Marray,1938)提出成就的定义是:“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此后,美国和加拿大很多科学家都对中小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如科尔布(Kolb,D.A,1965)对学生进行成就测试证明,训练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于是,基于原来的小组合作模式,A层带动学习,B-C层负责日常管理项目这一基础。在初二下学期我把奖票制和英语学科分层学习联系起来,目的的使原来独立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和小组中个人与令一小组中个人的竞赛推上风口浪尖。
首先在原定学生英语ABCD的分层基础上,实施对手PK赛,也就是相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两两成对手,这样的建设是以公平和公正为建设原则,使学生心悦诚服,也乐于参加这类的PK赛。然后PK赛贯彻英语学科学习中的默写、读书、背书、测验、上课状态等一系列常态课的环节,PK赛的成绩层层相扣。每半月小结一次,并依据登记的成绩实施赏罚,并要求家长配合并加入赏罚制度,使学生兴趣大增。因为客观条件影响,每个月适当调整对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更改对手,让学生犹如亲临电脑游戏中一样刺激,把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都协调好。此外,在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学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为学习小组都是按照ABCD的平行小组分配,也就是说,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向小老师提问和学习,在与同层次对手PK的过程中,他们也不会担心不能共同进步,因为他们只要肯向小组小老师学习,就肯定能超过对手,就是比比谁更有能耐,能肯花时间去学习,以达到充分刺激学生成就动机的目的。 在PK赛的过程中,老师花的时间肯定比平时多,因为PK内容更多需要靠学生课外拓展去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凝造一个英语学习班的氛围,如读单词、背课文重点句子、造句子、背作文范文等等,在开始都需要老师亲自抓,这样学生才会重视,有了公正的唯一裁判,学生的PK才有激情和动力;此外,还要坚持不懈地做总结做记录,每次PK分数都要及时展示,学生有了对比才更有动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每個月的奖励要落实到位,这是家长会上的家长工作要先解释好,然后家长理解了,才能知道如何配合,最后才能事半功倍!
PK赛过程中,其实如何抓住AB层才是难度所在,总结一个学期实验后,感觉变动最大的是A和B层,特别是B层,因为中层的孩子不缺时间,缺方法,缺动力!而A层的孩子是全班的灵魂,不能放低难度。因此每次的PK赛,我会专门设置属于A-B层的提高题。简单的例子:如我听写单词,最后一个我不会再听写书本上的,反而会是我平时拓展单词时候的新单词,例如我想听写begin,我需要能力好的学生写出beginning,总之让层次好的学生多记忆书本外的知识,当PK赛时候,特别是AB层,谁也不让谁,超过对手,超越自己!
通过上表(如表4)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通过PK赛以后,可以由点带面的方式,通过一个学科折射到另一个学科,通过一个学科的挑战而获取的成就感推向更多的学科。从而解决了以前实施的“奖票制”出现的外部奖励弱化内部学习动机的副作用。真正如(Carnern & Pierce,1994)所发现的,通过内部东西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奖励而草草了事。
除了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落实英语学科的对手PK赛一个学期,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更能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以下是对手PK赛前后的成绩对比,两次对比数据选取均是学期末全区统一出题的调研卷,难度适中,具有可比性。
通过表格(表5)数据得知,通过充分调动A,B,C层同学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使合格率得以提高,从原来的4人合格跃升至15人。特别是通过对手的互相比较,互相学习,使A层同学不再满足于小组中最优的小老师,而是小组小组间尖子的培养与竞争,使优秀率达到零的突破,有2人。而更让老师感到鼓舞的是低分率,上学期低分同学达到27人次,占全班的一半人数,也是科目分化比较明显的时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与多种方法的落实,以小组带动学习氛围,拉起D层学生,至少不让他们放弃学习,保证低分层面部扩大,使人数缩至9人次。
正如切拨曼(J.C.Chapman)和费得(R.B.Feder)曾研究过竞赛组与无竞赛组的比较的实验结论一样: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一个学习的对手PK赛也正正印证了这个实验的正确性。
(四) 小组合作模式管理的升华阶段
1.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激发学习动机
在小组合作模式中,我引入了(1)小黑板每日计分制,(2)小组每周龙虎榜,(3)对手PK赛成绩单,(4)交齐作业加分表,(5)奖票换领表,(6)历次月考成绩表等反馈信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布克(W.F.Book)和诺维尔(L.Norvell)的一项研究中,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每次练习30秒,共练习75次。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成绩,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好。在后25次练习中,两组条件对换,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学生结果,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
这一实验说明,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因此,班级必须更好地营造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氛围,无论是德育还是教学,都应及时把相关评价张贴并及时更新。而学生每天都会关注自己个人对手PK赛,小组合作竞赛等等的相关信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如表6:
2.珍惜班会课总结每一个进步的机会
在初中阶段里,德育是教育的强大后盾。只要有了德育的保证,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名师最有效的沟通细节》一书中谈到,与学生沟通过交流,教师要懂得借用班级的力量,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以致转化学生。而好的班会课室学生学习、生活的加油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鼓舞、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针对初二的学生厌学情绪加大,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本学期的班会课围绕主题“我的梦想”而开展。经过了初一的班会课后,我渐渐发现,单靠班主任的讲道理的方式,不够深刻;因此,本学期的班会课以一系列视频开展。
围绕“我的梦想”,我分别寻找了
(1)2009年网上点播率最高的泰国潘婷广告,讲述的是一个听不到东西的女孩,用小提琴演奏出美妙的音乐,闪亮她人生的故事;
(2)蜗牛背负着重壳一步步往上爬,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的歌曲;
(3)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天生双手极小的人如何成为巧夺天工的裁缝;
(4)永不放弃:运动员如何背负70公斤爬过足球场的故事。
这一系列的视频联系主题“我的梦想”开展班会,收效明显,从周记和学生表现中,感觉学习目标明确的孩子明显比以前增多了。其实,班会课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做人,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将是初二的关键。
从视频配合教育中发现,有时候深刻的实例和直观的视觉教育更加深刻、更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初二下学期,我校大力推展学生的细节德育,而细节其实就是一切从身边做起,从小事最起,为此,我们还订立我们班的细节德育实施目标:
(1)让学生“有礼待人,用心待人”,从见面问好开始;
(2)卫生保洁从整理个人物品开始; (3)提高学习成绩,从完成每天作业开始;
(4)遵守课堂纪律,从不讲话,不走出课堂开始。
其实,刚刚开始便有老师反映细节德育太难抓了,但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训练小组合作管理的好机会。每逢学习难度加大和加深,学生难免出现反抗等叛逆情绪,这时候学生需要的并不是老师盲目的批评和说理,往往同伴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那我们便利用小组的契机,因势利导,订立每个小组的组规和实施方式,总之把管理的任务落到小组,由小组分配,再具体落实到个人。
3.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展现自我
而当我们面对这些生硬的条文与措施,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与接收?班主任往往应该是一个导师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执行者。
于是,巧妙联系学校推展的“细节德育”项目,我班举行了与细节德育相关的主题班会课。这次班会课也与往常不一样,经过班委会的讨论,联系我们班级小组合作的特色,决定以“我们班的细节德育”为主题,并由学生自己主持,各个小组分组展示他们观察到的我们班的细节。通过有意义的游戏,希望学生通过娱乐中更好更仔细地发现我们班里,我们身边的细节德育,并由学生代表总结本学期本班细节德育实施目标与执行情况。最后由小组讨论出自己小组细节德育,并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下,并讨论出解决办法。并以班歌My Love结束班会。
其实,这正是小组合作后的最深刻体验;有时候,或许学生的成绩不能衡量一切,但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无论从学习学风上,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更需要的是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跟上步伐,更要适应环境变化而改变,尤其是班级的特色管理制度更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三、总结与反思
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特色建设促班级有效管理是基于小组合作的雏形建模后而实施的管理,管理是否有效在于管理过程实施的多种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是否遵循小组的基础建设,并且要结合班级的建设才能突显“有效”。
经过整整两个学年的不断落实与不断完善后,得出以下总结与反思:
(一)小组建设是本次试验中有效教学基础。小组建设需要从细处着手,只有小组建设起来才能保证以后的工作顺利进行。
(二)小组建设后需要培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这时,小组的领头羊是培养与带动小组的核心人物。
(三)小组建设后,需要各科任的配合,课堂是实践小组合作与管理的最好过程与考验。只有各科老师通力配合,小组才能真正有效合作。
(四)学风与习惯在小组形成后,需要班风的共同管理,此时,适当的评价手段能保证小组的积极性不断延续。
(五)特色建设是升华的关键。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小组学习更应该是使学生拥有快乐学习的园地。因此,班级特色建设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创建良好学习氛围,凝造和谐班风,是管理更有效。
(六)基于本论文是本人初一初二两学年的实践与体会,而有效教学更应该延伸至初三。因为初三学年更能突显有效的準确性与指导性,相关的小组建设也可以适应学年的变化而改进,是有效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韩东才.《班主任基本功------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0-47,,223-225.
[2] 路东海.《学校教育心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4-105.
[3]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4]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5] 李燕,徐波.《名师最有效的沟通细节》[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6-120.
[6] 张利.《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198-204.
[7] 林立.《分层次英语教学活动》[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邱艺平: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德育工作。
【关键词】小组合作;家校“协同”;班级特色建设;有效管理
一、研究背景
初中是学生必经的人生阶段,无论是知识吸收还是情感态度上,初中将是第一个需要学会自己选择的“人生分叉口”。面临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社会上纷纷出现的放弃学习、网瘾、辍学、校园暴力等等的问题,不禁使初中老师和学校都觉得束手无策,我们都努力研究如何能在这个科技发达但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把学生带回安静的课堂。我们理解到,学生是个体,而学校是整体,如何能是我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沟通,我们需要一座桥梁。因此,我们尝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从初一开始推广至整个年级。个人如何能更好地融入集体?需要小组的带动,更需要小组凝造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众心理”在学生这一年龄特点的群体中尤为突显,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更好地积极地带动着学生。基于小组学习已经落实了初一一年后,我开始发觉这种“从众心理”会被新鲜感和学生的内部动机所淹没,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仅仅局限于学习的层面,而学生管理等方面会出现脱节。这时,我决定在初二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比较厉害的时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加入班级特色建设,使小组合作学习与管理有机结合,促使提升班级的有效管理。
二、佛山市第六中学初二(5)班小组合作研究与发展的两年历程
(一)小组合作模式的前期准备阶段
1.班级发展规划是小组合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韩东才在《班主任基本功》一书中提到:“班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通过在班级的学习和交往活动,获得社会性的发展。而班级常规管理师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开展,有助于促进全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在接手新班级前,适当的班级发展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班级发展规划需要结合班级的实际发展情况,不同学年和不同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应当相应作出调整。但基本指导思想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结合所在学校的的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对本班学生的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遵纪守法习惯。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阶段的目标。
如初二学生的变化比较大,这是我们班的学年班级目标可以以“稳”为主,以建设“珍惜 尊重 团结 和谐”的班级为目标,使学生培养好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标应该是螺旋上升的,更应该是适应变化而适当调整和改变的。
在不断地建设和完善班级常规中,班主任需要定期与不定期地检查落实,这样管理才能持续有效。正如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说道:“检查反馈常规执行情况,能促进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实施。”而在常规执行过程中,适当的奖惩手段的运用,也能更好地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下文的阐述中,我会提出几个在我班实验并可行的奖惩手段,以促使班级管理更有效。
2.与学生沟通,从心开始
在阅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后,感受很深,尤其是李镇西老师在“近在咫尺的师生通信”一文中写道:“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趣有效的心灵交流。”
因此,从初一开始,我便有意识地要求每一位学生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从刚刚开始的无从入手到今天的他们,我认为日记是我和孩子们沟通的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使每个孩子会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流露他们最真实的感情和对事情的不同看法。
以下是我节选了近期我班其中一个孩子的日记内容:老师,你们是“叛逆”的80后,我们却是“非主流”的90后。老师最大的优点是幽默、和蔼,把我们当做朋友,最大的缺点是会生气。”有的人说年轻的老师教学生,纯粹就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固然,老师们的年轻,也许没有教学经验,身上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头衔,不敢动不动就数典搬祖,以历史来树立威信。但是,正因为老师们有激情、有活力,能让我们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如果快乐,又有何不可呢?虽然有过困难,有过痛苦,但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遇到困难,让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度过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吧!老师,谢谢你,一直让我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其实,就如我学生日记中所说的,我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身上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头衔,在当班主任的短短时间内,我也和我的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因此,每天批改日记便成为了我和学生们最好的沟通方式。现在已经初二了,有一个孩子还计算了他上初中以后一共写了差不多六万字的日记,日记本也换了整整三本了,他说这些日记本将会是他最珍惜的初中回忆。
此外,日记本还是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班上的部分家长坚持定期写日记与学生联系,因为他们认为默默的支持和这种“无声的教育”比平时的教育更深刻。记得本学期刚刚转学来的新生,以前网瘾导致一个学期不上学,本学期转来我们学校,他爸爸坚持每天当孩子睡觉以后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上他的感想和对孩子默默的支持,这的确让我深深地感动。
基于日记本的设置后,我从初一开始便在班上设置了“班主任感言”的专栏,坚持几天或一星期写上一段感受以及鼓励的语言。看到孩子们每次细细地看,看到他们期待班主任每一次的张贴的感言,都让我深深地感动,都默默地支持着我努力地做好自己这份工作。 3.与家长沟通,报喜也报忧
在2004年2月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第五条中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强调家校合作,他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我们魏书生老师早在上世界80年代就指出,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为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必须探索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协同艺术。于是,就这一“协同艺术”,我在家校联系方面作了以下工作:
自从有了校讯通以后,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加深了。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校讯通对于我而言,是告诉家长孩子犯错的最直接方法,但往往效果却适得其反。当我分别找了不同类别的学生谈话后,我发现原来我每次的信息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噩耗”。从那时开始,我学会了分类发信息。我记得我同事说过一句很好的话:“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其实,无论哪一个层次的学生他们都需要表扬需要鼓励。我反思自己的做法,就从最简单的嘘寒问暖开始,希望能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其实简单的一句,注意添衣保暖,明天可能会下雨,家长们请注意身体,天气干燥多喝水,或者一些养生汤水的做法,都是会让别人感觉到温暖和关爱的。渐渐地,家长们不像开始那样冷漠了,孩子们也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在家长面前表扬的机会。家长的配合让我做工作更加事半功倍了。
如我班的邱文杰同学,他的成绩是全级最后的。针对学困生,我们最需要的是家长无限的支持和配合,在几次的家访和多次的电话联系后,他母亲被感动了,而他的家长在我的鼓励下,哪怕孩子怎样调皮,还是不会放弃每一次教育的机会,还是想尽办法挽救孩子,不仅家长开放日特意到学校看着孩子上一整天的课,他的家人这个月还主动把孩子送到军校特训,希望能抓住每一次改变孩子的机会。无论最后效果如何,至少我认为这位家长对学校的工作都是无限配合和支持的,他的感激的话一直让我坚持着不放弃对每一位学困生的教育。
以下是家校结合总结的几点心得
(1)结合每月考试成绩,开好每次的家长会,写好每一封《给家长的一封信》。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3)充分利用好“校讯通”,定期的温馨提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人文关怀”,更能及时使家长了解到最新的消息。
通过两个学年的家校联系,探索班主任的 “协同艺术”,我得到以下反馈(如图1所示):
(二)小组合作模式的雏形与试行阶段
1.小组合作的建设的前期建设
小组合作在初一开始全校试行,各班各出奇招,有四人小组的,有六人小组,更有八人小组的;坐姿也各式各样,有围坐,有分坐,有丁字型,更有学生几人面对面的……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经过各班的观察,特别是分分合合,拆拆并并后,我总结出以下几个小组合作的初体验感受:
(1)小组合作的理念是班主任必须坚持的,学生需要老师支持与信任!
(2)小组合作的人数必须最终落实,因为关系到最后的小组管理。
(3)小组座位安排必须合理,并最终需要由各科科任老师的试行意见去确定最终的座位模式,千万不能“形式主义”,以为围在一起上课就是小组合作,这样往往得不偿失
(4)小组学习需要考验老师和学生耐性,更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5)如何分组将是小组合作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期和适应期,我班最终坚持小组学习的模式,在小组人数上,我们班以四人小组分组。因为本班是平行班,学生分布有各层次成绩的学生,学困生和后进生明显较多。而座位安排方式上,因为学生纪律得不到保证,由原来的围坐,最终定为单人单桌,但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都必须训练学生以小组围坐形式读书、讨论、解决问题,实施效果良好。而学生如何分组这一问题,考虑到全班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不高,因此选择了混合分组,也就是先以几次考试的成绩由高到低排序,然后将全体学生以总成绩分出A,B,C,D四个层次,然后进行分组。分组确保每一个小组有至少1名A层学生以保证全组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小老师”的领导作用。B,C层学生不掉队,因为他们需要负责小组的管理。努力做到D层学生不放弃学习的目标。
以上是我班的小组雏形,并以落实试行初一一学年。(如表2是对比小组合作前后的成绩)
2.班级特色教育建设------“奖票制”
经过了初一学年后,老师们反应我班学生因为基础比较差,最突出的问题是不热爱学习。科任们反映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学生上课气氛沉闷,而且不积极思考问题。除此以外,我们班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男女生分布不均匀,部分男孩子比较天真、活泼,而部分女孩子比较成熟,相处不太融洽。突显的问题是,本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突显出学习行为较差。
路东海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董奇等人(1992)关于动机强度与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也发现,在唤起中等强度动机的情景中,学生认真、专心且从容,阅读理解的成绩也很好。而过去放松和高度紧张时,阅读理解成绩都很不佳。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划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的两个范畴。比如:一个学生为了考试和好的分数、班级的排名、教师的表扬或其他奖励而学习就是外来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動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 事实上,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是分离的。(Pintrich & Schunk,1996)但二者并不矛盾,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可以同时发挥作用,并互相转化。研究表明,受内在动机驱使的学生比受外来动机支配的学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Gottfried,1985)
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出了“奖票制” ------ 即学生每次举手换奖票,奖票换礼品或学习用具的办法。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配合我校的推行的“小组合作”的基础与奖励的方法,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奖票制”的另外一个目的其实是希望男女生之间能融洽相处,找到一个平衡点,尽量让孩子多保留童心,多点纯真。当然,有奖也有罚,每天黑板统计个小组的总分,一星期累计一次,最高分的小组奖励,最低分的小组要搞卫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奖票制”运作后,课堂效果比较明显,而且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
此外,路东海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还提及的“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者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同理,通过奖票制,我希望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初二多学科和难度提升的学习,全体学生依然维持总体水平稳步前进的势头,学风和班风明显改善,在多次获得“卫生标兵班”和“文明班称号”后,几次考试成绩(如表3)也显示正在前进。
3.小组合作前期试验后的困惑感
在20世界70年代以来,很多研究发现,外部强化显然能提高外来动机,但也存在明显的副作用------损伤某些活动的内在动机。
外部奖赏的破坏效果主要出现在所奖励的只不过是完成任务本身,而不是出色地完成任务(Carnern & Pierce,1994)。外部强化的使用还容易使学生的注意范围变窄,只关心考试、分数和奖赏,而忽略了对所学内容本身的掌握(Decharms,1980)。
从上图两次考试看来,虽然学生的学风在前进,但感觉前进的步伐还不够大,我在反思,是否前期阶段实施的赏罚措施出现相应的副作用,并开始损伤部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因此,我感到困惑,我结合前辈的研究并反思我班的情况,决定从初二下学期开始从小组合作的模式中,抓起英语学科的改革,引入班级特色管理,使学生的进步步伐加强。
(三)小组合作模式管理的中期阶段
1.学科特色建设------“对手PK赛”
基于学生的学习可能因为赏罚措施的副作用而导致一个瓶颈的阶段,因此在初二学年上学期中期我落实了不同层次班级的一培三扶的計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学习能达标。
205班是平行班,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因此初一下学期开始一直明确分层名单----A\B\C\D层。A层要求比较严格,A层也是班上英语的灵魂,从初一开始我便有意识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上课的课堂表现能力。A层每星期都要求亲自到老师面前背书,而且要每个学生都必须过关。而B层需要背的句子则相对简单。B\C\D通常在小组内互相背诵或熟读即可。希望用过A层同学带动小组的每一个学生,增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C\D的扶临重点在于家长的帮助,每天晚上必有的家庭听写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希望通过多反复、多记忆、多回头的办法让C\D的同学把最基础的单词解决。
而培优是205班的重点,从初二学期开始的时候便开始每星期有培优课,让A层同学爱学英语,更爱自学英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初一暑假便要求A层同学熟记单词的基础上,重点攻破阅读,因为优生要赢就要先赢阅读。所以他们一直坚持课外英语阅读的练习,不仅能扩大知识面,更能通过多看多反复的方式熟记英语,一举两得。因此月考后一直能保持10人在90分以上,而且他们的客观题都能超过60分以上。例如205班的朱永康同学,他学习英语非常自觉,而且加上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他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第二次月考后,英语仍然能保持在全级前40名以内,相比初一的他,进步很大。
2.班级特色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
考虑到初二学生“变”的特点,因此,对班上的制度建设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以达到继续吸引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延续的目的。而延续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使学生获得成就动机。
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涉及的“成就动机”这一概念的研究。默里(H.A.Marray,1938)提出成就的定义是:“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此后,美国和加拿大很多科学家都对中小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如科尔布(Kolb,D.A,1965)对学生进行成就测试证明,训练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于是,基于原来的小组合作模式,A层带动学习,B-C层负责日常管理项目这一基础。在初二下学期我把奖票制和英语学科分层学习联系起来,目的的使原来独立的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赛,和小组中个人与令一小组中个人的竞赛推上风口浪尖。
首先在原定学生英语ABCD的分层基础上,实施对手PK赛,也就是相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两两成对手,这样的建设是以公平和公正为建设原则,使学生心悦诚服,也乐于参加这类的PK赛。然后PK赛贯彻英语学科学习中的默写、读书、背书、测验、上课状态等一系列常态课的环节,PK赛的成绩层层相扣。每半月小结一次,并依据登记的成绩实施赏罚,并要求家长配合并加入赏罚制度,使学生兴趣大增。因为客观条件影响,每个月适当调整对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更改对手,让学生犹如亲临电脑游戏中一样刺激,把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要都协调好。此外,在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学生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为学习小组都是按照ABCD的平行小组分配,也就是说,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小老师,他们可以向小老师提问和学习,在与同层次对手PK的过程中,他们也不会担心不能共同进步,因为他们只要肯向小组小老师学习,就肯定能超过对手,就是比比谁更有能耐,能肯花时间去学习,以达到充分刺激学生成就动机的目的。 在PK赛的过程中,老师花的时间肯定比平时多,因为PK内容更多需要靠学生课外拓展去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自觉凝造一个英语学习班的氛围,如读单词、背课文重点句子、造句子、背作文范文等等,在开始都需要老师亲自抓,这样学生才会重视,有了公正的唯一裁判,学生的PK才有激情和动力;此外,还要坚持不懈地做总结做记录,每次PK分数都要及时展示,学生有了对比才更有动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且每個月的奖励要落实到位,这是家长会上的家长工作要先解释好,然后家长理解了,才能知道如何配合,最后才能事半功倍!
PK赛过程中,其实如何抓住AB层才是难度所在,总结一个学期实验后,感觉变动最大的是A和B层,特别是B层,因为中层的孩子不缺时间,缺方法,缺动力!而A层的孩子是全班的灵魂,不能放低难度。因此每次的PK赛,我会专门设置属于A-B层的提高题。简单的例子:如我听写单词,最后一个我不会再听写书本上的,反而会是我平时拓展单词时候的新单词,例如我想听写begin,我需要能力好的学生写出beginning,总之让层次好的学生多记忆书本外的知识,当PK赛时候,特别是AB层,谁也不让谁,超过对手,超越自己!
通过上表(如表4)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通过PK赛以后,可以由点带面的方式,通过一个学科折射到另一个学科,通过一个学科的挑战而获取的成就感推向更多的学科。从而解决了以前实施的“奖票制”出现的外部奖励弱化内部学习动机的副作用。真正如(Carnern & Pierce,1994)所发现的,通过内部东西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奖励而草草了事。
除了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落实英语学科的对手PK赛一个学期,不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更能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以下是对手PK赛前后的成绩对比,两次对比数据选取均是学期末全区统一出题的调研卷,难度适中,具有可比性。
通过表格(表5)数据得知,通过充分调动A,B,C层同学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使合格率得以提高,从原来的4人合格跃升至15人。特别是通过对手的互相比较,互相学习,使A层同学不再满足于小组中最优的小老师,而是小组小组间尖子的培养与竞争,使优秀率达到零的突破,有2人。而更让老师感到鼓舞的是低分率,上学期低分同学达到27人次,占全班的一半人数,也是科目分化比较明显的时期,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与多种方法的落实,以小组带动学习氛围,拉起D层学生,至少不让他们放弃学习,保证低分层面部扩大,使人数缩至9人次。
正如切拨曼(J.C.Chapman)和费得(R.B.Feder)曾研究过竞赛组与无竞赛组的比较的实验结论一样: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一个学习的对手PK赛也正正印证了这个实验的正确性。
(四) 小组合作模式管理的升华阶段
1.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激发学习动机
在小组合作模式中,我引入了(1)小黑板每日计分制,(2)小组每周龙虎榜,(3)对手PK赛成绩单,(4)交齐作业加分表,(5)奖票换领表,(6)历次月考成绩表等反馈信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布克(W.F.Book)和诺维尔(L.Norvell)的一项研究中,让学生又快又准确地练习减法,每次练习30秒,共练习75次。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成绩,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好。在后25次练习中,两组条件对换,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学生结果,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
这一实验说明,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因此,班级必须更好地营造小组合作与竞争的氛围,无论是德育还是教学,都应及时把相关评价张贴并及时更新。而学生每天都会关注自己个人对手PK赛,小组合作竞赛等等的相关信息,以更好地确定自己的目标而拼搏。如表6:
2.珍惜班会课总结每一个进步的机会
在初中阶段里,德育是教育的强大后盾。只要有了德育的保证,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名师最有效的沟通细节》一书中谈到,与学生沟通过交流,教师要懂得借用班级的力量,感染学生,感化学生,以致转化学生。而好的班会课室学生学习、生活的加油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鼓舞、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针对初二的学生厌学情绪加大,学习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本学期的班会课围绕主题“我的梦想”而开展。经过了初一的班会课后,我渐渐发现,单靠班主任的讲道理的方式,不够深刻;因此,本学期的班会课以一系列视频开展。
围绕“我的梦想”,我分别寻找了
(1)2009年网上点播率最高的泰国潘婷广告,讲述的是一个听不到东西的女孩,用小提琴演奏出美妙的音乐,闪亮她人生的故事;
(2)蜗牛背负着重壳一步步往上爬,寻找属于自己的蓝天的歌曲;
(3)天生我才必有用:一个天生双手极小的人如何成为巧夺天工的裁缝;
(4)永不放弃:运动员如何背负70公斤爬过足球场的故事。
这一系列的视频联系主题“我的梦想”开展班会,收效明显,从周记和学生表现中,感觉学习目标明确的孩子明显比以前增多了。其实,班会课对孩子的成长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做人,如何设定自己的目标将是初二的关键。
从视频配合教育中发现,有时候深刻的实例和直观的视觉教育更加深刻、更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初二下学期,我校大力推展学生的细节德育,而细节其实就是一切从身边做起,从小事最起,为此,我们还订立我们班的细节德育实施目标:
(1)让学生“有礼待人,用心待人”,从见面问好开始;
(2)卫生保洁从整理个人物品开始; (3)提高学习成绩,从完成每天作业开始;
(4)遵守课堂纪律,从不讲话,不走出课堂开始。
其实,刚刚开始便有老师反映细节德育太难抓了,但我认为这恰恰是一个训练小组合作管理的好机会。每逢学习难度加大和加深,学生难免出现反抗等叛逆情绪,这时候学生需要的并不是老师盲目的批评和说理,往往同伴的影响力却是最大的,那我们便利用小组的契机,因势利导,订立每个小组的组规和实施方式,总之把管理的任务落到小组,由小组分配,再具体落实到个人。
3.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展现自我
而当我们面对这些生硬的条文与措施,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与接收?班主任往往应该是一个导师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执行者。
于是,巧妙联系学校推展的“细节德育”项目,我班举行了与细节德育相关的主题班会课。这次班会课也与往常不一样,经过班委会的讨论,联系我们班级小组合作的特色,决定以“我们班的细节德育”为主题,并由学生自己主持,各个小组分组展示他们观察到的我们班的细节。通过有意义的游戏,希望学生通过娱乐中更好更仔细地发现我们班里,我们身边的细节德育,并由学生代表总结本学期本班细节德育实施目标与执行情况。最后由小组讨论出自己小组细节德育,并把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写下,并讨论出解决办法。并以班歌My Love结束班会。
其实,这正是小组合作后的最深刻体验;有时候,或许学生的成绩不能衡量一切,但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无论从学习学风上,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更需要的是班级管理制度需要跟上步伐,更要适应环境变化而改变,尤其是班级的特色管理制度更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的有效管理。
三、总结与反思
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特色建设促班级有效管理是基于小组合作的雏形建模后而实施的管理,管理是否有效在于管理过程实施的多种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是否遵循小组的基础建设,并且要结合班级的建设才能突显“有效”。
经过整整两个学年的不断落实与不断完善后,得出以下总结与反思:
(一)小组建设是本次试验中有效教学基础。小组建设需要从细处着手,只有小组建设起来才能保证以后的工作顺利进行。
(二)小组建设后需要培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这时,小组的领头羊是培养与带动小组的核心人物。
(三)小组建设后,需要各科任的配合,课堂是实践小组合作与管理的最好过程与考验。只有各科老师通力配合,小组才能真正有效合作。
(四)学风与习惯在小组形成后,需要班风的共同管理,此时,适当的评价手段能保证小组的积极性不断延续。
(五)特色建设是升华的关键。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小组学习更应该是使学生拥有快乐学习的园地。因此,班级特色建设能更好地创设情境,创建良好学习氛围,凝造和谐班风,是管理更有效。
(六)基于本论文是本人初一初二两学年的实践与体会,而有效教学更应该延伸至初三。因为初三学年更能突显有效的準确性与指导性,相关的小组建设也可以适应学年的变化而改进,是有效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韩东才.《班主任基本功------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0-47,,223-225.
[2] 路东海.《学校教育心理学》[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4-105.
[3]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4] 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5] 李燕,徐波.《名师最有效的沟通细节》[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6-120.
[6] 张利.《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198-204.
[7] 林立.《分层次英语教学活动》[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邱艺平: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班主任,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德育工作。